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說歹說不許說

來源: 2024-03-27 23:39:24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我記得曾為文革傳人兄寫過類似的帖子。再也找不到了,可能被刪了。為的都是“我不許你這麽說”!找不到舊帖非常遺憾。因為現在年老腦衰,不能再寫周全了。就像那個猿聲啼不住,寫好兩個月,都忘了發了。很不好,很不好。

我說“自由”、“公平”等都是形容詞。後來可以轉化為名詞,但因為不是從實物對象抽象而來,故沒有明確意義。西文轉化或加個冠詞,或加個後綴。總之有區分。而中文往往同形,所以在使用中有更大的“自由度”。絕大部分使用,字麵當作名詞而意義理解實在形容。形容詞的最典型就是“好”和“壞”。“好”和“壞”本身無意義。也就是說,你說一件事物“好”還是“壞”,除了表達了你的情感傾向,對事物本身,等於什麽都沒說。“就是好”與“就是壞”,空集對空集,沒什麽區別。

稍稍文縐點說。牽涉到兩種判斷的問題。一種是價值判斷:事情應該是怎樣的。結論就是“好”還是“壞”。另一種是事實判斷。事情本身是怎樣的。結論還是事情是這樣的,不是那樣的。不涉及好壞。但人性就是偏好價值判斷。而且,價值判斷強製覆蓋事實判斷。比如我隻說了前五十年一些經濟方麵的事實,本是事實判斷,不涉及好壞評價。但對價值判斷愛好者來說,就是大逆不道的。因為包括文革十年,所以你就是在說文革。隻要你沒說文革就是壞,那你就是在說文革好。對有些人來說,你不可以不做價值判斷來說任何事。因為價值判斷隻有好壞兩種結果,要麽全好,要麽全壞。事實說多了,影響價值判斷的囫圇完整性。

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價值判斷是基礎人性。在人類沒有多層次知識積累,依照動物本能行動時,基本都是技師價值判斷。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價值判斷是唯一能依賴的。遠處那片森林肯定有好果子,就應該去那裏而不是別處。這個“應該”對了,那大夥飽食好果子,然後做愛繁衍後代。如果這個“應該”錯了呢,這夥人就都餓死了,沒有後代來如果。這樣淘汰的唯一結果,價值判斷都是百分之百正確,就是好。生死存亡,也不允許錯,必須誓死捍衛。一夥人開大會將曆史做成“決議”。事事好壞都判定下來,連百分比都定好。不許再做判斷。可以清楚看到,這夥人還遺留著祖先在暗黑叢林中的恐怖心態。

至於事實判斷,則要調查研究,還要有足夠的知識積累。並不能直接指導行動。這都是後來人類能無所事事,不再瞬間決生死條件下才整出來的玩意兒。事實判斷總是讓人不舒服,因為反人(天)性。本驢偏偏隻做到事實判斷。因為我覺得說好說歹,這種判斷不僅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還影響到自己對事實的辨識。曆史已經相當幽暗了,再戴上個墨鏡既不自找麻煩。再說,時間人物地域都相當規模的事件,有各個方麵,為什麽不能多視角,多細部地仔細看看呢?多些事實研究,不也有助於做價值判斷麽?可是,毫無例外,每次都是不允許!可見價值判斷不需要事實基礎。對複雜的事物籠統地用個“好”“壞”來概括,挑戰性過大。擺不平層出不窮的事實,容易上火。

價值判斷似乎也擺不平最簡單的東西。我曾經舉“汞”的例子。這水銀能讓人中毒,該是種“壞”金屬。可它做溫度計比酒精更準確,又是種“好”材料。直接研究些汞的各種特性知識,何必非要去分個“好”“壞”呢?價值判斷的結果,總是因人因事因目的等等而變化。你自可以做各種判斷。本身這種判斷就是主觀的,為什麽要對與你不同的人來火呢?更有甚多者,還不許別人不做這種判斷(不表態不站隊就是罪)。

其實還是人性。人性中有這種狂熱,有這種宗教傾向。狂熱是因為最初靠這種盲目判斷決定生死,又無法驗證。必須靠共同的價值觀聚集同夥,靠同夥眾多壯膽安心。宗教也是一樣的產物。上帝是全能全善的。。。看,全都是形容詞。也就是說,神不是基於事實,而是基於價值觀而成為共同信仰。

阿門!你們盡管說你們的,我說我的。人性與我何有哉?我隻是一頭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