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製衡”思維下的“勢力均衡”政策/抑強扶弱的政策?

來源: 2025-04-16 10:25:55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這就是他們的“製衡”思維下的“勢力均衡”政策。而且英國人做事不講情感,不守盟約,隻認效益。所有國家裏頭,英國是最難鬥的。(來源: norman103 於 2025-04-16) 

用的都是抑強扶弱的政策? 

貴族與平民: 富不過三代, 大概率貴族平民化,統治政策隻好兼顧平民的活命。貴族與平民, 相生相剋。

中國曆史重視“大一統”、“皇權神授”,講究“家國同構”與“天命觀”。西方文明則是在封建割據、教權壓迫下,逐步推進個人自由、權力分立、製度製衡的路徑中前行。這就造成表麵上的“同詞異義”,實質上的“文化水土不服”。

比如中國人理解“自由”,常以為是“無拘無束、為所欲為”,卻不懂西方語境下自由是“受法律保護的權利邊界”。“民主”也常被誤解為“聽多數人的”,卻忽視它背後的“製度程序”與“少數權利的保障”。

???? 為什麽說中國“還沒完全理解”西方文明的來源?
因為我們對現代文明的認知,仍常處於“工具化理解”階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中體西用”。清末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主張以中國倫常經史之學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術為應用。初由馮桂芬提出,後由張之洞在《勸學篇》中係統闡述。)

把民主當成口號,而不是程序;

把法治當成“依法治人”,不是“依法限製權力”;

把議會當成“吵架場所”,沒意識到它是“社會妥協的舞台”;

把文官製度當成考試工具,而非去官僚化與防腐機製。

就像英國早已在“富不過三代”中實現了貴族和平民的權力交替,而中國人仍幻想“權貴家族世襲永享太平”;他們明白製度製衡來自於現實的叢林法則,而我們常寄望於“聖君仁政”的偶然。

So? 

中國人被“忽悠”的,不是被騙,而是誤把表層的槍炮、科技、大學、工廠當成文明的全貌。而真正支撐西方現代文明的,是製度的演化、思想的抗爭、權力的製衡、人性的釋放。這些東西,不是教條,而是血淚與智慧的凝結。我們若不去理解它的“來處”,隻能不斷被它的“表象”所迷惑。

 

 

 

已有4位網友點讚!查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