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旅行日誌(10)- 貴州西江苗寨剪影(下)

來源: 2011-08-27 00:37:04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繼續在西江苗寨邊走邊看吧 ~~

在苗寨遊人多的地方,常會有村民上來招呼遊客穿上苗族傳統服裝照相留念。我很喜歡抓拍到的這個瞬間,這個年輕女子一身紅衣配著華麗的銀飾,帶著一份嬌羞喜笑顏開,看著她就讓人會不由自主也微笑起來。



走在苗寨的商業街上,沿街的木樓木屋都是為遊客所設的店鋪,賣一些苗族特色的小商品。這個銀飾有一份經典而含蓄的美,靜靜地掛在店鋪門口。


兩個全神貫注的當地的娃娃


含飴弄孫的長輩。很喜歡他們衣服的這個寶藍色,鮮明而純粹。


街上光著膀子的小家夥。


街上賣糯米糍粑的大姐。


一提起這糍粑,那軟糯的口感,特殊的引子香氣,忍不住就讓我咽口水了,當時連吃了兩個~~ 看個錄像解解饞吧:)

 

山裏人家。細看,邊上還有幾個在河裏釣魚的娃娃~~


田間身影。


苗家女子。


風雨橋上全神貫注拍照的遊客。


東走走西逛逛,傍晚的時候去寨子裏看了一場苗族歌舞表演。演出很有水準,但是因為台上都是專業演員的緣故,華美精彩的歌舞很有觀賞性,但是卻不是那麽原汁原味了。倒是這個由當地年長村民唱的苗族古歌,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據介紹,歌詞大意唱的是苗族先民對天地、萬物及人類起源的解釋和祖輩艱苦奮鬥開創曆史的功績,那悠遠的滄桑仿佛隨著歌聲涉過古老歲月的長河繚繞在青山之間,帶給人無限的遐想。

由於苗族曆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苗族古歌的創作與傳承隻能靠曆代人口口相傳。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史詩,現在能唱完整部古歌的已寥寥無幾,目前隻有二百餘人能唱一些不完整的古歌,而且都是中老年人,傳承古歌的老人也多年事已高。

 

看完表演該去吃晚飯了。這河邊的農家飯舍,傳來一陣陣的歌聲。苗家人好客,有客人上門,便端上自家釀的米酒,唱著迎客的苗歌來歡迎。苗家最有名的是長桌宴,“長桌宴”原本是苗族過苗年的喜慶方式,也是苗家最隆重的待客禮儀。每到舉行“長桌宴”,家家戶戶會搬出桌子板凳,順著寨子街道,逶迤綿延,像接龍似的一長溜排上數百米,那陣勢好不喜慶和熱鬧。

我們十來個人,圍著一個小長桌坐下,雖然沒有吃上傳說中的長桌宴,農家招呼我們喝米酒唱苗歌的禮儀卻很周全。看看我們的苗家飯:走累了 , 先來一碗雞湯熬的鮮美滑糯的大米粥,孩子們喝了一碗又一碗,又解渴又滋潤:)


米豆腐:這樣的涼菜,辣椒蘸水是靈魂。
 

苗家酸湯: 在貴州眾多酸湯中,以苗家酸湯最為著名,其與眾不同的地方是酸香豐富,是苗族傳統的風味名菜。苗族人擅長製酸,喜食酸食。有句民謠:“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在黔東南幾乎家家都備一個壇子就是專用來“養”酸湯的,因為它是苗家菜的基礎,不知道是地理氣候的原因還是什麽,據說這種酸湯隻在黔東南才做得出,要想吃正宗的酸湯還是到凱裏苗寨。 據說盛酸湯要用專用的碗具,不能碰到油,否則酸湯會”生花” ,失去原味.


苗家小炒:菜名雖然記不全了,滋味卻是記憶猶新,似乎農家從菜地裏隨手摘一把青的紅的來,放在麵前就是一盤鮮活的美味。
 







這個家常的苦瓜肉絲,據說肉是用飼養了一年一上的豬肉做的,這個豬肉,味道好的不擺了,一口下去,不由得歎一聲,這才是真正的肉的味道啊。
 

這個拌茄子,粗粗一看不知道是什麽,其實它是用上麵鋪的那一層用烤過的西紅柿和辣椒剁碎來調味,帶給你味覺上繁複的驚喜。
 

老鴨蘿卜湯,最好吃的,竟是裏麵的酸蘿卜。
 

酸湯魚 : 據史料記載,苗家製作酸湯魚由來已久。很久以前,苗族人因為缺少食鹽,於是想出了一個兩全的方法:把洗米水燒開放餿,然後用來煮魚、蔬菜等,這樣煮出來的食物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還有鹹味。該方法現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一直沿用至今。


苗家酸湯的製作尤其講究:將沒有成熟的西紅柿搗碎,這種西紅柿,與我們在市麵上常見的西紅柿是不同的,它們貴州特產的野生西紅柿,比普通西紅柿更酸。事先將少量的麵粉與淘米水調勻,然後把搗碎的西紅柿加上淘米水,用文火加溫不斷攪勻,直至快沸騰時將其倒入土壇中並蓋好壇口,待其 4 - 6 天發酵其味變酸即成酸湯。苗家的酸湯,有糟辣酸、蕃茄酸和米湯酸幾種。

苗家臘肉 , 這也是苗家的經典特色。
 

糯米飯,這晶瑩剔透的糯米飯,配著這一桌酸酸辣辣的苗家農家飯,令人回味無窮。


夕陽下的西江苗寨亦是如此,讓人回味再回味。。。。。。
 


待續 ~~~~~ 雲南麗江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高中的第一課
  • 2011旅行日誌(9)- 貴州西江苗寨剪影(上)
  • 一些零零碎碎的事兒 (五) 暑假 * 排球
  • 2011旅行日誌(8) - 青岩古鎮印象(下)
  • 2011旅行日誌(7) - 青岩古鎮印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