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食物觀

來源: 2024-04-27 11:38:13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閑話食物觀

  官媒最近都在大力宣傳“大食物觀”,我沒有看出這個概念有什麽新鮮的地方。譬如說,食物來源多元化,我們的祖先幾千年前就是這麽幹的;還有大家要吃得健康,吃得科學,這是抖音、微信等自媒體流量最大的話題。當然了,領袖提出這個宏偉大業,自有其道理,頂層設計,草民不懂。聽那些消息靈通人士常說,領袖關心哪個行業,肯定是這個行業有了麻煩,或者即將有麻煩。

  其實,中國的最高領導人關心老百姓的飯碗,自古有之。畢竟,民以食為天嘛!

  漢高祖在位期間,曾鬧過一次大災荒。《漢書·食貨記》記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 意思是說,高祖憐惜百姓,允許百姓出賣子女,易子而食,甲家吃乙家的孩子,乙家吃甲家的孩子,這樣皇帝和百姓都減少了道德負擔。

  西晉時期,饑荒頻頻,百姓沒有糧食吃,隻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 《晉書·惠帝紀》:帝嚐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三年困難前夕,糧食匱乏。太祖1959年2月在鄭州會議上指出: 必須嚴格規定一個收糧、管糧、用糧的製度。”4月又就節約糧食問題寫信給地方幹部:要十分抓緊,按人定量,忙時多吃,閑時少吃,忙時吃幹,閑時半幹半稀,雜以番薯、青菜、蘿卜、瓜豆、芋頭之類。”人口大國吃飯是第一件大事”的名言,即出自此信。愛吃紅燒肉的太祖還表示要吃素,帶頭節約,跟百姓共渡難關。

  那年回到闊別32年的韶山,盡管太祖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形式吟誦著喜看稻菽千重浪”,但調研時卻神情嚴肅地說:一個人從娘肚子出來就要吃,吃飯是件大事。沒得飯吃,人就要餓死。他說應進行節約糧食教育。節約的糧食可以喂點豬,喂點雞,這樣又發展了副業。

 


 

  明朝張方賢的《煮粥》詩: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女兒細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

  遵照領袖的指示,公社食堂天天煮粥。可惜糧食還是不夠。稀粥水多米少,一人一碗,剛喝下去,小肚子熱乎乎的,脹鼓鼓的,尿一泡後肚子裏就空無一物了。大家形容公社食堂的稀粥是“洪湖水浪打浪” ,年輕人還套用《洪湖赤衛隊》裏韓英的歌詞唱到:娘啊,兒死後,你要把兒埋在那食堂旁,將兒的墳墓向夥房·,讓兒常聽那鍋鏟兒響,常聞飯菜噴噴香…….

  毛太祖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導師,還是最接地氣的營養學家和生理學家。他懂得,勞動量大時,體力消耗大,需要的能量多,需要多一些幹貨補充;農閑的時候,能量消耗少,吃多了,徒增腸胃的負擔,對身體不好。

  中國人的精神領袖孔夫子比較矯情,這不吃、那不食的。他給學生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依我看,讓他到毛太祖時代的夾皮溝勞動幾天,看他還有沒有這麽些窮講究!這也難怪,太祖批林彪的時候,要穿越兩千年,把孔老夫子拉來陪鬥。一個兩千年前周遊列國、經常“惶惶如喪家之犬”的教書匠,就有資本對食物挑三揀四,真不給太祖麵子!

  雖然挨過餓,但是我的父老鄉親對太祖還是頂禮膜拜,人們感謝太祖教大家節省糧食,喝粥度日,至少細水長流,在大饑荒的年代挺過來了,不是還有無數人連粥都沒喝上,活活餓死了嗎?


  不過,餓死的人再多,也不妨礙太祖嘲笑北邊的蘇修,譏諷赫魯曉夫“土豆燒牛肉”的共產主義。


  赫魯曉夫的“土豆燒牛肉”,實際上是一道匈牙利傳統菜:Gulyás(Goulash)古拉西。以牛肉和土豆為主要食材,還可以加進一些胡蘿卜或洋蔥。這道菜,很家常,就像我們東北的豬肉燉粉條。我和家人非常喜歡古拉西,每次去匈牙利,都是必點的。在德國、波蘭和俄羅斯,都嚐過這道菜,各有千秋,還是以匈牙利的最佳。

  赫魯曉夫1964年4月1日,在布達佩斯一所電機廠演講時提到:“……到了共產主義,匈牙利人民的餐桌上,可以經常看到美味的‘Gulyás(Goulash)古拉西’……”。

  土豆燒牛肉,的確不如毛氏紅燒肉軟糯多汁、色香味俱全,但比起浪打浪的稀粥,還是誘人得多,營養也應該更豐富。太祖用“鳥兒問答”挖苦赫魯曉夫時,赫魯曉夫已經被趕下台,但當塔斯社記者告訴他老毛的這首詞時,他反諷說:中國同行搞的是“大鍋清水湯”式的共產主義。

  赫魯曉夫執政時,還掀起過一場轟轟烈烈的玉米運動”。1959年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的時候,參觀了美國的農場,當時美國的農場廣泛種植玉米。美國平原廣闊,方圓幾百公頃的玉米把赫魯曉夫震驚了!在他看來,種植玉米簡直就是解決蘇聯農業的最佳方式,不僅能養活百姓,還能為牲畜提供食物,發展畜牧業。美國人行,蘇聯人也能行。這讓他堅定了在蘇聯推廣玉米的想法。


  很多蘇聯農民聽信了赫魯曉夫的話,播種了玉米。然而,想法很美好,現實卻非常殘酷。蘇聯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不同於美國,導致玉米不能正常生長,許多種植玉米的農民顆粒無收。赫魯曉夫的玉米運動”最後淪為了笑柄,蘇聯老百姓給赫魯曉夫取了一個外號:“кукурузныепочатки”,音譯為古古魯沙”,翻譯成漢語就是玉米棒子”!

  對比一下,中國人,尤其是漢人,食譜是非常寬泛的,食物觀也是最開放的,也是最敢於發現和嚐試新的食物源的。這可能源於中國長期的食物匱乏和頻繁的天災人禍。

  我和教友說過一個玩笑:亞當和夏娃幸虧是猶太人,換作咱們廣東人,肯定先吃掉那條蛇。和蘋果相比,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營養豐富,烹飪得當,味道鮮美。二者擇其一,舍蘋果而取蛇也!如此一來,亞當和夏娃是不是就不會被逐出伊甸園了,人類的曆史是不是就要重寫了?

  九十年代初到歐洲留學,那個城市僅有幾家華人,都是老華僑。我發現,超市出口處有一隻桶,裏麵是雞爪,收拾得幹幹淨淨的。我問店員雞爪的價格,店員說免費,隨便拿,並給我一個塑料袋。後來我明白,這些雞爪,沒有人吃,是拿回家燉了喂狗的。

  又過了兩年,中國人來留學和作生意的慢慢多起來了,雞爪再也不免費了,因為有同胞會等在超市門口,一見雞爪擺出來,就全部提走。

  有一年,春天來了,我們去郊遊。同行的朋友發現森林裏又一種植物,味道和韭菜特別相似。有人采回去試了試,沒有毒,完全可以取代韭菜,用來包餃子。不久,當地的一家報紙還專門報道,說中國朋友發現了一種新蔬菜,大家都應該嚐一嚐。不過,我覺得這種植物性太烈,吃多了燒心。

 

    寫於2024-04-27 蒙村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