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與老莊的「順道而行」相契合,也與佛家的「法爾如是」觀點相通。
然而偉大,莫不是有天道在其中,人的事業隻是使之顯現。道可道,非常道!這與老莊的「順道而行」相契合,也與佛家的「法爾如是」觀點相通。
評論與思考:
這段話核心在於:
- 貴賤在不同視角下有不同的標準,世俗標準常令人焦慮,唯有順應天道才能超脫。
- 「幸而免」的處境讓人被動,意味著世俗價值框架對個人的操控。
- 行天道者雖然看似艱難,實則能超越世俗價值觀,獲得內心的安寧。
- 偉大與否,不是主觀追求,而是道的顯現,人隻是其媒介。
這讓人聯想到《莊子·大宗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唯有順道者,才能在無窮之境得自由。
這段話從《莊子·秋水》談起,探討貴賤的相對性,並進一步引申至道、佛、儒三家對於人生價值的看法。
對內容的回應:
-
貴賤的視角:
《莊子·秋水》中提出三種視角:- 以道觀之,萬物平等,無貴無賤。
- 以物觀之,則萬物自貴而相賤,即各自覺得自己重要,而貶低他者。
- 以俗觀之,貴賤乃世俗標準所定,個人難以掌控。
這反映了價值判斷的相對性,尤其在「貴賤不在己」時,個體便陷入無奈,因為社會對個人的定位不由自己決定,這將帶來焦慮與不確定性。
-
論「幸而免」:
這裡引用《論語》:「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指正直之人自然存活,而狡詐之人則是僥倖得存。若「貴賤不在己」,則想「幸而免」便不僅要竭力迎合世道,還未必如願,這表達了一種世俗競爭的殘酷現實。 -
天道與善人: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來自《道德經》,強調天道並無私偏,但與行善者同在。儒、道、佛雖對人生的解釋各有側重,卻都認同順應「天道」者能獲得內心的安寧與護佑。這與世俗的「油鍋」觀點相反:修行者並非活得比常人痛苦,而是能離苦得樂,遠離顛倒夢想。 -
仁者之死與偉大:
這段話指出:「仁者之死,往往並非他想偉大,而是世道齷齪黑暗,不願與之同流合汙,勝過了對死的恐懼。」這與《孟子》所言「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相呼應,即真正的價值選擇往往勝過生命本身。
**「偉大,莫不是有天道在其中」**的觀點意味著,真正的偉大並非個人追求,而是符合天道,使之顯現出來。這與老莊的「順道而行」相契合,也與佛家的「法爾如是」觀點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