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穆斯林麵對麵

來源: 2015-05-04 18:05:00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與穆斯林麵對麵



一直想跟大家分享這段故事,因各種原因拖到現在。


那是前兩年,LD外出,隻有我自己在家。周六的晚上去一家新開不久的自助餐廳,人氣火爆,排隊等待要40分鍾。一個人的桌子很少,更難等一些。於是我就與另一個獨自前來的中年男士拚桌。坐下交談才知道,這是一位來自埃及亞曆山大的穆斯林。原來在埃及國家海關有一份很好的工作,現在一家mall裏的西服店做銷售。於是,就有了一個多小時與穆斯林麵對麵聊天的機會。


盡管很想借此機會了解穆斯林的宗教文化,但一來與陌生人談論這些話題,未免唐突不當;二來時間短,大約隻適合聊一些話題,容易進行。正好我曾到埃及旅遊,對那裏旅遊業某些從業者的行為感受強烈,就從此切入,了解穆斯林的觀點。


參見:

去穆斯林地區自助遊的危險性()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27715/200812/11735.html

中東自助行(1): 行程, 攻略, 感受


中東自助行(3):開羅的夜晚 (附埃及的陰暗麵)


對穆斯林最早的印象來自童年和少年時期,當然在那個年代還不了解宗教與文化的概念。那時我家住的地方,臨近一個著名的回民聚居區。大人們和周圍的漢民都會相互提醒,千萬避免與回民發生衝突。盡管漢民人數多,但回民特別抱團,隻要與漢民發生衝突,很快就形成局部的人數優勢。回民民風強悍,不論事情起因是什麽,總是理直氣壯的說是漢民的不對。漢民買了豬肉,如果路過回民區(即便騎自行車走在大馬路上),都要小心的把肉包好,不能顯露出來,否則讓回民看見拿著豬肉路過,也會引來怒目而視,甚至衝突。那裏的回民,一家有五六個孩子都算是少的,七八個孩子是經常有的。兩代人就會有五十人以上的的親屬圈子,再加上鄰居同學朋友,確實很容易一呼百應。

回民聚居區有自己的小學,中學是跟我們一起的。中學同學有些來自回民區,感覺沒有什麽特別的,除了中午吃飯專門有回民食堂。這些回民同學也不像傳說中的那樣好鬥,大約是很多回民孩子小學以後就輟學了,特別是愛挑事兒的男生。但是,大人們說的那些故事,也確有其事,同學們中間也不時有類似傳聞。大約是當時回民中的極端分子,比較容易衝動,好勇鬥狠的一些人幹的。

後來到了大學,同宿舍就有一位回民,特別的溫文爾雅。同班同年級的同學也有一些回民,都是很好很紳士的人。大約那時的回民中,受教育的層次越高,極端分子或極端思想也越少,與漢民文化的共性越多。

前兩年有回去看了那片區域,變化非常大。原來的回民聚居區非常擁擠(曾到回民同學家去過幾次),居住環境和條件都比漢民區差,盡管當年的漢民區居住環境也很差。現在,那裏都建成了高樓大廈,居民都住進了高層住宅樓。還有一個很宏大壯觀的新建清真寺,其規模和麵積大約相當於天津西開教堂的三倍。當然,這都是國家建的。

寫到這裏,不得不說國家的宗教政策有些可以探討的地方。一方麵,國家宗教局局長公開說,多一個基督徒就多一個好公民;因為基督教徒基本上都是與人為善,對社會多是輸出正麵能量,沒有對社會對市民有什麽負麵事件和影響。但是對基督教的發展,國家是有限製的。現有的基督教堂基本都是1949年以前的,基本沒有國家新建的教堂。即便是老教堂,發展新教徒也是有人數限製的。相反,對穆斯林,國家卻大力扶持,出錢出力在各地大興土木,建設了很多巨大的清真寺。但是,穆斯林的極端分子這些年給中國社會與人民造成很多事端和傷害。


好的,回到那日與埃及老兄的交談。


這位老兄原本在埃及海關有很好的職位,十多年前他的家人幫他辦了移民,就停薪留職來美國了。他說,等到孩子們長大成人,他和太太就回埃及,原來的職位還可以恢複。來美國,是因為這裏的生活條件好,但他並不喜歡美國,也對這裏的社會格格不入。他原本住在埃及第二大城市亞曆山大,也是埃及最發達,最開放的城市。參見:中東自助行(12): 亞力山大--埃及最有情調的城市 (附與阿拉伯兄弟把酒夜話)


那天,他連拿了三盤油炸大蝦,堆得跟金字塔一樣,基本沒有吃別的東西。店家在他這裏肯定虧了雙倍的價錢。他說,他就是喜歡吃蝦,每周都到這裏吃一次。


OK
,回到那天跟他聊得中心話題:為什麽遊客在埃及會碰到那麽多的性騷擾,還有穆斯林社會男性與女性的交往,特別是對子女教育當中兩性交往。


跟我以前了解的一樣,他說穆斯林社會對兩性交往的尺度非常嚴格。如果男性穆斯林對女性穆斯林有騷擾行為,甚至有侵犯行為,女方本人或家族會把男的告上法庭,或者社區法庭(類似宗祠堂一類)。對騷擾者的懲罰是一般是慘烈的體罰,而侵犯者的懲罰就更加的強烈,直至傷殘甚至打死(砸死,燒死)之類的。騷擾者及其家族在社區的名譽也會受到極大損害。因為如此嚴酷的懲罰,所以鮮有人敢於以身試法。而很多地區要求女性出門時,身穿黑色長袍隻能露出眼睛看路,也是出於對兩性之間的嚴厲防範。


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麽還有那麽多的旅遊業從業男性(假設說一般民眾還是很保守的),對女性遊客如此肆無忌憚的性騷擾呢(摟摟抱抱,摸手摸肩膀甚至摸性征部位,直接表白示愛要求進一步關係)?埃及老兄的解釋可能有些遮掩,但還是讓我明白了原因。


他說,如果性騷擾的對象是當地人,女方家族一般是會控告男方的,那就會吃不了兜著走。但是,遊客會告嗎?去哪裏告,怎麽走流程,要拖延多久,語言不通怎麽辦,請律師的費用,還有當地的律師和法庭會否偏袒當地人,等等。這一切的問題,使得對遊客的性騷擾成為絕對自由沒有風險的,不會被告的犯罪。因為當地對兩性關係的嚴格尺度,再加上有錢有勢的男人可以有四個太太,造成了未成年男性和部分成年男性,基本上無法接觸女性。對這些男人而言,女性資源的極度缺乏,而對女遊客的騷擾就成為他們接觸女性的唯一渠道,而又沒有任何被懲罰的危險。


另外,盡管穆斯林社會對兩性交往很保守,對越界者的懲罰很嚴厲。但是,那是針對穆斯林信徒的,對異教徒遊客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一方麵是,民不舉官不究,遊客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控告騷擾者;另一方麵是,盡管那些性騷擾者觸犯了穆斯林的規範,但因為受害者不是穆斯林,所以穆斯林社區或法庭也不會主動去懲罰這些騷擾者。


埃及是旅遊大國,是全世界遊客向往的地方。旅遊業也是埃及最主要的外匯來源,旅遊業從業人員眾多,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男性。一旦有一個人得手,其他人都會效仿。即使隻有5%的騷擾成功率,但是每天那麽多的遊客,積累下來的成功率就很高了。這就決定了那裏對遊客的性騷擾愈演愈烈的局麵,遊客隻能自己多做準備,多加防範了。當然,什麽事情都有例外,都不是絕對的,比如那位因真正的愛情而嫁入埃及沙漠的韓國女子,還有吸引她甘願離鄉背井的埃及男人。參見:中東自助行(4):走進撒哈拉大沙漠


進一步,我向他詢問了穆斯林對子女,關於兩性關係方麵的教育。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大的已經進大學,小的在高中。他說,孩子不可以單獨與異性出去玩,約會。即便是與朋友一起出去,晚上9點以前一定要回家。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不可以在外邊自由戀愛,而是要父母安排。即便雙方家長為孩子確立了關係,婚前也不可以隨意外出約會,不可以有親密一點的行為。我很驚奇,你的孩子在美國長大,也會遵守這樣的規定嗎?他斬釘截鐵的說,是的。孩子在清真寺自願發誓,接受這樣的規定,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


聯係到很多報道,阿拉伯人說話經常有誇張的成分,可信程度有時不那麽高。我對他的描述不很信任,既然他的孩子們在美國學校上學,在美國社區長大,真的能遵守那些規定。於是我追問,孩子們是否有其他種族的朋友,還是隻與穆斯林朋友交往?如果有其他種族的朋友,是否會與這些朋友一些外出,是否可能回來較晚?特別是上了大學的孩子,他怎能確信孩子是幾點回來的,與什麽人外出甚至交往(同性還是異性)?這位埃及老兄說孩子們有美國人朋友,也會和同學出去。他無法確認孩子出去做了什麽,也無法確認孩子每天都是9點回家,隻是說他相信孩子們會遵守誓言。


實際上,以我在埃及亞曆山大旅行的實際經驗,至少我看到了當地的男孩和女孩單獨在外邊。也有看到當地的女孩子和男孩與異性遊客搭訕的,當然還有很多十幾歲的男孩子騷擾女遊客。

一方麵,在現代社會,部分極端遵守穆斯林教義的人,還在嚴格限製女性受教育,工作,自由與人交往的權利(某些伊斯蘭教國家)。同樣的,男性也不能接觸異性,隻能等待家族安排的婚姻。另一方麵,生活在西方世界的穆斯林,從小學習穆斯林傳統教義,還有家庭的約束與管製;在外邊時時處處受到現代文明的影響,試圖掙脫傳統的束縛。這是一種很激烈的文化衝突與心理衝擊,個人與社會定位的矛盾。
 
原本後麵還有一段話,關於移民與美國社會的族群分裂問題。盡管是上述話題的自然延伸,也屬於文化風情範圍,但容易引起不同看法,刪掉了。博客裏還保存了原來的段落: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frontend.php?act=article&blogId=27715&date=201505&postId=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