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個網友觀看《風起隴西》最客觀的評價

來源: 2022-05-12 05:27:18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正如良駒需要伯樂,好劇也需要懂得欣賞的觀眾。我知道製作團隊不敢得罪觀眾,網上也是嘲諷看劇需要門檻這種說法。可是我還是要大聲說: 好劇對觀眾的確是有門檻要求的。比如一邊玩手機一邊追劇的觀眾,比如看劇不喜歡帶腦子的觀眾,比如審美局限於阿寶色的觀眾,比如隻能看懂情情愛愛的觀眾,比如沒有社會經曆的太年輕的觀眾,比如自以為讀過一本三國演義就可以自居曆史專家的觀眾,的確就是不適合觀賞這部劇。很多人看了一眼,就叫喚“太暗了不開燈不愛看故弄玄虛凹所謂電影質感“。這樣的觀眾我真的想替劇組罵一句: 俏媚眼做給瞎子看,你們根本不配。首先這部劇並不是暗,正常觀看所有東西都看得清。是畫麵很多陰陰的冷色係,導演的良苦用心啊,想用光影營造出這個故事所處時代的殘酷大環境及整個故事人物都在陰謀鬥爭中負重前行的基調。重點說說大環境,普通觀眾心目中的三國,是一個英才輩出一時多少豪傑的風雲壯闊的年代,是羽扇綸巾,談笑間強擼灰飛煙滅的英雄風流。可是有多少人想過,大人物談笑間灰飛煙滅的,何止是牆櫓?更多的是史書上不會有任何筆墨記載的無數小人物的血肉。一將功成萬骨枯,三國名臣良將如雲,這些史跡這些故事這些動人的傳說,背後是曾經真實活過的無數無名氏的枯骨堆積如山。這部劇的導演,就是想到了這些無人在意無人憐惜的無名氏,就是想講這是一個冷酷的亂世。 對普通人來說,寧為太平犬莫為亂世人,那個時代小人物的處境,就是籠罩在這樣的冷色調裏。再加上劇中主角的故事,就是在迷霧重重中艱難前行,卻不過隻是冷酷無情的大人物手中的一顆棋子,隨時可棄。這樣的故事環境這樣的人物處境,導演這樣的處理,就是利用所有可利用的視聽手段,在用心地給觀眾講故事。比如荀詡記憶中與親人在一起的場景及翟悅想象中與陳恭的相聚用了暖色和柔光,對比一下好好體會一下為什麽吧。 還想說說片尾,一開始看預告片的時候不理解為什麽選了搖滾做片尾曲。看到10集回來說,這個選擇真的太太太妙了。搖滾是憤怒,呐喊,抗爭,是一個時代中被壓迫的靈魂最本能的宣泄,是有痛苦的人們最孩子氣最單純的表達。這部劇真的是有靈魂的,整個製作團隊都是有靈魂的。用收視率播放量來衡量這樣的作品,有辱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