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八卦,連續劇《都鐸王朝》及相關的英國景點

來源: 2015-02-06 10:02:15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Tudors (都鐸王朝)是英國曆史上特別熱鬧的一段,BBC前些年拍連續劇詳細介紹,我這類不愛看史書的遊客,通過這部劇了解了不少英國野史。 炒一下冷飯,給近期要去英國旅遊的網友。

連續劇雖然名叫Tudors,但講的隻是王朝第二任國王亨利八世。也難怪,這個亨八為人殘暴、婚姻史複雜,但他在位期間的宗教改革對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深遠。所以從莎士比亞起,英國人時不時要把他拎出來八一八。

亨利一生娶了六任皇後。

1509年17歲的亨利登基,也繼承了哥哥的遺孀,年長他六歲的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據說亨利的兄長沒來得及和凱瑟琳同房就病故了,於是教皇宣布那段婚姻無效。第一段婚姻維持了24年,因凱瑟琳生不出兒子,亨利欲廢了她,好娶年青性感的美女安•博林(Anne Boleyn)。無奈凱瑟琳娘家背景強大,不僅爹媽是歐洲強國的君主,侄子還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教皇哪敢批準亨利的離婚請求?

到了1532年,議會
裏一個叫克倫威爾的律師提出一係列法案,限製宗教勢力,他跟亨利一拍即合,得到重用,很快官至總理大臣。隨後數年,克倫威爾推行宗教政治改革加強王權壓製天主教勢力。他不僅幫亨利脫離羅馬教廷娶到心愛的安•博林,更幫亨利斂財無數,加強了皇權國力。

可惜安的肚子也不爭氣,生下一個女兒後幾度流產,讓日益年長盼子心切的亨利失去耐心。1536年年初,第一任王後凱瑟琳去世。在她的葬禮之日,懷孕已15周的安再次流產。絕望的亨利開始另覓新歡,安成了絆腳石,最終給扣上通奸叛國罪,在倫敦塔砍了頭。可笑的是,她的同性戀兄長也被控和安有染,一同被處決。雖然英國人不講究斬草除根,但對敵對勢力是毫不留情。

亨利的第三任皇後,年青的簡西摩不負眾望,在1537年生下亨利唯一的兒子愛德華,當時亨利已經46歲了。可惜皇後產後感染,不久病世。亨利為她,他唯一真正的妻子,消停了三年未娶。

亨利的第四任王後是克倫威爾安排的政治婚姻,對象是德意誌的安那。安娜的畫像很美,可惜真人既不貌美,又不通風情,英語還講得結結巴巴。對她無甚興趣的亨利跟她同房未成,幹脆認安娜為妹,解除了短暫的婚姻。此時介紹人克倫威爾在宮廷鬥爭中正處於劣勢,這次辦事不力成為最後一根稻草,讓他掉了腦袋。

在總理大臣克倫威爾被處決的那天,年近50的亨利第五次結婚,迎娶年僅17歲,長得國色天香的凱瑟琳•霍華德。此凱瑟琳是第二任王後安•博林的親戚,可憐她也沒能逃脫安的命運,不到兩年就因同樣的罪名 - 通奸叛國被砍頭。同年,亨利解散英國天主教修道院,所有財富權力歸於國王。

三年後,亨利同富有寡婦,31歲的凱瑟琳• 帕結婚,此凱瑟琳是他第六任,也是最後一任王後。此時的亨利因傷病纏身無法運動,肥胖異常,四年後他撒手人間,終年55歲。王後凱瑟琳在亨利死後6個月,和老相好結婚並迅速懷孕,次年生下一個女兒後並發感染病故。她的丈夫隨後因叛國罪被砍頭,財產被凍結。這個幸存下來的王後也未得善終。

亨利的六任皇後,我最替原配西班牙公主卡瑟琳不值。她爹媽,乃統一西班牙資助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伊莎貝拉和和費迪南德。當年西班牙黃金滾滾戰艦無敵,堪稱歐洲第一強國。在西班牙鼎盛時期,他們把女兒嫁到英國這個窮鄉僻壤,結果窮女婿還把女兒給休了。可笑的是,亨八休掉凱瑟琳的借口是王後生不出兒子,沒想到N年後,繼承他王位的還是女兒,那就是被砍頭的第二任皇後安 博林的女兒,大名鼎鼎的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的故事也很有趣,最近有研究說她很可能是男兒身,所以才會終身未婚,故事之曲折,可以另開一篇,這裏就不一一贅述了。

總之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期間,英、西兩國海軍大戰。當時西班牙艦隊天下無敵,但英國小船更靈活,某日偷偷駛入港口放火,火借風勢,把停靠港口的西班牙戰船燒了一部分,隨後又乘勝追擊,在英吉利海峽的大浪中將西軍一舉擊潰,很有赤壁之戰的風範。

英國走向強盛,最終成為日不落帝國,就是從伊麗莎白一世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控製海上交通開始。莎士比亞什麽的都是那年代出來的。

伊麗莎白終生未婚無子,死後王位傳給老對頭 - 蘇格蘭女王瑪麗的兒子James六世。這樣一來,英格蘭、蘇格蘭這對打了幾百年的老冤家,終於不費吹灰之力、和平統一了。從這個角度看,平民出身的安博林能生出伊麗莎白,也算為英國做出巨大貢獻。

英國有民謠總結亨利六任王後的命運:

‘divorced, beheaded, died, divorced, beheaded, survived‘

其實不僅他的妻子們,凡同亨八過從甚密的,大多沒有善終,所謂近君如近虎吧。他的兩任總理大臣被砍頭,雖然克倫威爾死後亨利很快又後悔,稱他為最忠實的總理。可惜人死不能複生,克倫威爾生前積攢的無上權利和榮華都享受不到了。

******

我第一次去英國是2000年春天,住在老爸的學生小劉家,在倫敦及周邊玩了半個月。倫敦物價貴,我每天帶著小劉夫人做的三明治出門,早出晚歸馬不停蹄地跑了很多景點。那次運氣真好,天天都是晴天,水仙盛開的倫敦給我留下美好印象。後來夏天又去過兩次英國,可惜碰到陰雨,8月下旬在蘇格蘭凍得我去買了件大衣。

倫敦春暖花開的照片如今不知在地下室哪隻箱子裏落灰,圖1-4是網上照片,借來充數。

1. 倫敦塔(Tower of London)是我最喜歡的倫敦景點之一,裏麵的導遊身穿製服,繪聲繪色講解英國曆史。當年失勢的將相王侯從這裏走向斷頭台;少數如伊麗莎白一世,不僅活著走出倫敦塔,還統治了英國近半個世紀。

 

2. 倫敦塔收藏頗豐,除了王冠權杖,還有亨利當年的盔甲。從盔甲尺寸的變化,可以看到他如何從身材纖細的翩翩少,成長為大腹便便的暴君。



3. 倫敦郊外的漢普頓宮也是我喜歡的景點,Waterloo車站有火車直達。這裏原本是亨利寵臣Thomas Wolsey的私宅,無奈被國王看中,隻好獻出,即便這樣他也沒逃脫‘叛國’罪名。好在沒等亨利下令砍頭,他先自病逝,倒是省去大家的麻煩。

亨利隨後將漢普頓宮擴大整修,成為正式行宮。獨子愛德華六世在此出生,第五任王後,年輕貌美的凱瑟琳•霍華德從這裏走向倫敦塔,命喪黃泉,傳說她的冤魂至今仍縈繞宮中。


4. 坎特伯雷大主教是英國最高精神領袖。在亨八的宗教改革中,坎特伯雷屈服於國王的淫威,將坎特伯雷修道院改為 'a college of secular canons',意為宗教活動小組。


5.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亨利八世對天主教的殘酷鎮壓引起教徒全麵反擊,北部約克的‘朝聖者的榮耀’是反抗力量中最強的一支。當起義軍遍布英格蘭北部和林肯郡時,亨利意識到形式緊迫,趕緊派人去和談。談判結果是亨利赦免所有起義軍,並同意約克設立自己的議會。當然亨利很快就背信棄義,俘獲了起義的首領,處死了參與的216名貴族、騎士、修道院院長和教士,將屍體高懸於約克城堡外。

曆史上的戰爭與屠殺讓約克成為‘鬼魂出沒最多的城市’。老城和坎特伯雷有點象,錯綜的小巷裏,幾百年曆史的小酒吧遍布其間。我們租車前往,停了車先去喝上兩杯才開始逛景點。


6. 約克城裏Most Haunted 的旅館,40鎊起價真不算貴。


7. 在英國,約克大主教的地位僅次於坎特伯雷大主教。當年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約克教堂(York Minister)失去所有財富和領地,教堂倒是保留下來,主教也叛依新教。
約克教堂內部 (The choir screen)

8. 位於北約克郡的Whitby Abbey沒有那麽幸運,始建於664年的教堂於1540年損毀於亨八的宗教改革。


9. 海邊的Whitby Abbey Ruin,淒涼的美。


10, 歐洲小城都很有味道,玩起來比大城市要輕鬆。可惜我們去的那天碰上tall boat festival,平日裏寧靜的Whitby熱鬧異常,停車難,吃飯上廁所也要排大隊。人算不如天算吧。


11. 最近有研究顯示,伊麗莎白一世很可能是男兒身,期間故事曲折,這裏不一一贅述。據說她發明的時尚高領,是為擋住喉結。

伊麗莎白為大英帝國的日後強盛打下基礎,更難得的是,她終生未嫁、也無子嗣,王位直接傳給蘇格蘭國王,大不列顛半島就此不費吹灰之力、和平統一。


12. 大不列顛的國旗米字旗(Union Jack) ,就是在英格蘭的紅十字旗( St George's Cross )加蘇格蘭的藍十字旗(St Andrew's Cross)基礎上設計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