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這些年,我在文學城裏蹉跎掉的歲月
這幾天,文學城在大張旗鼓地慶祝20歲生日,我被驚出了一身冷汗,難道自己真的在這裏“浪費”了這麽多年的歲月嗎?第一次知道文學城是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上,從時間上來看,我可算是文學城相當早的一批入城遊客,沒想到竟流連忘返,一網情深,從此再也沒有離去。
就像在我以前寫的《海外中文網站的前世與今生》一文中所提到的,在有文學城之前,海外中文網站都是單一功能的服務網站,而文學城走的是Yahoo式的綜合性門戶網站的模式,它自己本身並不發布新聞,而是從其他的網站上采集搜索新聞,集中編輯後,放在自己的網站上,這為讀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文學城一出現,就吸引了大量的用戶,以前要去不同網站得到的新聞、服務、娛樂、社交,現在在一個網站上就都能得到了,而且還更多。這麽多年來,文學城一直在海外中文網站中保持著一枝獨秀的地位。
2000年左右的科技泡沫時代是一個快速造富的時代,那個時候,幾個人隨便成立一家公司,不需要技術不需要人員,隻要在公司的名字前麵加上一個“e”字,就能輕而易舉地融到上百萬資金。那個時候,街上隨便抓住一個衣冠不整其貌不揚的年輕人,就可能是腰裏揣了好幾家初創公司的原始股票、身價數百萬美元的紙上富翁。那個時候,滿街的豪華汽車,餐館舞廳生意興隆,房價暴漲,物價成倍地翻。我的一個朋友,公司上市第一天股票就漲到兩百多塊錢一股,他手上的原始股立刻價值2千多萬,我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他唉聲歎氣地發愁,這麽多錢怎麽花呀?結果我們花了幾個小時幫他出主意如何把這些錢花掉。當然,幾個月後泡沫破裂,公司說垮就垮,他幸虧出手的快,但也僅賺回了一份房貸,那就是後話了。
在矽穀的中心地帶——陽光穀,有一家叫台灣小調的家庭式小餐館,門麵不過10尺寬,裏麵狹窄昏暗,最多也不超過10張桌子。台灣小調所處之地,公司雲集,而它走的是便宜實惠的家常菜路線,讓很多年輕的工程師把這兒當成了食堂。記得當年一份兩菜一湯的午餐是5塊錢,一次性買100張飯票還有優惠。那時候在台灣小調,每天中午聚集了一群中國工程師,其中以清華校友為主,確切地說,以清華無線電係的校友為主。我也曾經跟他們混過幾次,無一例外地談論的是股票漲跌、公司上市的話題。那裏麵很多人後來都辭職創業,成功的也有幾位,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於2004年以36億美元賣給Juniper的NetScreen,幾位創始人現在經常被拿來當作華人創業的楷模。那真是一個瘋狂的年代,一個有夢想的年代,一個夢想可以實現的年代。
那幾年,文學城裏最熱鬧的地方是股壇。每天有專家高手坐鎮,分析市場、推薦股票,內部消息、炒股秘籍滿天飛。那時候的股價,每天動輒幾十乃至上百塊地暴漲暴跌。眨眼間,財富來了又還去,玩的就是心跳。日進鬥金、翻盤致富的故事激勵著無數的股民前赴後繼地做著發財的美夢。
美麗的科技大泡沫破滅之後,矽穀公司哀鴻遍野,一片淒涼。大家開始在吃喝中尋找安慰,私房小菜成為文學城裏訪客最多的地方。當年毛毛媽領軍的菜壇,信眾不下數十萬,呼風喚雨,引領各家廚房新潮流。而翠花姐的“翠花排骨”,可能是有史以來海外華人圈內最廣為流傳的菜譜,幾乎每一次聚會上都會有人做這道菜。這股吃喝之風至今餘毒不散,現在隻要誰發一個類似“我蒸了一鍋大白饅頭”的帖子,立刻就會有數萬城民爭相目睹,盛況堪比當年皇上出巡。
2004年,正處於七年之癢的文學城,抵擋不住Blog興起的誘惑,娶進一門美豔小妾——博客,雖然屈居於城譜之末,小妾如此多嬌,引無數文青競折腰。一時間,有顏值的沒顏值的、有文化的沒文化的,都紛紛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那是個文學城的“文藝複興時代”,在掌聲、吐沫星子加磚頭的千錘百煉之下,從文學城博客裏走出了一批優秀的海外華文作家。
我在文學城裏跟讀的第一部連載小說是海雲寫的《出軌的中年女人》。後來想想,從來不在網上跟讀小說的我,為什麽會獨獨跟讀了這本網戀加婚外情的小說?一方麵,海雲的文筆細膩生動,小說寫的引人入勝。當時海雲還住在矽穀,小說中有諸多的矽穀元素,讀起來特別親切。另一方麵,互聯網以其方便、快捷、私密、集文字音像於一身的優勢,為寂寞難耐中的孤男寡女互通款曲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網戀成為海外華人繼綠卡、房子、股票之後的新熱點。當時身邊就有認識的人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這種似曾相識的婚外戀。盡管海雲一再強調,情節純屬虛構,切勿對號入座,仍然難免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嫌疑。
海雲在小說最後引用了一首英文詩《Sometimes》, “ People come into your life for a reason ”,記得當年讀到這句,如同被閃電擊中一般,把心中鬱積了多年的疑惑和心結一一消解。我把這首詩收藏了起來,以後每當分分離離、天不遂人願的時候,都會把這首詩拿出來讀一遍,立刻就有釋然的感覺,為此我要謝謝海雲。
最近幾年,因為微信的分流,有不少寫手和讀者離開了文學城,有人因此感歎,昔人已乘文學去,此地空餘文學城。其實不盡然,微信以信息爆炸的方式,把人與人之間的空間和氧氣擠壓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大家反而懷念起博客這個開放、自由、隨意、舒展的平台。我看見有許多在微信中發現了自己寫作愛好的寫手,選擇逃離微信,在文學城施展自己的寫作才華。我自己也是在做了多年的沒有戶口、居無定所的遊民之後,最終決定拋棄微信,到文學城博客裏安家落戶,在陽光燦爛的藍色加州海岸,悉心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細數著文學城的曆史年輪,回憶著屬於我自己的似水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