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字之平仄

來源: 2025-04-28 13:11:43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淹”字在古詩文中出現的次數很多,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屈原的以下幾句: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

這裏的“淹”都是“停留”的意思,這個意思在後來的詩詞裏也常見,比如: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文章獻納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
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除了“停留”的意思之外,“淹”常用的意思還有“浸漬、浸泡”,比如:

柳腰入戶風斜倚,榆莢堆牆水半淹。
夜夜長燃照佛燈,朝朝勤換淹花水。
細雨淹花濕,顛風拍浪高。

在以上兩種用途中,“淹”都是平音,從鹽韻。

在古代,“淹”還有另外兩個意思,一是“沒”,在《集韻》中從豔韻,二是“水涯”,在《集韻》中從儉韻。

宋朝以後出現的《平水韻》,“淹”字作仄音時,既沒有出現在豔韻,也沒有出現在儉韻,而是出現在了陷韻。

其實,“淹”作“浸漬”和“沒”解時,意思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沒”可能意味著東西看不見,整個被覆蓋了,但是“浸漬”也可以包含這個意思,所以慢慢地這兩個意思就混在了一起,以至於在現在的漢語中,“淹”隻有一個平音,新華字典裏甚至把它的意思解釋為“浸沒”(1998年修訂本第561頁)。

可能由於上麵的原因,“淹”字作仄音,在平水韻之前極少,平水韻之後幾乎不見了,以下的詩句中的“淹”都是平音。

天街帶雨淹芳草,玉洞漂花下白雲。
浩瀚湖光淹北皋,柳彎翠滿敢辭勞。
慚愧湖波淹客棹,到官不畏上官嗔。
莫嗟飛雨淹遊棹,卻賴春寒發較遲。
無複風塵淹白日,也知雲漢倚清秋。
日日黃塵淹馬足,誰能占得午陰涼。
久雨水淹鬆樹死,塌牆人過廟門疑。
鳥囀殘椏音尚好,水淹衰草沼初平。
青蒲宛宛全淹水,紫筍斑斑半出泥。
便能移植金堤畔,早恨曾淹濁水中。
濕霧經旬淹白日,晴峰今日倚丹霄。
雪淹夜榻無佳興,月照秋槎有勝緣。
驀地風濤淹綠野,驚起魚龍無數。
遙夜沈沈漏鼓淹,中黃太乙幻森嚴。
高飛乏術且泥潛,小草通常為水淹。
為霖淹古道,積日滿荒陂。
雨水淹殘臼,葵花壓倒牆。
泉聲淹臥榻,雲片犯爐香。
雲水淹門閫,春雷在樹枝。
大道半淹水,初程重見山。

我找了半天,竟然在古詩詞裏找不到一個“淹”字作“沒”解的仄音,而上麵例子中倒有幾個可作“沒”解的平音:

日日黃塵淹馬足,誰能占得午陰涼。
鳥囀殘椏音尚好,水淹衰草沼初平。
青蒲宛宛全淹水,紫筍斑斑半出泥。
便能移植金堤畔,早恨曾淹濁水中。
為霖淹古道,積日滿荒陂。
雨水淹殘臼,葵花壓倒牆。

所以,我覺得如果寫詩,最好把“淹”看作平音,一是肯定不會錯,二是現在的讀者讀起來也舒服。

另外說一下,“淹”字在古詩詞中,經常以“江淹”的名字出現,比如:

有人恨過江淹賦,何處魂堪宋玉招。
江淹彩筆空留恨,莊叟玄譚未及情。
蘇小隻傳身後曲,江淹曾賦別時愁。
能掃萬言資李白,曾探五色借江淹。
哭憐阮籍窮途晚,賦寫江淹別恨深。

這裏的“淹”也是平音,它的意思是“深入、精通”的意思。江淹是南朝著名文學家,他的字為“文通”,古代人的名和字一般是有關聯的,比如曹操曹孟德,“操行”和“德行”是聯係在一起的,孫權孫仲謀,“權勢”和“謀略”也是有聯係的。所以根據江淹的字可以推斷出他的名字的意思。劉勰的《文心雕龍》裏有:“平子淹通,故慮周而藻密”,這裏的“淹”就是“深入、精通”的意思。

此外,“淹”還有其它的意思,但用的太少,就不再細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