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鏡魔鏡,誰是這片土地的主人”“是巴勒斯坦人”
Creamy蕉
《白雪公主》這樣的電影,歸根結底,當然還是在講故事。
故事,都得有邏輯。
但凡不合邏輯的故事,就是糟糕的故事,大家就不愛聽不愛看。
白雪公主這個故事的首要邏輯,就是白雪公主本人,是一個“最美的女人”。而且這裏的”最美”,並不是隨機人類主觀的評判,而是由客觀標準——魔鏡——來判定的。
啥意思呢?
魔鏡在這個故事裏,其實被人為“引進”,設計成代表了一種客觀的評價標準,所以它得出結論,並不是張三李四說誰更漂亮這樣主觀的論斷,因為魔鏡隻是一件“具有魔法的器具”,它代表了”客觀”且“真實”。
也正因為如此,皇後才會被它的結論“白雪公主最美”搞得破大防。
客觀的結論,就沒有了類似“文無第一”那樣的“美無第一”的爭議空間。
而白雪公主也需要這樣的一個“最美”的客觀評判,才能在故事邏輯上說得通,推動劇情,使皇後因為極端嫉妒而對白雪公主下毒手。
如果白雪公主的電影不能凸顯這個邏輯,那麽電影的敘事,自然就從開頭就垮了。
當然,也許有政治正確的杠精會說“美是多元的”。但我前麵說了,故事中“魔鏡”的存在,就是為了消滅多元這個角度,而要打造一個統一標準。
退一步講,即便對觀眾來說美是多元的,這個多元裏麵的權重也不是平均分配的。多元的美,分成主流美和亞比美。
你要在票房市場裏大賣,那你就得符合主流美,而不是迎合亞比美、小眾美。
若你是亞比美、小眾美,當然隻能迎合少數人,得到少數票房。越亞比,票房越少。
這些都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有的人就是假裝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