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bist 技術武器十三:光的距離角度討論- (父親 係列2)

來源: 2012-03-04 18:40:13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最近在學習新的知識,照得很少,我再次感覺到攝影的境界是很奧妙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者進步(不謙虛了),突然間對於器材的抱怨在慢慢減少,而轉換為知道用什麽器材什麽樣的設置去照合適的場景了。看著(想著)以前每次都扛著幾個燈或者傘的情景,不覺有點好笑了(不過當時的確樂在其中),有人還笑我照相太複雜了。沒有辦法,準確用光就是那麽複雜,不是一個iTTL或者未來的x-TTL算法就能搞定的。
這篇文章是“再談用光”,是因為光線的設計和使用是攝影裏麵永恒的話題之一,無論從人像大師Yusif到如今Strobist大師Dave,用光的基本參數並沒有變化:光的強度,角度和距離3個基本參數,如果在加上光圈,快門和白平衡,總共有6個基本參數在影響顯示在照片上光的質量。看似簡單,可是一旦去調整這6個參數去平衡所有可見光去撲捉人像,就成為了一種藝術了。
改變光的強度除了去調整輸出外,最常用的就是各種modifier,restriction 或者reflector, 我在strobist 十八武器中介紹了一部分, 還沒有提到光的限製,奸商們把這些限製光的grid和snoot賣得太貴了,我目前隻有一些自製的武器,還沒有辦法給大家係統介紹,或許那些專業人士能給介紹一下。這篇主要探討一下光的角度和距離

歡迎大家參與討論或者砸磚。

1. 光的角度和距離理論知識
光的距離:說起來很簡單,光離被照物越近,被照物和環境接受光的比例就增高,而且比例增高的速度很快。被照物如果能曝光準確,因為越近光的強度也在增加,就必然會造成環境underexposed甚至黑化,所以相對於純白色背景,純黑色背景是最容易產生的。但是光圈的最小值一般到F22,所以比較實際的經驗是,還是在後麵放一個黑色背景布吧,這樣你可以保證你的光圈能穩定在F11-14之間(沒有什麽特別原因)。 另外黑色背景布很容易用Gel用燈去改成別的顏色。

光的角度:被照物被某束光照後麵勢必留下陰影,比如鼻子後麵,左右臉,人身後麵,脖子下麵,衣服等等,在大部分情況這種陰影是不受歡迎的,人像攝影師的任務就是去改變,去柔化,去消除陰影,當然也有去加強這個陰影的特殊時候。 有了改造陰影的能力就會讓光線柔和讓光有層次感讓圖片有層次感。這就是為什麽相機自帶的燈光或者hotshoe上的光(哪怕你的閃光燈加了modifier)也無法完成的,因為與鏡頭直線角度的光覆蓋整個畫麵就意味著你失去了調整的能力,畫麵會很平麵化,記錄性的照片需要這種全麵覆蓋,相信wedding和新聞人物報道有時候是需要這種0度閃光的。最常見的0度的光線是用於證件照。左右45度光線交叉通常是”保險角度“,上90度下45度是有難度的角度不容易掌握對器材要求也高,有時候還要人物身後射燈(180度?),主要是分離人物與背景,增加對比。

2. 角度和距離調整
角度和距離調整聽起來好簡單,而實際還是要一些器材去實現的,平麵的角度距離好調,你不怕累,把light stand左右前後移動,專業一點的有可推動的stand。可是一旦到了3D的角度調整,就需要一些設計保證,否則你可不想看見燈砸到model身上? 角度的調整非常重要,絕不是右上45度(很多人誤以為這是最佳角度)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舉個例子: 很多時候如果能把柔光箱移到頭頂上,光線的效果非常理想。

Fater Series 02 - Setup 2
如果要達到這種效果,你需要強有力的Boom Stand (橫杆)和light stand holder。如上圖所示。 比較專業的boom可能要花到數千美元,我不是有錢有閑的人,所以沒有辦法隻好自己買自己力所能及的Amzon貨色,然後自己DIY。light stand加橫杆要最厚實的,amazon可以100塊能買到,然後最重要的是那個boom clamp,吃了幾次虧,終於找到了一個價格和質量適中的好東西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B005CRL0C8/ref=oh_o04_s00_i00_details )
下麵上幾個最近的父親係列片子:主要是練習頭頂Softbox。

父親係列2 - 1
參數: D700 with 50 mm lens, ISO100, F13, 1/250s, with 2 250 W Strobe (1 left above and 1 right, 1:1 ratio)

Father Series 02 - 02

父親係列2 - 母親 01(母親今年也70歲)

Mom-01
感謝爸媽“冒著生命危險“願意在那個Boom和柔光箱下放心讓我照相,我買的都不是什麽專業產品,很多都是經過自己改裝的。
上麵兩張照片都是將柔光箱放到距離人最近的地方,一個從上麵一個從右麵。

下麵一張照片又是不一樣的角度,因為這是一張上半身照片而且是白色背景。有一盞燈被用於照背景了,也用於消除陰影, 反射的光加強了輪廓線。 另外一盞燈還是從上至下,不過距離被升至了最高處,目的是與背景的融合,光被環境和被照物平分了,由於我燈的瓦數不夠,背景還是有灰邊。不過這次我倒覺得這種環形灰邊很有意思,模擬了BD(beauty dish)的效果。
Fater Series 02 - 04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CPL Filter 在外閃人像攝影中的應用
  • Michelle 一周歲照 (兼Strobist技術討論)
  • 技術討論: D700的一些心得和問題
  • 父親 係列1 - (新機試用)
  • 冒一個小泡: 職業女士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