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道理家族的老宅──大理石大廈(上海)
嘉道理,他們是來自萬裏之外的猶太民族,他們是民國時期上海美鑽洋房──大理石宮的擁有者,他們在香港集聚了近800億港幣的巨大財富,更是香港顯赫家族的傑出代表。隻是,他們一直潛藏於媒體之外。遊離於公眾視線之外......
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坐落在上海延安西路64號,主樓是幢通體潔白的大廈,因用了許多大理石作為建築貼麵和裝飾,故稱“大理石大廈”。該樓原為英籍猶太富商埃黎·西拉斯·嘉道理爵士(Kadoorie,Sir Eleazer Sila)的寓所,故又有“嘉道理公館”之稱。
一桶消毒劑改變命運
埃黎·嘉道理於1867年出生在時屬英國殖民地的伊拉克的巴格達。1881年,年僅14歲的他離開故鄉,投奔在香港新沙遜洋行做事的哥哥摩西,成為該洋行裏的一名書記員,此後被派往寧波辦事處任職。
當時寧波城裏發生瘟疫,嘉道理未經上司同意便從倉庫裏提取了一桶消毒劑,為此受到嚴厲指責。他覺得這很不公平,於是提出抗議,結果被洋行開除。
事後哥哥給了他500港元,說這是他的全部財產。於是嘉道理與人合開了商行,做起了經紀人生意。據其長子勞倫斯回憶:“他以天生的聰穎勤奮地工作著,很受人歡迎,在積聚財產方麵運氣不錯。”
1897年嘉道理在英國娶同為猶太人的勞拉·摩卡塔為妻,生了勞倫斯與霍瑞斯兩個兒子。
民國初年上海橡膠風潮湧起,大批橡膠公司因投機失敗瀕臨倒閉。就在這時嘉道理來到上海,匯豐銀行經理史蒂文斯請他幫忙重振橡膠業,於是他留了下來,據說工作頗見成效。
隨後他將嘉道理洋行總部從香港遷至上海,又在滬港兩地開設了多家公司,除橡膠外,還經營自來水、電力、煤氣等,成為擁有相當資產的大老板。
一幢耗資百萬白銀的洋樓
1919年,嘉道理在今黃陂南路上的住宅失火,妻子摩卡塔為救被困屋內的家庭女教師而喪生。嘉道理悲痛欲絕,為避免觸景生情,帶著兩個兒子去倫敦暫住。行前委托好友建築師格萊姆·布朗為他在大西路(即今延安西路上)重建新屋。
沒想到布朗酗酒成性,將新屋交英商馬海洋行的斯金生設計後,便不再過問此事。
結果,1924年新屋落成,嘉道理重回上海時,看到的是“一幢宮殿式的建築和一個爛醉如泥、正躺在醫院裏的布朗”,而管理這幢花園洋房至少得用30-40個傭人,更讓他吃驚的是,承包商寄來的賬單上竟是高達100萬兩白銀的天文數字,按當時米價折算,可買大米5,000萬斤,足夠14萬人吃一年。
整個公館占地約15,000平方米,建築麵積4,692平方米。主樓為磚、木、石混合結構,原為兩層,1929年加建一層。正麵朝南,通過三跑台階可上主樓正門前的大平台。每跑台階兩側各有鐵塔形燈座一具,中間一跑台階兩側的石礅上原有石獅一對,今為少先隊員的塑像取代了。麵對花園中央入口處有仿愛奧尼式券柱廊。
公館有大小房間20餘間,底層有可容800人跳舞的大廳和近百人用餐的餐廳。另辟3間休息室,其中大廳東麵的一間為牌室,頂部呈拱形,這種拱頂在上海似不多見。主人臥室及起居室位於二樓。
主樓內部裝飾仿18世紀歐洲皇宮樣式,可謂富麗堂皇。門楣精雕細鏤,漆以古銅色花紋。室內牆麵多用金箔貼飾,房頂飾以石膏圖案,色彩花紋各異。樓梯全用大理石砌就,柚木扶手,銅質欄杆。地坪除用大理石外,均為水曲柳、柚木嵌線圖案。大廳四壁用大理石雕刻,頂上懸掛8盞玻璃珠子吊燈,華燈齊放,滿堂生輝。
花園內樹木蔥鬱,綠草如茵;南麵的草坪上曾建有馬廄、鹿廄、網球場、暖氣花房等,那原是供嘉道理家族及其親朋好友們玩耍享樂的天堂。
整幢建築至今保存完好,房屋格局基本保持原樣,1989年被列為上海市近代優秀建築保護單位,並於2001年由政府投資2000萬人民幣重新修繕一新。
一個藏有7公斤金條的紙包
可惜好景不長,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嘉道理一家除霍瑞斯留在上海看管公館外,都在香港度假,於是被日軍一鍋端地送進了集中營。5個月後,又被船運至上海關押。這時他們才知道“大理石大廈”已被日本人接管,所有財產均被沒收。
嘉道理家人屬英國“敵僑”,隻能佩戴著占領當局規定的“B”字紅色袖章,到指定的商店購買食品。這還不算,勞倫斯一家後來還被關進了閘北集中營。老嘉道理因病魔纏身,才被破例軟禁在自家公館的下人宿舍內,由霍瑞斯照顧,於1944年在貧困交加中謝世。這時“大理石大廈”改由汪偽政府占用。
嘉道理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在日寇鐵蹄下盡管自身難保,但還是積極幫助同病相憐的難胞。抗戰勝利前夕,為防盟軍空襲,上海實行燈火管製。一天晚上,前法國駐滬法院首席法官考夫曼懷抱一個7公斤重的紙包叩門進來,急促地對兄弟倆說:他因遭維希政府迫害,不得不離家出走,“這是一根金條,你們是我認識的唯一能夠相信的人。把它藏起來!”說完就走了。
事後勞倫斯回憶道:“作為一貧如洗並被軟禁起來的戰俘,我們的感情十分複雜。盡管如此,約在半夜時分,我弟弟和我偷偷溜出屋子,跑到花園中,找了一棵樹,把那條金子埋在樹下。9個多月後,戰爭結束了,經過一番搜尋,我們找到了那條金子,並將它完璧歸趙。”
一個熱衷慈善事業的猶太家庭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由肖耶少校率領的一支美軍小分隊在上海登陸。他們通過瑞士駐滬領事館與嘉道理兄弟取得聯係,要求入住“大理石大廈”。
兄弟倆欣喜若狂,5年來,第一次打開了公館內的所有電燈,用印有“嘉道理”英文第一字母“K”的特製食品款待盟軍,據說這種食品兄弟倆也從未嚐過。不久,嘉道理公館便成了美、英、澳軍人的活動中心。
嘉道理家族一直熱衷於慈善事業。宋慶齡領導的中國福利會曾多次在此舉辦各種遊園會、舞會和救濟難民的義賣活動。如1948年11月20日,福利會舉行義賣舞會,買品有瓷器、茶具、工藝品、燭台等,其中不少是宋慶齡自己捐獻的。兒童劇團上演活報劇《乞兒》,籌得款項15萬。老嘉道理在世時,還在上海捐資創辦了肺結核病防治所和中山醫院皮膚病防治所,向醫院捐贈了不少醫療設備。
1902年,老嘉道理在白克路(今鳳陽路)開設了一家私立補習學校----育才書社,自任校長。書社招收百來名青年,分幾個班級上課,專攻中英文兩科,主要是為租界內的洋行、工廠及工部局培養翻譯人才。
1910年前後,工部局有意為納稅華人子弟創設一所普通學校。老嘉道理聞訊後,向工部局表示願意將原來的育才書社改建為工部局學校。為此,他在山海關路購地10畝,建造了一幢有15個教室的三層樓房作為新校舍。1912年3月12日,育才書社遷入新址,並更名為“工部局立育才公學”,歸工部局管理,即今育才中學的前身。
鑒於嘉道理在世界各地興辦了許多慈善事業,1926年榮獲英國二級爵士稱號。
1939年,大批歐洲猶太人為逃避德國納粹迫害紛紛流落上海街頭時,霍瑞斯子承父業,在今東長治路91弄內出資興辦了上海猶太人青年會附屬學校,內設2所幼兒園和9個班級,有學生600人,使得這些失學同胞能重返課堂,完成學業。
1942年1月,學校遷入東有恒路(今東餘杭路)627號新址(今紡織集團黨校所在地),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嘉道理學校”,據說是當時虹口地區最漂亮的建築。該校出來的學生在1946年的劍橋高級考試中成績優秀,成為上海猶太難民區的驕傲。建國初期,霍瑞斯曾留在上海處理嘉道理洋行上海辦事處善後事宜,後赴港與兄勞倫斯團聚,1995年病逝。
至於勞倫斯,抗戰勝利後不久即去香港再謀發展,後出任嘉道理集團總裁,被港英當局授予勳爵稱號。晚年積極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投資興建大亞灣核電站,受到中國領導人的高度稱讚。1993年8月25日在香港去世,享年94歲。
一座孩子們的樂園
40年代後期,嘉道理家族舉家遷往香港,大理石大廈自此空置多年。因宋慶齡女士曾多次在大理石大廈參加和舉辦各類慈善活動,故提議將此“宮殿”留給廣大少年兒童參加課外活動用。後經與熱衷慈善事業的嘉道理家族聯係,並征得許可。
1953年5月31日,上海市有關領導在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的聯歡晚會上宣布:中國福利會少年宮正式開幕了!地址就選在正在舉行晚會的“大理石大廈”。隨後又在院內先後修建了科技樓、遊藝樓、小劇場和天象館。這裏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宋慶齡女士於1953年6月1日在此創辦了中國最早的少年宮──中國福利會少年宮
1954年6月 毛澤東主席應宋慶齡之請,
為中福會少年宮題寫宮名:少年宮。
1957年8月31日 上海3,500名少先隊輔導員歡聚在中福會少年宮迎接新學年。
宋慶齡來信致賀:我衷心祝賀你們過一個愉快的夜晚,並祝你們在培養
教育祖國社會主義的下一代的工作中不斷取得勝利。
1960年1月27日宋慶齡在上海市副市長金仲華的陪同下來到中福會少年宮,
和孩子們一起觀看小夥伴藝術團演出的節目,並和舞蹈隊小演員一起合
影留念。她和孩子們一起度過了愉快的一天。
對此,勞倫斯感慨道:“我父親喜歡款待朋友,大理石大廈在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中出了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它被改為少年宮,從各個學校中挑選出來的小學生們在那裏接受藝術培訓。歲月流逝,得知我父親特別喜歡的這幢建築現被成千上萬的兒童使用著,他們從那裏提供的課程中受益,這對我來說是件高興的事。”
中國福利會少年宮的成立,為大理石大廈帶來了勃勃生機和活力。50多年來,千百萬少年兒童在這裏度過了幸福快樂的童年。
【嘉道理家族】猶太人,祖居伊拉克首都巴格達。18世紀時遷居至印度孟買,後在上海發跡。嘉道理家族又從英國人手上購入廣州電力廠,但在廣州的生意出現虧蝕,轉到香港發展,並建成鶴園街電廠,主要供電給半島酒店,埃利嘉道理在電廠重組之後成為當時的大股東。嘉道理家族於1866年創辦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早期在上海經營酒店。旗下的半島酒店品牌,在世界各地管理多家豪華酒店,包括香港尖沙咀半島酒店。
港島深水灣道68號嘉道理家族別墅
香港島南端的深水灣,是全球著名的豪宅區。這裏依山麵海,巨富雲集,
深水灣道79號住著華人首富李嘉誠,68號的主人則是嘉道理家族財團的
第三代掌舵人米高嘉道理。
慧慧整理/配圖
參考文章
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大理石大廈
http://www.cwikids.org/renda/node2202/node2393/node2395/index.html
香港第一隱秘家族:嘉道理
http://www.ce.cn/finance/financing/salon/200603/28/t20060328_6518781.shtml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 康有為的家(上海) |
• | *連戰居住過的上海老宅 |
• | *孫中山的故居(新加坡) |
• | *宋慶齡的家(上海) |
• | *徐誌摩與林徽因:此情可待成追憶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