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人的精神如何在時代中掙紮],就是這樣啊。

來源: 2025-04-15 19:41:01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有一類人,如陶淵明約翰·克裏斯多夫等,不能融入社會,最多隻能隱於社會,也算是掙紮。但釋道儒認為,感到掙紮是因為沒走對,道行之而成,走對了,就沒有掙紮。對還是不對,即宜(義)與不宜,的自我衡量和評判,即如同餘英時講的價值。歷史可以視為一個掙紮的記錄,這是歷史的意義之一。

每個人的境遇都不同,在麵對某些境遇的時候,一個人可能是孤獨的,沒有知識和經驗可供套用。這個時候,就隻有價值起作用,即孔孟說的義和權。根據這個義和權的行動,與根據知識經驗的行動不一樣:前者是行,後者是用——用知識用經驗用信息。隻會用的人,就像小和尚念經,念得很熟,專業職業教授水平,用起來一套一套的。但讓他行的時候,即問他個問題,他不能套用的時候,他就有兩種反應,一是硬套,二是胡亂講。跟AI一樣。小和尚這種,可以叫唸書。能從書裡得到行的修養,隻能從讀書中來,這是讀書的意義。打開一本書、一本歷史,知道唸書的人多,知道讀書的人少,真正的讀書人鳳毛麟角——古今中外,都是這樣。

世說新語·賢媛》:趙母嫁女,女臨去,敕之曰:“慎勿為好!”女曰:“不為好,可為惡邪?”母曰:“好尚不可為,其況惡乎?”這個女兒要去個陌生環境。她的行,不能套用。套用教條的善,老子說,不善矣。可參見林黛玉進賈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