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回顧:尋找上海2016

來源: 2017-01-29 18:42:57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說來奇怪,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竟然想起要去“尋找上海”。這些年身在異國他鄉,每次回去都被嶄新的地標,陌生的商店和“新上海人”的潮流所困惑:是上海漸漸離我而去?還是我的上海已經成為一個舊夢?這個秋天我又回去了,兩個禮拜隻待在上海,除了在家陪伴年邁的父母外,我試著去尋找,尋找那個曾經熟悉的城市,哪怕找到的隻是記憶中的碎片。

一。失落的思南路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思南路這個路名成了“上海最浪漫的馬路”的代名詞。參天的梧桐樹,沿馬路的老式花園洋房,幽靜的環境使人不由得聯想起“浪漫”一詞。

在曾經被叫做“馬斯南路”的路邊坐著喝杯咖啡,聽著Massenet的Meditation的旋律的確有點“小資”的浪漫。
_DSC2138

今天的思南路,顯眼的是那些高牆大院裏凝重的曆史和修舊如新的時尚會所,有形無形的與普通人之間有了一道隔閡。_DSC2124

思南路的情懷來自於鏽跡斑斑的鐵門裏娓娓道來的那些陳年往事;_DSC2133

也屬於寂寞的老房子裏傳出的聲聲滬語老調;

_DSC2142

更是秋葉梧桐下飄過的那個倩影。。。

_DSC2127

初秋的太陽透過幹燥的樹葉照向地麵,卻被重重霧霾遮住了光芒;早晨的思南路沒有車水馬龍的喧鬧,但路人大聲呼叫說話聲同樣刺激著耳膜;在黑色竹籬笆那裏等了許久,希望用鏡頭留住那個輕盈的背影,而路過的卻多是步履蹣跚。

徘徊在思南路上,迷惘,失落。

或許我來得太早?或許要等到陣陣秋雨洗淨渾濁的空氣?或許要等到翩翩秋風舞我一片樹葉金黃?或許馨香的咖啡和著Meditation的旋律從未曾出現過?或許期待的倩影隻是一個幻覺?

或許已早已沒了或許。

_DSC2132

 

二。憶兒時

“春去秋來
歲月如流
遊子傷漂泊

回憶兒時
家居嬉戲
光景宛如昨

…...”

走進長樂新村的一刹那,李叔同的“憶兒時”在耳邊響起。長樂新村,舊時又稱“杜美新村”,建於上世紀40年代。據說是上海當時最早的有車庫的公寓樓,現在是市級優秀保護建築。

我從小在裏弄裏長大,一直到讀大學的80年代才搬走,多少兒時記憶揮之不去。_DSC2201

時過境遷,長樂新村的住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住民”大多已搬走。沿街的房子都已開了時尚精品店,這兩家引起了我的興趣:

2號是推廣國內時尚品牌的精品店“棟梁”。對90後店員聊起長樂新村,對方一臉茫然,隻是說“老板當年買下這棟樓時花了大錢重新裝修”。店內裝修得麵目全非,隻有鋼窗還是原配。看得出來,鋼窗的時代痕跡在時尚的光影中反襯出不一樣的韻味。_DSC2230

站在2號的窗台向外望,對麵是6號。童年的景象仿佛昨天再來:住在1號的我,站在住在2號的國薇的家裏向住在6號的大雄和薇佳喊話:快出來開小小班會啦!

_DSC2228

同樣是沿街的4號在底樓和二樓開了一家咖啡館Cafe Design Furniture,據說在滬上小有名氣。屋裏透露著濃濃的懷舊情調:沾滿灰塵的老式打字機,老式電扇,老式鐵罩電燈…_DSC2284

擰亮了窗外那盞老式電燈,昏黃的燈光把我帶回到少年時光,在弄堂的路燈下和發小們乘涼、打牌、下棋的那些仲夏夜。笑鬧聲,錄音機裏的鄧麗君的靡靡之音不絕於耳…

_DSC2282

“......

茅屋三椽
老梅一樹
樹底迷藏捉

高枝啼鳥
小川遊魚
曾把閑情托

兒時歡樂
斯樂不可作”

發小說:“你回來,我拿個小板凳在弄堂口等你。”
我回答:“走,去弄堂口喝杯咖啡吧!”

_DSC2198

 

三。長樂路上走五遍

還真的走了五遍,大多還是在雨中。那段從常熟路到茂名路的路段小時候不知道走過多少遍。記憶中隻有49路公交車,還是從富民路拐過彎的,所以梧桐樹下隻有行人和自行車。如今,像上海所有的馬路一樣,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幽靜已成了回憶。_DSC2515

近年來長樂路及周邊的幾條舊洋房簇擁的馬路開了不少時尚小店,有的據說還很有名氣,走走看看也蠻有意思。

長樂路611弄,以前是一排矮平房和幾家煙紙店,現在是光鮮的沿街小吃麵館。_DSC2256

564號的“棉花田”是一家國際設計師品牌店,隻接受私人預約。選擇長樂路上這棟有年頭的幽靜低調老房子為店麵據說是要“表達對建築與服裝這兩門藝術的情感”。_DSC2560

616號的“金鍾蒼港式速食”,店員小哥拿著菜單遮住了臉,有香港明星範,而我自然成了狗仔隊。
_DSC2588
 
682弄的弄堂口飄揚的“萬國旗”,上海特色。親切啊!
_DSC2538
 
708號暖暖的紫色調的“貓小姐的店”,是一家品牌店,又稱“買手店”,有一種複古的情調。
_DSC2564
 
記得很久以前的一個五月天,我走在長樂路上,抬頭望著綠芽新枝,呼吸著春天的空氣,無比欣喜。那年,我上高一。

這個秋天,我等來了秋風秋雨和落葉,長樂路的記憶卻尚未尋回,我走了五遍,還要回去再走五遍。
_DSC2536
 
 
四。淮海路秋天的腔調

淮海路就不多說了,是上海人都知道,曆來是潮人們的去處,即使在今天層出不窮的時尚小馬路時代也是如此。和其他大城市一樣,人們注重隱私,不太歡迎被拍,特別是上海MM,更不能隨便拍的,客氣一點的遮臉擺手,不客氣的飄個白眼,弄不好飛一隻拖鞋過來!當然淮海路上MM的拖鞋極有可能是天價的“國際名牌”!

國泰電影院前的十字路口_DSC2188

等著過馬路的MM

_DSC2643

有點看不懂在品牌店門口都要玩自拍?
_DSC2686
 
有點看不懂背後寫的是哪國文字?_DSC2695

好不容易“偷拍”到一張正麵的,都說阿拉上海MM個個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商場!_DSC2699

可以斷定若幹年後淮海路上會多一位“老克勒"

_DSC2706

看來阿拉淮海路在秋天不落雨的辰光人潮地不潮的樣子還是蠻有腔調的。

 

五。夜晚的陌生人

_DSC2746

“在中國的北上廣深都生活過,也遊曆了東京、首爾、台北、香港,最終選擇了在上海落腳。不是羨慕它的繁華,而是鍾愛法國梧桐與尖頂白牆的四季光影變化。無論是冬晨與秋晌,還是細雨伴著的陰光,在這個城市的不老街區裏,總能嗅食到思想者和文藝人的殘留芬香。思想文化這個東西,很讓人上癮,比新款遊戲和時髦電影,來得更意念深長。更比敞篷跑車與蘋果手機,把玩得更有味道……”_DSC2747

坐在我對麵的那個帶著眼鏡的年輕人看著手機用平和的語調念著這段話。他叫龔海,是這家坐落在繁華的淮海路旁的陝西南路上的一個老洋房弄堂裏的咖啡書店“書In空間”的主人。小龔和太太小劉經營著這家充滿著海派文化氣息的咖啡店,在這嘈雜的都市的靜謐的角落裏,可謂是“世外桃源”。

_DSC2762

小夫妻的原則是願與誌同道和的人品味生活的寧靜和讀書的樂趣。他們對海派生活品質和文化的認同和我對上海的懷舊情懷不謀而合。在店裏喝著咖啡聊了很多,從老上海的裏弄故事到讀書的樂趣;從深度旅行到攝影,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_DSC2760
 
驚喜的得知女主人小劉來自浙江的一個中國最東麵的曾有人居住的小島,叫枸杞島,那裏的“荒島綠屋”是攝影發燒友的大愛。小劉的家在那裏經營著一家民宿“思·想家”。
_DSC2779

小店賣二手書,所得款項用於助教慈善,他們接受捐贈舊書。_DSC2770

在這個平常的夜晚,在這個都市的一角,在幽亮的燈下和柔緩的Jazz中,我們都不陌生。

 

六。錯覺

照片和文字在微信朋友圈裏發表後引來不少共鳴。有老鄰居約了我去4號喝咖啡;有人稱“感受到老上海的味道”;還有人把“長樂路上走五遍”的故事連讀十遍;更有上海的小學同學驚歎竟不知道長樂路上的那些小店,連呼“out”!

我找到了“我的上海”了嗎?

之前有海歸多年的高中同學“警告”過我說“尋找上海”是一廂情願,是自做多情。事後曾和一位上海80後聊起“老上海情懷”,得到的回應是:“沒這情懷…每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印記吧!”

看來我的“尋找上海”隻是一個錯覺,一個由時間空間而產生的錯覺,一個由記憶帶來的美麗而略帶傷感的錯覺,一個人到中年才特有的錯覺。過去的畢竟已經過去,留下的隻能是回憶。如果回憶能夠不朽就成為經典,“我的上海”在我心裏就是經典。

以“錯”作為我“尋找上海2016”的結束再適合不過了:

這個秋天在上海懷舊
顫抖的手打不開一瓶啤酒
原以為往事已如煙飄走
卻錯把街頭當成了港口

_DSC2160

回顧:2016年除了去了一次Patagonia,就回了一次國。這篇“尋找上海2016”算是“交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