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三國遊之六(伊斯坦布爾,下下)
上大學的時候讀過一篇後來成為高校英文精讀範文的文章,叫“ 中東大巴紮(The middle eastern bazaar)”。作者早已記不清是誰了, 好像是得過普利茲獎的作家兼記者約翰荷西(John Hersey)。巴紮這一詞匯最早始於波斯語,是“集中的市內店鋪” 的意思。如果按照這個意思, 原先老北京的東安市場也頗符合巴紮的含義。 我記得那是一個帶玻璃屋頂的, 高度有10幾20米的長方形大型集市。進門口後中間有一條主道, 兩邊分列著數不清的點著電燈或點蠟燭的商鋪,商品五光十色,燈飾流光溢彩, 主道走不遠還有岔道,岔道兩旁也是店鋪,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然而這一切又無不與我後來看到的巴紮貿易集市裏麵的布局和裝飾有 著太多的相似之處。。。。。。要說不光是波斯語和阿拉伯語, 今天的印尼語,馬來語,波蘭語, 俄語和烏茲別克語裏都有巴紮這個詞匯, 這大概是波斯商人和阿拉伯商人史上行走亞歐大陸時把巴紮這一貿易集市的形 式介紹給了他們的貿易目的地吧。 不過巴紮在這些國家和地區還是沒有成了氣候, 現如今有規模的巴紮主要還是指中東地區的阿拉伯集市。 我覺著伊斯坦布爾大巴紮(Grand Bazaar)是巴紮這一集市形式中的典型代表。伊斯坦布爾大巴紮起源於穆罕默德時期的一個小型石製品交易區, 有幾百年的曆史。現在它已經發展成一個超大的集貿市場。 這個巴紮有近4000家商店(也有說是6000家店鋪)、60條街道縱橫交錯著, 一走進去 會讓初來乍到的生人仿佛置身於迷宮一般, 極易迷失方向。我的方向感要說還是不錯的, 但進去後走了半個鍾頭也有點發蒙。還好它的出口很多, 您要是剛覺著有點迷路,趕緊問問身邊攤主, 大體上還能找得回北來。

傍晚時分,在通向大巴紮的小巷子裏穿行。雖還未抵達巴紮,可路邊的店鋪已逐漸多了起來。

到了巴紮的門口。這是巴紮南麵的一個入口。

這是剛跨入大門後巴紮裏麵的景況。這個鋪著瓷磚的地麵替代了以往的土道。從而使它更像一個現代的shopping mall。

販售刀具和相框的店鋪。

賣煙鬥的小店。

像進了寺廟一樣。


傍晚時分,在通向大巴紮的小巷子裏穿行。雖還未抵達巴紮,可路邊的店鋪已逐漸多了起來。


這是剛跨入大門後巴紮裏麵的景況。這個鋪著瓷磚的地麵替代了以往的土道。從而使它更像一個現代的shopping mall。

販售刀具和相框的店鋪。

賣煙鬥的小店。

像進了寺廟一樣。

我就是在這個攤點買了把交差的奶茶壺。
這裏若稍不經心還是容易迷路。
賣水煙袋的小攤。
和大巴紮相連的香料巴紮。
巴紮門外的一把椅子上睡著兩隻流浪貓。
Yerebatan Sarnici地下水宮。這是伊斯坦布爾城中很經典的一個景點,但如果不注意,很大多數的人會和這個景點擦身而過。這是從君土坦丁大帝建造到尤思提安大帝時代(4世紀到6世紀),為了防止敵人圍城而建造的,當時水宮中的水是由瓦嵐斯(valens)國王修建的引水渠從城北幾十公裏外的森林中引入水宮的。據說如果水宮中蓄滿了水,可以供當時全城人喝一個月的,有點“深挖洞,廣集水”的味道。水宮長140米、寬70米,由336根粗大的石柱支撐著。
與上一張關掉閃光燈對比,這一張是打開內閃拍的水宮石柱。
倒立拿著大頂的蛇法女巫“美杜莎”頭像。希臘神話裏,凡人與她對視即會化為石像。石像在這出現據說是為了鎮邪。
伊斯坦布爾大巴紮給我的印象還是精美中稍有缺失。比如中東大巴紮裏描述的驢車和驢子早已不見了蹤影。倒是現如今我國新疆喀什的巴紮還能看到驢和驢車。我認為驢對巴紮集市是不好缺少的。好比北京,若是沒了胡同,那還叫什麽北京?所以伊斯坦布爾市領導班子要很好地檢討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