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物哀”閱讀世界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這部長篇小說寫於1000年前,作者日本人,女士,名紫式部。
同時代的平安朝還有女作家清少納言的散文《枕草子》。
兩位的文學作品奠定了1000年前平安時代日本文學之基礎,享有日本文學之巔峰的美譽。
現代中日比較文學最大看點就是日本的《源氏物語》與中國的《紅樓夢》,堪稱世界級寶藏巨著。然而,前者卻早於後者700多年。
《源氏物語》一個最大特點,是其開辟了長篇小說先河,可以說創立了長篇小說寫作的規範製式。之所以這樣說,是我參考被美國好萊塢奉為圭臬《作家之路》最著名的7步寫作格式,發現與《源氏物語》格式完全吻合。
中唐詩人白居易在日本文學界是神級文人。日本不崇尚李白、杜甫,唯獨欣賞白居易的原因是作者的寫實風格,接近《詩經.風》的真實性,語言樸素直白,不追求玄虛華麗,普通人也能朗朗上口。尤其是朝廷難以聽到平民百姓的述求,白居易的寫實詩歌便成為了反應社會真實麵目的最好奏折。
日本文化崇尚《四書五經》,接受儒教,以至於學界曾經以儒教來解讀、衡量、評價這本長篇小說。猶如現今中國大陸以階級、階級鬥爭為綱,評判中國曆史名著《紅樓夢》相似。
儒教“勸善懲惡”的理念一直占據日本治學理論主導地位,文學皆必須以儒家的概念與政治理念為前提進行討論。直到400年後的江戶時代,日本學界創建了自己的國學“物哀”物の哀れ,或者“知物哀”理論,成為理解平安王朝文學的主流審美理念。
物哀:“感知外在事物,對物移情產生的幽情、哀傷等情緒,以及對人世無常的感慨。”《源氏物語》則被定為“物哀”的典範。
知物哀:世上萬事萬物,形形色色,不論是目之所及,抑或耳之所聞,抑或身之所觸,都收納於心,加以體味,加以理解,這就是感知‘事之心’、 感知‘物之心’。
日本國學家發現“物哀”,否定了以儒學解釋文學作品,找回“文學作品作為藝術的自律性。”文學作品不是宣傳道德,為統治者服務,套用清規戒律的禦用文學。
《源氏物語》與其他文學作品一樣,受到了作品時代的思想、風土、政治的影響,不再從作品之外的價值觀、目的意識來閱讀,而是以物語本身的內在價值看待《源氏物語》。
這種“文藝自律性”演化出“日本物哀”。
“物哀”理論先驅本居宣長指出,能夠感知“物哀”的心,即“知物之心”,正是人與禽獸不同之處。知物哀(もののあはれをしる),便是因理解人心,觸景而生情,將此種感動呈現出來,使人能感同身受。
學術研究可以是多樣化的,包括階級鬥爭學說。
事實是,全世界基本認同“物哀”理論,作者對物的感知亦即內心感受和想象力才是小說作品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