零距離 —— 一本書讓我和女兒重回往日的親密無間

來源: 2018-02-12 13:49:30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身邊的朋友們都頗為羨慕我和上大學的兩個女兒之間的 “零距離” 交流方式。 那天好友芸給我打電話時談及此事, 這讓我認真想了想,覺得與孩子的相處之道的確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芸的兒子今年十一年級。他小小年紀就成為象棋大師, 與年齡大他幾輪的國際象棋精英們沉著冷靜對弈,同時是學校網球隊員,性格樂觀陽光燦爛,電視采訪時神態自若,風度翩翩,是個典型的聰穎帥氣少年。 芸說她兒子對父母尊敬體貼很懂事,問起兒子在學校的情況, 他會一一告知。孩子如此優秀理應開心,但很多時候她感到,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與兒子之間共同話題日益減少,  她與兒子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了。 聽別的朋友提到我與我家孩子們的零距離交流,芸便想詢問我是如何同孩子們保持親密關係的。

 

我告訴芸,幾年前我和她的感受完全一樣。

 

羽翼豐滿,越飛越遠

 

我是一個很有耐心的媽媽,三個孩子小的時候,都跟我親密無間。可隨著孩子們長大,我感到與他們的距離也逐漸拉大了。 孩子們成長環境和我小時候不一樣,平時除了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再問問學校的情況, 似乎可說的不多了。而我忙工作忙孩子吃飯上學和周末活動以外,也就隻稍有一點空閑聽聽中文歌、讀讀微信文章和偶爾看看電視劇了。我覺得他們讀的書報內容與我關係不大,尤其是政治,離我很遙遠。 我認為作為母親,隻要管好孩子做好自己的工作 ,孩子上了大學可不就萬事大吉 、高枕無憂了?

 

插圖:少離

 

大女兒從小就喜歡讀書和寫作, 高中時她的一篇短文在州裏拿了第一,另有兩篇短文在全國比賽中拿了金獎。大女兒和她爸爸一樣關心時事,每天將《紐約時報》從頭看到尾。父女倆常常在飯桌上討論世界大事聊得熱火朝天,而我卻插不上話,隻有當聽眾和觀眾的份。

 

四年前,大女兒去外州上大學 。離家遠又忙於學業,女兒跟我更沒有了深層的交流。我有些失落,擔心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正如龍應台《父母子女的緣分》所言,“所謂父母、子女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在我看來,目送的不僅是空間上的漸行漸遠,也是心靈上的漸行漸遠。我很苦惱,但也想不出什麽好辦法來。

 

我清楚地記得十九年前的那一天,當我和先生從醫生那裏確定我要做媽媽時的幸福感和激動心情。從那時起直到今天,我不管在哪裏,每每看到小小孩時,我都能體會到心中那油然而生的母愛。女兒出生後, 每天看著她, 都感覺到愛在心中滋長。這也是為什麽幾年後,我和我先生在周旋於兩個孩子和兩份博後工作的人生最忙碌的階段,我想方設法說服先生而迎來了我們的小兒子。等女兒上學了,我常常與老師討論怎麽樣能讓她的性格變得開朗。這麽多年下來, 女兒從一個害羞的小丫頭長成落落大方的青春少女了。她為人大方得體,既能與來我們家的墨西哥清潔女工用西班牙文友好地交流,也能與諾貝爾獎科學家輕鬆地聊天, 還能在幾百人的會議上侃侃而談。有這樣的女兒, 我是多麽的驕傲!

 

可是這麽優秀的女兒, 我卻感到我們的心靈距離越來越遠了。我真希望時間停留,我們之間永遠像她小的時候那麽親密無間。Taylor Swift 的 《永遠不要長大》(Never Grow Up)這首歌非常貼切地表達了我當時的心情。我一遍又一遍的跟著唱: “你的小手繞著我的手指......哦,親愛的,我給了你一切我所擁有的, 希望你能一直保持這樣,你可以就這樣不要長大嗎,就一直這樣小小的,就這樣不要長大,世界就會這樣一直簡簡單單的,我不會讓任何人傷害你,我不會讓任何人破碎你的心......試著不要長大,不要長大......” 我不停地聽不停地唱, 每一遍都使我淚流滿麵。

 

插圖:少離


女兒在大學裏很忙, 我 怕打擾她不便常打電話。 所以隻是給她發發信息, 問寒問暖,簡單交流,想著到假期她回家時爭取談談心。

 

無心插柳,一本書拉近了我和女兒的距離

 

第一個假期到了。女兒回來倒是沒發生什麽明顯變化, 照樣跟我們說說笑笑,和弟弟妹妹打打鬧鬧。一聲“吃飯啦” 就隻聽到家裏叮叮當當, 三個人從不同的方向飛奔廚房。我家的“規矩”是最先到的隻將筷子/叉子拿到桌上,就安安心心等著後來的盛飯端菜。 每次如小兒子先到, 一定將他的嘻哈音樂(Hip-Hop)開得震耳欲聾,二女兒則往往是用舞蹈動作旋轉而至,然後將她所經過之處的椅子和其他“障礙物“移開以便她有足夠的地方做一字腿。

 

大女兒先到時,她總是將筷子拿到手裏然後一如既往地埋頭讀她的書。 大女兒從小愛讀書。每年聖誕節她的禮物單上總是包括長長的一串書名。因為她的榜樣,弟弟妹妹也養成了手不釋卷的好習慣。

 

我在女兒的年齡也是書不離手。後來大學畢業了,忙著考研,出國、讀博、生孩子、工作……很少花時間讀工作和教育孩子以外的書籍了。事實上我已經不記得上一次我是什麽時候休閑讀過一本我喜歡的書。

 

姐姐回家,弟弟妹妹出門便不願意要我開車接送了,都由大姐代勞。看著孩子們這麽自立,我心裏頓時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我想,正值假期, 我何不借此機會讀一本書呢。於是我請女兒推薦。我問她在讀什麽,她告訴我書的名字,我不熟悉。 她告訴我她最喜歡的書,並幫我注冊Goodreads —— 一個圖書社交平台。 有了賬戶即可顯示你在讀、已讀和想讀的書,還可以添加評論。最重要的還是朋友之間的閱讀互動,通過添加好友,首頁將會出現好友的閱讀動態。這樣我從我的閱讀賬戶就能看到女兒讀的書和對書的評價。我看到女兒把她最喜歡的書評為五星。她的Goodreads記錄已經有幾百本書了。

 

女兒推薦的第一本書是《1984》。那是一本所有美國高中生必讀的書。我讀了一部分後感到書裏的一些內容和我小時候經曆的事情太相似了,比如家裏的小孩揭發自己的父母, 比如一群人一起喊口號等。我問女兒,這本書怎麽寫的就是我們中國發生的事情?難道是根據中國的情形寫的?而女兒告訴我,這本書是1949 年出版的。

 

《1984》完全是一本幻想小說,描述在假想的未來社會中,獨裁者追逐權力,扼殺人性,剝奪自由,給普通百姓帶來極大災難。我告訴女兒我小時候所經曆的事情,告訴她我們鄰村裏的一個人因為說了一句話而被槍決,而十來歲的我就站在人群中,看著持槍的士兵命令他跪下,然後聽到槍響, 看著他倒下去。我過後還在那兒站了很久,一點沒覺得害怕。我和女兒為此討論了很長時間。我告訴女兒,通過讀這本書,我才意識到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普遍強調個性特點的意義。以前我以為個性特點主要是用於出風頭的,對社會不可能有什麽積極作用。但這本書給我展示了泯滅個性的嚴重後果。女兒顯然很高興我這麽喜歡這本書,她也告訴我她很喜歡我給她講我小時候的經曆, 讓她對我和我的成長環境有了多一些的了解。這是好久以來我和女兒第一次進行深刻的交流。

 

讀完《1984》,經女兒推薦我接著讀了《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和《動物莊園》(Animal Farm)等。

 

這幾部小說都是反烏托邦的代表作,內容都和中國文革時期發生的事情類似。比如說, 1953年出版的《華氏451度》描述了一個消防員被妻子秘密告發的故事。華氏451度是書頁紙張著火進而燃燒的溫度。這本書講述在未來美國的一個時代裏,書籍成了違禁品, 因為當權者們認為,書籍會使人產生各種幻想從而影響現實的生活。一旦被查出私藏書籍,將立刻遭到逮捕,而搜出的書籍也將被焚燒。那個時代的消防員的工作不是救火,而是燒毀書籍。這位消防員本來搜查和焚燒書籍工作努力,就要得到晉升,結果卻在一個鄰居女孩的影響下,開始私藏並閱讀本應燒毀的書籍,並且從此開始對自己的生活與未來產生了懷疑。就在他決定有所行動而警醒世人的時候,他的妻子秘密告發了他。

 

在讀這些書的過程中我和女兒有了更多交流。讀了這些書我深受震撼,在小說裏,即使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所謂“零距離”的親密家人,沒有了彼此的心靈交流和同步追求,竟可以互相告發,如果沒有靈魂的共鳴,人性竟然可以如此地疏遠與冷酷!更可怕的是這樣的事情不僅僅隻是在小說裏發生,而是真真切切地發生在了無數人,包括我所認識的人的身上!上麵提到的我們鄰村那人被槍決據說就是被告發的結果。

 

兩年前當美國總統大選開始的時候, 我女兒和他爸爸及我們家弟弟妹妹討論熱烈。在往年,我總是局外人。可讀了《1984》和《華氏451度》等書後,我對川普的言行舉止感到非常憂慮,於是我開始看報紙查資料跟蹤新聞。在這個過程中,我與女兒交流的內容進一步增多和深入。我感到我開始了解女兒。在總統大選的前兩天我去女兒的大學參加家庭周末活動。我們一起住在我非常要好的朋友家裏。我和朋友無話不談,自然跟朋友一家談起這次大選。因為他們州是搖擺州,女兒早早就把她的選舉地改到了她的學校。朋友家太太說她已經投了川普,她的先生說他準備第二天去投票。他們兩口子都說知道川普不好,但不能選希拉裏,因為她殺死了她的前雇員,Johnston Wilson (J.W.) McGill是其中之一。他們在微信上和中文電視頻道上都看到了報道。

 

插圖:少離

 

我趕緊告訴他們,那不是真的,他們在微信上和中文電視頻道上看到的都是從英文的假新聞翻譯過來的【1】。我跟朋友一起核實信息,討論美國的新聞自由,以及像《紐約時報》這樣的主流媒體如何通過大量調查研究,獲取可靠信息和發表可信文章。我跟他們分析川普當政對美國可能造成的危害。我對朋友說,根據川普的言行,他是個種族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者, 他對少數民族的歧視是明目張膽的。想想看現在隻是在競選期間,他的言行造成的危害就已非常大。 他鼓動人們仇恨少數民族,對非裔和墨西哥人的歧視不在話下。特別是近期對中國人的歧視也屢見不鮮,已經有不少學校出現同學對華裔孩子說滾回中國去的事件,然而這些孩子大多是生長在美國的呀,除了膚色,他們跟其他美國孩子沒有任何區別。還有的孩子是幾代美國人,甚至都沒有去過中國。

 

我還跟他分析希拉裏的情況,川普能找到的希拉裏的問題就是關於用私人電子郵件的事情。一年多來, 就這麽一件事,一麵之詞說她犯法了,可FBI一年也沒查到任何問題。而川普公然種族歧視,播種仇恨,加上被爆出性騷擾視頻等等。他還聲稱,即使他站在第五大道上開槍殺人,人民還是照樣會投他的票。這樣的人如當上美國總統,美國將會是個什麽樣子?他將給我們的下一代樹立什麽樣的壞“榜樣”?我們作為移民又會遭受到多少坎坷?我進一步和他討論了《1984》這本書,他經曆過中國的文革,也了解希特勒當時對猶太人這個少數民族的屠殺。經過一番討論,朋友說:“好,明天去投希拉裏的票”。我終於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媽媽,我為你驕傲!

 

那天晚上,女兒對我說:“媽媽,我為你驕傲!我為自己是你的女兒感到自豪!” 她接著說 “當然,我一直為我是你的女兒感到自豪,但我今天更為自豪。你剛剛和叔叔阿姨說得太棒了! 分析得如此周到和令人信服!我真愛你, 媽媽! ” 女兒給了我一個長長的有力的擁抱!

 

那天晚上我和女兒談了很久:從政治到文學,從我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到現在的社會狀況……我真正感覺到我和她是平等的,我們之間可以進行深層的交流,我和她不再像以前那樣無話可說了。那一次的促膝而談讓我突然感到眼前的女兒這麽親近這麽溫暖。

 

從那以後,我繼續讀書,因此我和女兒常常討論對書及書中人物的看法。我這兩年也是每天將《紐約時報》從頭看到尾,開車上班和在家時新聞怎麽也聽不夠。我們全家在飯桌上討論時事,聊得熱火朝天,而我成了最積極的一份子。

 

插圖:少離

 

慢慢地,女兒跟我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願意與我敞開心扉暢聊了。雖然相隔千裏,女兒卻常常在從一個教室走到另外一個教室的路上給我打電話,我們想到什麽就聊什麽。她也會問問我對她選專業的看法,說說同學中間發生的事情,還跟我討論她打算上醫學院的計劃,甚至告訴我她打算找什麽樣的男朋友。我終於懂得,父母與小孩的交流, 並不是靠要求和孝順就能達到的。父母願意去接近孩子,孩子們會感受到並同樣願意接近父母,這需要我們自己不斷學習和成長, 才能跟得上他們的腳步,其實也是跟上時代的腳步。

 

我和女兒的心靈距離真的是大大拉近了, 但是要維持零距離我覺得還需要繼續努力。我希望在我的一生中我能不斷學習,並能和我的孩子們基本保持在可以平等討論、互相交流的水平上。

 

芸聽了我的故事後,也打算讓她兒子推薦她讀些書。古人雲:“人生之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父母與孩子間由於年齡、閱曆、教育背景的差異會產生與生俱來的距離感,一些家庭裏即使人與人“近在咫尺”,而心與心卻“遠在天涯”。隨著孩子們的長大和獨立,我們做父母的無法一直伴其左右,空間上的“距離”越來越遠,而心靈間的“距離”就要靠深度的交流才能拉近。我和我孩子們的“零距離”也不是從來就有,以往即使每天在一起,沒有共同語言卻使我感到孩子們離我很遠,而通過我的摸索和努力,現在就算分隔兩地,我卻感到和兒女們異常親近。

 

父母與孩子間的交流不應該隻停留在噓寒問暖上,而是要觸及更深的精神層麵,這樣的“零距離”才能慢慢消除兩代人之間的隔膜與代溝,才能讓我們和孩子們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成為互相依賴的港灣。其實,除了讀書,還有很多其他途徑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關鍵是找到共同的興趣愛好,以便增加相互理解而達到交流的深入。同時我認為父母要開明,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即使明知他們會走些彎路,也要做他們的堅強後盾。 我祝願芸和她的優秀兒子,以及天下所有父母和他們的兒女們,都能保持與孩子之間的“零距離”!


【1】Reference:

假新聞:https://www.business2community.com/government-politics/hillary-clintons-assistant-j-w-mcgill-dead-mysterious-circumstances-fake-news-01829500

 

作者:皓蘭婷

本文首發於“美國華人”公眾號(ID: ChineseAmericans)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