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伊斯坦布爾(下)

來源: 2013-11-11 15:32:18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土耳其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在他的自傳體散文集《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一書裏,對他出生成長生活的這座城市,寫過這樣一段話,“奧斯曼帝國瓦解後,世界幾乎遺忘了伊斯坦布爾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兩千年的曆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孤立。她對我而言一直是個廢墟之城,充滿帝國斜陽的憂傷。我一生不是對抗這種憂傷,就是(跟每個伊斯坦布爾人一樣)讓她成為自己的憂傷。”

作家對伊斯坦布爾最初的記憶來源於童年,“一個小孩透過布滿水汽的窗戶看外麵所感受的情緒”,對伊斯坦布爾的印象好像一些“黑白影像”:“博斯普魯斯老別墅的空船庫。。。擠滿失業者的茶館。。。還是帕夏官邸時木板便已嘎嘎作響、如今成為市政總部響得更厲害的木造建築。。。拜占庭帝國崩潰以來的城牆廢墟。。。清真寺不斷遭竊的鉛板和排雨槽。。。幾百年來曾是壯觀的街頭噴泉,現已幹涸,噴頭遭竊。。。”

帕慕克1952年出生於伊斯坦布爾一個商人家庭,成長的過程中,正好見證了家族的家道中落,和城市的衰落變遷。作家的心情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麵,目睹千年古城的破敗衰落繁華不再,倍感憂傷失落;另一方麵,雖然內心崇尚西方,盼望自己的國家和城市早日走向現代化,但又為急功近利的政府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城市改造計劃對古跡文化的破壞而痛心,卻又無可奈何。帕慕克把這種感受稱為hüzün,中文翻譯成“呼愁”。這種“呼愁”,不隻是他個人的感受和記憶,也是數百萬人共有的陰暗情緒,是伊斯坦布爾整座城市的憂傷。帕慕克的書裏,附了很多伊斯坦布爾當年的老照片,從這些黑白的舊照片是看,當年的伊斯坦布爾和駱駝祥子時代的老北京到有幾分相像,略顯破敗蒼涼,卻不失舊都遺韻。不過和北京相比,伊斯坦布爾算是非常幸運的,至少絕大部分昔日帝國的遺跡,都保留了下來。而北京的古跡,除了幾個主要的改成公園,其餘包括城牆,牌樓,大部分胡同,四合院,早已蕩然無存。

今天的伊斯坦布爾,色彩絢爛,豐富多姿,充滿活力,和作家筆下當年那個“黑白影像”的城市全然不同;作為遊客,不是生長於斯,也很難真正體會到那種“呼愁”。不過當我們流連在伊斯坦布爾喧鬧的市場,穿過古老的狹巷,在落日的大橋邊看著遠去的輪渡和清真寺的剪影,確實感受到一種獨特的風情和魅力,這也許或多或少和那種“呼愁”有著某種的關聯,正如另一位土耳其作家拉錫姆(Ahmet Rasim)所說:The beauty of a landscape resides in its melancholy(景色之美來源於其自身的悲愁)。

伊斯坦布爾的歐洲部分被金角灣一分為二,南岸的法提赫區是當年的君士坦丁堡的老城,主要的曆史遺跡都集中在那一帶;北岸的貝伊奧盧區舊稱佩拉區(佩拉是希臘語對岸的意思),拜占庭時期曾經是熱那亞威尼斯人的殖民地,後來奧斯曼帝國時期也一直是是歐洲移民特別是希臘人的聚居區。從十九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政府實施了一係列改革措施,推行城市現代化,在貝伊奧盧(佩拉)區修建了包括新皇宮在內的很多歐洲風格的建築,特別是當年的佩拉大道(今天的獨立大道)兩旁,滿是各國領事館,銀行,商店,劇院,咖啡館等現代化的豪華建築,號稱東方巴黎。最初的電線電話街車地鐵等現代化設施,也出現在這裏,其中1875年開通的地鐵(其實是連接加拉塔碼頭和佩拉大道的隧道纜車)是歐洲第二早的地鐵,僅次於倫敦。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貝伊奧盧區曾經是奧斯曼帝國的金融中心和現代化的窗口,但在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之後,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以及二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兩次希臘僑民的大規模撤離,和外地移民的湧入,貝伊奧盧也失去了往日的繁華,日漸衰落破敗。從九十年代起,政府開始陸續修複一些曆史性建築,古老的街車也重新開始運行,一度破落的城區又重現十九世紀的古老風貌,特別是獨立大道一帶的,重新成為伊斯坦布爾的時尚中心,吸引無數的市民和遊客,前來觀光,購物和休閑。

1. 獨立大道的起點塔克西姆(Taksim)廣場,是伊斯坦布爾最著名的廣場。廣場上的共和國紀念碑建於1928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5周年之際。



2. 廣場上賣烤栗子的小販。土耳其的栗子雖然個大,但不好吃,比北京的糖炒栗子差遠了。



3. 獨立大道(İstiklâl Caddesi),伊斯坦布爾最熱鬧的商業步行街,長3公裏,街兩邊大部分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遺留下來的歐式風格建築,店鋪林立,街上休閑購物的行人和遊客摩肩接踵。



4. 獨立大道旁邊的一座東正教堂。當年這一帶曾是希臘僑民的聚居區。



5. 街頭藝人。



6. 這家百年老店專門經銷土耳其糖果。



7. 土耳其軟糖(Lokum or Turkish Delight)口感和高粱飴類似,很多加了果仁,非常好吃。



8. 這條街叫魚市場。



9.魚市場裏賣油炸牡蠣和青口飯的小店。



10. 油炸牡蠣還沒來得及拍照就下肚了。這是青口飯,味道不錯。



11. 旋轉烤肉。



12. 獨立大道上的舊式街車。



13. 街車後麵拉的那節車廂原來是個表演木偶戲的活動舞台。



14. 鮮榨石榴汁。



15. 伊斯坦布爾老城區的蘇丹阿赫麥特三世噴泉。



16. 伊斯坦布爾的大巴紮(Grand Bazaar)源自默罕默德二世對伊斯坦布爾的重建,是土耳其規模最大的室內市場,共占地六十幾條街道,有22座入口。



17. 大巴紮內部有三千多家店鋪。



18. 中間那座17世紀的小亭子,當年是座咖啡館,現在是珠寶店的櫥窗。



19. 出售伊斯蘭書法的商店。



20. 燈具店。我們對購物沒什麽興趣,大巴紮裏麵亂糟糟的,尤其是烏泱烏泱的人和耀眼的金銀首飾,把兩位老古董晃得頭暈目眩,轉了半個鍾頭就趕緊出來了。



21. 香料市場(Spice Bazaar,又叫埃及市場),是耶尼清真寺的一部分,是伊斯坦布爾第二大市場,以經銷各種香料為主。



22. 另一個主要商品是糖果幹果點心,對於吃貨來說比大巴紮有吸引力多了。



23. 土耳其人對甜食情有獨鍾,《古蘭經》裏有句著名經文:“享受甜蜜的味道是虔誠的一個標誌。”這種最常見的土耳其點心(Kadayif baklava)用麵粉,糖,蜂蜜和果仁製成,雖然很甜,但是有果仁,吃起來像而不感覺太膩,像我們這樣平時不愛吃甜食的也非常喜歡。



24. 君士坦丁堡的老城牆,這一帶是當年的埃迪爾內門,君士坦丁堡城破之後,“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就是這裏入城。看到這些老城牆,不由得想起北京的城牆,餘生也晚,隻見過最後殘存的一點斷牆,當年挖防空洞修地鐵時,全被拆掉了,大塊的城磚被附近居民拉回家搭小棚,墊台階,中間填的黃土拉回來脫坯建防空洞。



25. 錫爾開吉火車站(Sirkeci Terminal),當年的東方快車起點站。



26. 我們在伊斯坦布爾的旅館Sirkeci Konak,位於火車站附近的老城區,與舊皇宮外地古爾哈內花園一牆之隔,到老城區的各個景點非常方便。旅館的設施和服務均屬一流。



27. 凡是在旅館住三個晚上的旅客,都會得到一頓免費的晚餐,包括前菜,主菜和甜點。



28. 主菜之一火鍋魚肉煲。



29. 當年熱那亞人建造的加拉塔塔樓(Galata Tower)。



30. 加拉塔大橋是橫跨金角灣的大橋,連接伊斯坦布爾老城法提赫和新城貝依奧盧。



31. 大橋上每天垂釣者眾多。



32. 這位很悠閑的一邊喝茶一邊釣魚。



33. 得,偷拍被發現了。



34. 收獲頗豐。



35. 大橋邊的艾敏諾努(Eminönü)碼頭,山頭上的是蘇萊曼清真寺。



36. 碼頭邊停靠的出售魚漢堡的畫舫。



37. 每份5個土耳其裏拉,非常好吃。



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是連接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之間的水道,長約30公裏,是歐亞大陸的分界線。從艾敏諾努碼頭乘坐到黑海入海口的博斯普魯斯遊輪,來回各航行一個半小時。

38. 遠處的大橋是連接歐亞大陸的征服者蘇丹莫罕默德二世大橋。



39. 大橋附近在歐洲一側的魯梅利城堡,當年莫罕默德二世為了封鎖君士坦丁堡而修建的軍事堡壘。



40. 沿途看到的清真寺和歐式別墅(Yali)。



41. 途中停靠的小鎮。



42. 遊船的終點,靠近黑海入海口的小鎮Anadolu Kavağı,在亞洲一側。山頂上是當年拜占庭人修建的要塞Yoros城堡。



43. 遊船在此停靠兩個小時。從碼頭上走二十多分鍾,來到山頂的Yoros城堡,從那裏可以俯瞰博斯普魯斯海峽在黑海的入海口。遠遠望去,隻見滄海茫茫,海天一色,蔚為壯觀。



土耳其遊記至此結束。謝謝各位讀貼和一路的鼓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