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又見台北!(上)

來源: 2013-11-29 19:11:11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機場,往往是夢想的起點;也可能是遊子的歸宿。
機場,也是一個城市的第一麵鏡子。
第一次去台灣,由啟用了60年的傳奇性城市內的香港啟德老機場(建於1920年代)出發----

(下圖--位於九龍城的啟德機場常見奇景)


--降落在剛啟用才六年的“台灣桃園中正機場”---可想而之,華人工程師章翔設計、華人自己建造的中式新型機場給我多麽美好的印象。當時,香港、新加波、泰國等專家,時而組團去台灣參觀取經呢。

時隔25年,我從連續五年獲得年流量4000萬人次的機場世界第一稱號的香港新機場,來到人流量2000萬的台灣桃園機場(2006年陳水扁“去蔣”新政刪除了“中正”之名)改建中,顯得老態龍鍾、有點壓抑、不夠明朗(下圖---雖然大斜頂有中國特色)----不得不感歎:“風水轉”的現實了.



好在機場逗留的時間很短,雖然是清晨第一班飛機到達,可是,入關、詢問、接待、找換店和去市區的巴士的一連貫服務,都顯得有條有理,溫馨又自然---顯示出台北的新風尚。

上海台灣人的“永和豆漿”有過輝煌的記錄,可是,惡性競爭弄得風光不再,幾乎沒有一家是正宗的“永和”了--於是,我和太座搭巴士,在台北火車站轉捷運地鐵--直達“永和”原產地:頂溪永和區。

中港台,地鐵方麵,香港自然是老大,不過,地鐵環境設計,台北有可取之處---尤其是公廁的設計,體貼到位,連育嬰專廁都有,管理清潔的大姐就像無時不刻都在附近,沒有一點異味,每個站都這樣--這可是上海和香港都比不上的環節。至於地鐵站的地下城,台北更是後起之秀,布局和管理,有點像東京,時間充足的話,幾乎叫人流連忘返。
 
拖著行李箱,到了頂溪,問誰都知道“永和”在何處。多年前,朋友開車帶我來過,早已不記得東西南北,自己尋尋覓覓,在老城小街小隧道間穿梭,又是一番情趣,十點還左右,所有的店家還沒開張,除了早點小吃。我點了一份永遠的鹹豆漿和一份燒餅油條---馬上,時光倒流了五十年:原汁原味原情調--獨此一家。太座的甜豆漿,據說也是濃得化不開。在上海---我已經拒絕再喝豆漿了,因為,基本上都是豆粉衝劑,淡而無味,還可能化學過多呢!
 
台灣的老朋友,決定一個都不打擾,一則想和太座自由行瀟灑一番,再則,兩夜三天,朋友的盛情好意一定會花去好多時間,再說,台北的捷運地鐵,非常方便,買了三天的套票(440台幣一人--連城市巴士也包括了)
 
不要以為台灣人政治方麵你爭我鬥好熱鬧,其實,台北靜悄悄。比起25年前第一次來台灣,所有的馬路都整齊幹淨多了,最明顯的是當年開到人行道來橫衝直撞的摩托車----好像都變得斯斯文文規規矩矩了---也不見道路輔導員和交通警察,交通廣告也不多。
 
香港和上海的地鐵內,都因為可以通電話而靜不下來。可是,台灣地鐵裏麵的男女老少都很少有人用手機,起先,我還以為他們學紐約,電訊中斷,進不來,後來,才看到有廣告提示:請輕聲用手機、請長話短說、請盡可能發短訊。 三天內,老看到有人讓座,從來沒看到爭先恐後搶座位的情況。每個車廂裏留給老人孕婦的“愛心”座位,即使好多人站著,也常常空著。
 
台北夜市好多,分布各處,




我們去了華西街夜市(上圖)、廣州夜市、龍山寺夜市---都比較平民化,“女人街”比不上香港旺角的多樣化和熱鬧,倒是60台幣一客的豬腳飯和番薯葉吃得我津津有味--但是,喝冰凍的香草奶茶--非常容易“中招”!100台幣7張A 片碟片,堆了好多,可是,客人寥寥無幾。至於大名鼎鼎的“士林夜市”,多年前光臨過,就不再去了。
 
我喜歡在西門町遊蕩,雖然有了星巴克咖啡座,可是我更願意選一家不出名的小店喝茶,由得太座在大大小小的服裝店裏穿梭、試裝、選購。西門町“大車輪”日本料理店幾十年屹立不倒,難的是幾十年寶刀依然,風味依舊---背景歌曲,連山口百惠都太新,“五木宏”、“森進一”、“八代亞紀“的歌曲才合氣氛。。。車輪式的自助經營最近在上海香港流行,可是,西門町幾十年前就風行一時了。上海和香港隻能學到表麵的經營形式---西門町大車輪一寸厚的魚生片,上海人和香港人卻不去學了!----生魚片的厚度,往往決定了口感的刺激性、享受性和回味感---上下牙齒,好像要等一會穿過厚厚的、彈性的魚肉才能碰到。。。回味無窮,才叫我25年念念不忘,西門町,大車輪,非去不可。




(上篇完--下篇---淡水漁人碼頭、北投溫泉、101---誠品。。。待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