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對個別社會現象的冷靜分析有道理。但地震是天災,
“思考,為何我會摔倒,如何能夠避免下一次” 恐怕是過於理智了吧?
另外,現在還在救災期間,餘震和上遊水庫的威脅還在,談深度思考象“個體的獨特性”,甚至置疑對災情悲劇感同身受的善良百姓的內心“虛偽”,我實在不能接受。
作者能夠對一些時弊看的很清楚,的確對以後反思中國的社會問題,和國人的整體素質有一定價值。但我認為這些問題與地震事件沒有太多關聯。相反作者親臨北川重災區,一路下來隻記得“那個前往北川中學尋找女兒的中年夫婦”,進而得出“中國的普通人不就是以個體的沉默、忍耐來承受社會的變遷與係統的失效的嗎?”的結論,讓人不免懷疑作者的過分冷靜。難道親眼目睹災區慘狀和救災英雄事跡,竟然沒能打動作者?
我知道這次地震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但起碼對四川人,尤其是在外地(包括海外)的四川人,我們的悲痛是真切的,電視裏重複出現的感人畫麵也許今天打動的是我,明天同樣的畫麵還會打動你和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