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香格裏拉】- (1) 初訪藏區
|
N多年前,當我第一次聽說麗江這個名字時,就很想去那裏看一看。後來又知道了瀘沽湖。據說當時去湖邊還沒有正式的公路,有些地方需要徒步才能到達。那時,麗江和瀘沽湖就是我向往的“香格裏拉”。隻可惜陰差陽錯沒能在商業開發之前去一遊。如今,這兩個地方已變成了眾多商業化的旅遊點之一。做功課研究的結論是,那個至今依然沒有通公路的雨崩才是我們更喜歡的,於是成了此行的重頭戲。為了提前幾天先適應高海拔,我們從上海直接飛到雲南的香格裏拉縣城。
飛機到達時已是晚上九點過後。一邊出機場一邊給司機打電話,掛上電話就已經到了外麵的廣場,迎麵走來一位老農民模樣的漢子,牽著一個6,7歲的小男孩。他就是來接我們的司機 - 紮巴。紮巴憨厚的微笑頓時讓我們感到很親切。一路在昏暗的燈光下行駛,又經過了一段“黑燈瞎火”,最後停在了一個小院門口。
外麵的天很黑,滿天的星鬥分撒在夜空。走進院門,裏麵燈火通明,接著傳出的是一個很亮的聲音:“紮西德勒!” 隨之門簾掀開,一個手捧哈達的藏族帥鍋站在我們麵前,他就是店主農農。為了逃避城裏的喧囂,也為了能與藏民近距離接觸,我們選擇了城外的這家藏民開的客棧。它是一個建在一大片農田邊的一個小山坡下,幾十米外的另一個院子就是主人的家。晚上幾乎看不到別人家的燈火。
農農給我們一一介紹他的家人:老爸紮巴,哥哥達瓦,老媽江初卓瑪。原來司機是“老爸”!難怪那麽和藹可親。我們一時記不下所有的名字,索性就隨農農的叫法:老爸,老媽,哥哥。後來臨走前我還是請哥哥把他們的名字給我寫下來,好記下這可愛的一家人。
|
 |
哥哥去幫我們放行李,我們跟著農農走進客廳,廳很寬敞,布置得也很溫馨。農農邀請我們和他們一家人圍著方桌坐下聊天。老媽又為我們端上新擠的犛牛奶和熱茶。很有回家的感覺!農農告訴我們,他9歲就被選送到印度學習佛教,直到26歲回國。其間吃了不少苦也學到許多,英文也說得很好。而母親當時幾乎天天因思念兒子以淚洗麵。望著一旁笑眯眯的老媽,很難想象那十幾年她是怎樣度過的。農農喜歡戶外運動,尤其是背包徒步,他開的這家客棧也是更麵向這樣的人。他最大的夢想是去穿越美國的大峽穀。哥哥原來學過藏畫,家裏的壁畫都是他自己畫的。後來老爸帶我去他家藏屋參觀過,畫的很棒。老爸老媽原先務農。現在一家人一起在經營這家客棧。家裏幾十畝地都請別人來幫忙種了。家裏還養了牛,羊,豬,雞 ~ 對了還有一隻漂亮的藏獒。
旅途的辛苦加上家的感覺,那一夜睡得很香。
|
|
#1. 第二天一早醒來,吃罷可口的早飯,喝過老爸早上剛擠的犛牛奶,來到院子裏。 漂亮的藏式建築
|
#2. 這是在客棧二樓拍的。 窗外是一派田園風光
|
#3. 左邊是客棧,右邊就是農農一家人住的藏屋。這是他們家的小豬在門前漫步
|
#4. 這邊還有一群。後麵的大棚也是他們家的。請來幫助種地的是一對來自邊遠地區的夫妻,平時就住在這個小棚裏,很艱苦。
|
#5. 牽著自家牛的老爸。六十多歲的身體挺硬朗
|
香格裏拉的海拔3400米,和拉薩差不多。原本沒打算這一天有太多活動,隻想好好適應一下高原。大多數人來香格裏拉必去的普達措國家公園都沒打算去。農農也說如果要去雨崩,普達措就不必去了,人多時等車都要排隊。不過哥哥說天氣這麽好,應該去石卡雪山看看,因為不光可能看到梅裏雪山,說不定還能看到稻田亞丁的雪山呢。老爸說剛好有空,可以帶我們去。
石卡雪山4500多米呢。這才到高原十來個小時,會不會高反呢?趕緊吃了一片我的“神藥” Diamox,就上路了。
剛上主路就趕上塞車,車幾乎走不動。這幾天依拉草原剛好有個賽馬節。老爸靈機一動,帶著我們開上草地要從他們村子中間穿過了。
|
#6. 現代藏族村落。房屋之間分得很開。遠處那個灰色的山峰就是石卡雪山
|
#7. 這好像是個衛生院還是鄉鎮府什麽的。記不清了。這個地區總體感覺很富裕
|
#8. 舊式的房子,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
(摘自百度)石卡雪山景區位於香格裏拉縣建塘鎮西南,距縣城7.34千米,它不僅是迪慶藏族自治州境內距香格裏拉機場最近的綜合性旅遊景區,也是目前迪慶高原唯一具備纜車觀光條件的立體性生態文化旅遊景區。“石卡”一詞來源於香格裏拉藏語譯音,含義為“有馬鹿的山”,而馬鹿在藏傳佛教裏麵是正在聆聽佛祖講經說法的芸芸眾生馬,因此,馬鹿是藏傳佛教吉祥動物之一,表示“吉祥長壽、驅邪正法”,所以石卡雪山在香格裏拉藏民的心中就是香格裏拉的保護神。
老爸把我們丟在門口,說好在山下等候。天氣真的很好,此時我沒有一點不適,神藥管用了?
|
#9. 入口處的藏式建築,在這裏買上山的纜車門票,還可以租羽絨服(我們沒有租,但帶了厚衣服)。背後挺立著"香格裏拉的保護神"石卡雪山
|
#10. 快到山頂,大片的粉色杜鵑依然盛開。半山腰也看到杜鵑,有些已開始凋謝了
|
#11. 下了纜車沒走多遠就看到這隨風飄揚的經幡。這時我開始頭疼,非常不舒服。神藥今天不神了(應該提前兩天就吃了)
|
#12. 到底是4500多米的海拔,十幾個小時前我還在海平麵。趕緊買了瓶氧氣使勁地吸起來。眺望遠處的雪山。也不知那是梅裏還是稻田亞丁呢?
|
#13. 拉近點,山下不遠處的香格裏拉城
|
#14. 再拉近點,那應該是玉龍雪山了吧,好像是那個方向
|
#15. 氧氣顯然沒有多大幫助。此時已頭疼難忍,看著咫尺之遙的棧道盡頭,實在無力前行隻好下山
|
#16. 山間牧場,遠處的玉龍雪山依稀可見。在這個高度要換乘纜車。此時感覺已經好多了
|
#17. 終於回到了山下,回頭仰望,天真藍
|
#18. 躺在長條凳上拍的。
|
#19. 轉經筒
|
#20. 高原的天就是這樣藍
|
#21. 路旁的藏族婦女,她們的打扮和西藏的藏民有所不同
|
#22. 納帕海景區一角。
|
#23. 國道 214 路旁,河邊小村莊
|
下山之後我的頭痛就幾乎消失了。這麽折騰了一回也許加速了我對高原的適應。後麵幾天在雨崩我幾乎沒有再頭痛。
老爸好心要帶我們去羊塘曲漂流,結果快到時路被攔了起來。老爸下車一打聽,原來是有牛生病了,不讓靠近那個地帶。 好吧,打道回府。而這時老爸突然意識到一個大問題,車沒油了!我們一路祈禱:快點到一個加油站~~ 還好,最壞的沒有發生:)
老爸一邊開車,一邊跟我們介紹他們生活的“今昔對比”。他說了許多現在的生活都多麽好,不愁吃不愁穿,比十幾年前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可說到最後,還是很懷念過去清新的空氣和人少。他說他最不喜歡進到城裏,那裏的空氣會讓他不舒服。
因為時間還早,我們請老爸帶我們去鬆讚林寺。原本沒打算去的,因為網上說那是旅行團愛去的地方。結果是個驚喜!比想象的要好,人並不是太多,雖然遇到幾個旅行團,但一點也沒覺得擁擠。
(摘自百度)噶丹·鬆讚林寺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康區有名的大寺院之一,還是川滇一帶的黃教中心,在整個藏區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小布達拉宮”。該寺依山而建,外形猶如一座古堡,集藏族造型藝術之大成,又有“藏族藝術博物館”之稱。該寺又稱歸化寺,距中甸縣城5公裏,是一座古鎮規模的古堡群建築。於公元1679年(藏曆第十一繞迥陰土羊年)興建,公元1681年(陰鐵雞年)竣工。五世達賴喇嘛親賜名“噶丹·鬆讚林”。
|
#24. 走進鬆讚林寺
|
#25. 側院的喇嘛
|
#26. 房子上精美的圖案
|
#21. 神聖的寺廟
|
#27. 站在最高的寺廟門口放眼望去,好美的藍天白雲
|
#28. 鬆讚林寺內部不允許拍照,再拍一張外麵的吧
|
我們在鬆讚林寺裏麵漫步了2個小時。準備離開時,我們給老爸打了個電話。因為不遠,之前我們讓他先回家休息。等我們乘景區大巴回到停車場,他其實早已經在那兒等候了。很快回到家,哥哥已經在準備我們的晚餐了。我問老爸可不可以到他家的菜地看看,他欣然同意,並問我要不要先去看看他家的藏屋,那太好了!
他家的院子很大,房子也很大。他們的臥室在一樓,而樓上是家庭活動的地方,還有佛堂。最大的家庭活動廳中間有一個很粗的圓柱,是一整根上好的木頭。老爸說那根木頭要一萬多塊,是整個房子最重要的一部分。廳裏的一麵牆上畫滿了壁畫,那是哥哥的傑作。好想把它拍下來,實在沒好意思。
老爸帶我來到馬路對麵他家的菜地。地裏種了各種各樣的蔬菜。我一眼看到豌豆苗:“可不可以采一點晚上吃?” 當然“可以”。
老媽好久沒進城,晚飯後想去老城看跳舞,讓農農帶她去。農農說如果感興趣可以一起去,哇,又賺了!
|
#29. 犛牛火鍋,右邊是從地裏剛采的豌豆苗。
他們家有隻很有意思的花貓,我們吃飯時它一直坐在身邊盯著。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在等我們的犛牛骨頭!
|
#30. 夜幕降臨獨克宗古城,藏語的意思“月光城”
|
#31. 月光城的四方街,老媽(右)在看人跳舞
|
#32. 古城夜市
|
原計劃在香格裏拉住3晚然後再去梅裏雪山。後因第二天想去的虎跳峽停車場塌方,我們臨時改變計劃把去梅裏雨崩提前了一天。之後我們又回到香格裏拉歇了一晚,還是住在農農家,此乃後話。
|
#33. 幾天之後,當我們真的要離開香格裏拉去麗江時,來到獨克宗古城去拜訪那個著名的“世界最大”轉經筒
|
#34. 轉經筒太重,改轉人吧
|
#35. 古城一角。
|
香格裏拉是我們“走近香格裏拉”的第一站,也是我第一次到藏區,與藏民有如此近的接觸。除了石卡雪山頂上的美景,莊嚴的鬆讚林寺,更讓我們難忘的是那可愛的藏族人家,還有他們家裏那隻愛啃骨頭的酷貓咪~~ 而我們踏進藏家小院聽到的第一聲問候,也在後來去雨崩的一路上每天都被我們掛在了嘴邊:“紮西德勒(吉祥如意)!”
(待續)
上一篇: 【走近香格裏拉?徒步雨崩及其他】- 行程篇
|
#36. 目不轉睛地盯著桌上的骨頭的饞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