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和文學城的共青團員們講過去的故事

來源: 2017-04-10 17:33:53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最近我發了幾篇文革回憶錄的博文,其中提到因為出生不好入團難的問題。有位朋友問我,能不能講一講你們小時候共青團的故事,這可為難我了,這個話題說大很大,說小很小。最大的是胡耀邦和胡錦濤都當過共青團總書記,最小的就是我自己,我沒有入過團,但是也和團組織打了一個擦邊球,那時我已經是26歲了,因為表現好,組織上要發展我入團,我覺得自己年紀大了,這事就掛了。

--

其實共青團隻是一個人的身份之一,在我們那個年代裏,有很多身份,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家庭出生之外,從小算起來,就有少先隊員身份、團員身份、共產黨員身份,文革中還有紅衛兵身份,紅五類身份,黑七類身份,臭老九身份,其中有正規的身份,也有民間的身份。

      據我所知,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身份不好的有地富反壞和資本家,身份好的革命幹部、貧下中農和工人等等,至於不好不壞的身份,有小手工業者,小商,小販和自由職業者等等。我的父親是基督教會牧師,奇怪的是像我父親這種傳教職業的,在50年代的政府文件中,竟然找不到對應的身份,那時有一份《政務院的若幹新決定》的文件,就沒有宗教職業者的身份,隻有自由職業者。自由職業者有醫生、教師、律師、新聞記者、著作家、藝術家等,就是沒有宗教職業人士,於是我父親的牧師身份隻有投靠“教師”了,傳教的牧師應該也是一種特殊的教師,所以我在學校裏填寫的的家庭出身總是填寫“自由職業者”。老師也沒有異議。

      可以說,像牧師這種行業人數實在太少了,少到連政府的文件都沒有在案,更不用說是一般的幹部群眾,雖然我們自己劃為自由職業者出生,但是很多基層幹部認為:你當牧師的這種職業和那些醫生、教師、律師和記者等等的政治麵貌差很多,離工農兵身份就太遠了。基督教不是從外國傳來的嗎?肯定和帝國主義有關。在毛澤東思想統率的紅色中國,醫生、教師、律師、新聞記者、著作家、藝術家可以是為人民服務的,你當牧師的是為人民服務嗎?在自由職業者”身份的隊伍裏,我們是排在最後一位。

      所以,從小我就為我的家庭出身困惑。小學的時候加入少先隊,好像沒有受到什麽影響。13歲讀初中,滿14時我可以申請入團,記得我好像也寫了入團申請書,那時是老師號召大家爭取入團,我非常激動地寫了申請書,要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這個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的一員,在青年群眾中起橋梁和紐帶作用,做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但是根本不敢想會被批準。那時候一個50幾人的班級常常隻有三五個團員,大部分是出生非常好的幹部工人和貧下中農,大多數班幹部是團員,我非常羨慕他們,常常為自己的出身背上思想包袱,所以寫完之後,是偷偷交給交給老師的,臉都紅了,因為我知道距離共青團員的要求還相差很遠,怕被同學看到笑話。

      我上交入團申請書之後一年,文革就來了。我的父親被扣上種種莫須有的罪名,其身份特征有反動會道門、黑七類,曆史反革命,國民黨中統特務等等。好在後來我們去上山下鄉了,也不必去填寫什麽身份表,唯一的一次是1973年報名參加工農兵學員考試。

      那年初夏的一天,我在土樓山區已經下鄉4年了,有一天大隊黨支部通知,全國要舉辦招生考試,要招收工農兵大學生了,所有的下鄉知青、回鄉知青和農村青年都可以報名。全大隊有讀過書的青年人幾乎都參加了,大家都懷著一顆好奇心報名,想看看經過文革7年之後,怎樣才能讀上大學?在大隊開會時,一位知青辦領導傳達了73年4月3日國務院轉批了國務院科教組關於高等學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見,提出要重視文化考察,保證入學學生有相當於初中畢業以上的文化程度。各地將舉辦大學招生文化考試。按周總理指示,采取推薦與考試相結合的方法。我們公社有招收幾名工農兵學員指標。要大家到生產隊報名,由生產隊推薦到大隊,再由大隊推薦到公社,再由公社推薦到縣裏參加考試。雖然要層層過關,我還是報了名,在家庭出身一欄填上自由職業者。

       我當然沒有被選上,那時全公社隻有兩名指標,哪有我的份。但是那時出一些笑話順便說一下,有份某縣的試卷一直在群眾中流傳。村裏的一個青年出了洋相,他隻有小學畢業,什麽是方程式都不知道,但是古書看了不少,毛筆字也不錯,逢年過節到處被人請寫對聯,人稱“秀才”,大家哄他報名。他還以為自己是出類拔萃的,看到這份考卷之後,他傻了,那些簡單的數學題對他來說簡直像天書一樣。怎麽著也搗鼓不出來。有人問他1/2+1/2=?他滿有把握地說,1/2+1/2=2/4。弄得好些知青笑得彎下腰。他問大家,考試不考詩詞書法嗎?諸如此類笑話,不勝枚舉。有的人知道自己條件不足,名也不報了。後來,因為眾所周知的張鐵生事件,那些參加考試的成績也取消了,真是一場鬧劇!

      1977年,因為我的表現不錯,組織上要接收我入團,在入團申請書上我填寫了自由職業者的身份,但是最終我是放棄了,26歲了入團,實在沒有意思。

      現在來到美國,從來沒有想過要寫一些共青團的故事,絞盡腦汁就想了以上這麽一些。寫完之後發現共青團的故事竟然和文學城有關。這幾天文學城在慶祝成立20周年,據說文學城裏的小編大多是80後90後,他們“共”事文學城的這個“團隊”,不正是文學城的共青團員嗎?

      今天能給你們這些小團員講講我們50後這一代過去的事情,都是我的心裏話。那時候,我們沒有網絡,全部生活都在兩隻手上,汗水留流在火熱的土地上,我們卻不能上學讀書。改革開放,出國留學移民,才使我們有幸在一起。你們千萬不要忘記我們那一代的苦難,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在城裏工作,該找對象的就找對象,成家立業很重要。我知道你們這個團隊還為一位22歲的團員征婚,還知道這是一個品學兼優的會彈吉他的好青年,真是令人羨慕。我真是恨自己生不逢時,年輕真好!在美國文學城當一個共青團員真好,有團組織出麵關心個人大事,一定是很快大功告成,好日子來的時候是不是通知一下?一定去參加他的婚禮。我的一個親戚就住在你們那裏,很方便的,不會在你們城裏借宿。

      文學城20歲,我在2002年才知道文學城,想起來到文學城也15歲了,文學城裏的共青團員太棒了!我也可以申請當一個文學城的共青團員嗎?不知團組織能批準嗎?

      這篇文章算不算20年征文?我不知道,就算打個擦邊球吧。謝謝!

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