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墨西哥67 – 中年的我們還讀什麽書?

來源: 2023-06-23 09:23:39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我在30歲以後讀的書很少,不是忙,是因為懶,更因為我是越來越挑剔、越來越難以取悅了。

我從來不看那些所謂勵誌的書,那些急功近利的書名,總有點讓我反胃。“如何讓你在職場逆襲稱王”?Are you kidding me? 那個寫書的人可能連大公司都沒做過,就敢寫秘籍類的冊子?這種人讓我深深懷念金庸小說裏黃藥師之類的人物,他們起碼在自己身上不斷試藥,多少次死裏逃生,才掙了一個“藥師”的名號。現在的人,連500強公司的CEO都不知道是誰,就敢教人職場逆襲稱王了?

我也不看名著,因為曆史上的那些所謂名著,包括當代的汪曾祺沈從文的,大約在大學期間就差不多看了個遍。再之後的作家,我沒有認真跟過。那批曾經的北京才子侃爺型的,還有蘇州幫的才子才女們,我可能看過一本兩本他們的書,但是總覺得裏麵的憤世嫉俗讓我不是很舒服。我比較喜歡寬厚的生活和心情,哪怕是戰爭和謀殺,也要有點距離和厚度,而不是一味的憤怒扭曲和痛快宣泄。

不知各位兄弟姐妹有沒有和我一樣的經曆,總之我在25歲之前我覺得什麽書都好看。我爸是個書蟲,book junkie. 任何文字不分好壞,隻要他能拿到的紙片,他都讀。從小受他影響,我自小也是一個book junkie,讀書的垃圾王。

後來在蘇州大學讀中文係,圖書館的老師都記得我,因為我喜歡一排一排地按照字母排名借書看。

暑假回家,把老爸小時候幫我積累的很多希臘故事小人書看得津津有味全部再看了個遍。後來找到幾個男同學就跟他們借古龍和金庸的武打小說看,那幾個夏天真是廢寢忘食,好幾次險些把睡覺的蚊帳給燒沒了。

江南的春節特別陰冷,一家人和親戚聚在一起曬太陽嗑瓜子沒事幹,我就開始拿著老爸和我舅舅喜歡的電影雜誌啥的看。記憶中好像還看過一本手操本,據說是禁書,我其實不記得什麽內容了,應該是和鄉下男女搞戀愛有關的。

總之30歲之前看書就是狼吞虎咽,來者不拒。當時也沒覺得自己因為看書有什麽長進,唯一的好處就是和誰吹牛都能說上幾句,不會囧得不知道說什麽好。因為學的是中文,大二開始就寫文章,其中一篇散文被收到全國大學生散文集,拿了45塊錢的稿費,騷包得給我媽買了一盒越劇清唱的磁帶,給我自己買了一身大花的兩件套西裝裙。我媽非常喜歡越劇,特別是王文娟和徐少華的,百聽不厭,所以我當時很是享受了一把孝順女兒的好名聲。可是那套大花裙子證明是個亂花錢的錯誤,不僅不符合我的氣質,關鍵是我根本穿不下那個小小的鉛筆一樣筆直的短裙。記得那套裙子花了我21塊錢,很大的一筆浪費,最後在我大學畢業那年終於狠心給我扔了。

真正的分水嶺是在我30歲那年,有一天我突然就能夠分得清什麽是寫得好的書,什麽是爛書了。我記得有天在家休息,手邊擺了幾本書,有一本是當時流行的愛情小說。我翻了兩頁就覺得言辭膚淺,毫無邏輯,就隨手放下了。另一本是一本關於英國曆史的,我一向對曆史和政治不感興趣,但是那本書寫得行雲流水、結構縝密、用詞簡潔卻厚重,一下子就把我折服。從那天開始,我看書的眼光就變得不一樣了,挑剔得不行,到最極端的時候是有好幾年不買書來看。

然後就是到加拿大讀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到了一個安省的北部小鎮。那年冬天,我幫一個同事看狗,在我生日那天他給了我一本書作為禮物,《Atlas Shrugged》,很厚,1168頁,我從頭至尾讀完了。這是我在30歲之後讀的第一本不是教科書的書。讀完覺得看待加拿大的一切一下子就不對了。平均主義表麵是博愛,骨子裏卻是極致的貪婪和病態的毀滅心態。

後來搬家到大一些的城市,又讀了一遍。去年搬家到墨西哥叢林,隨身帶的就是這本書。在叢林裏碰到的最有趣的朋友,美國來的70多歲的核武器專家,和他能成為朋友,就是因為這本書。因為他看過三遍,而且能大段大段地背誦書裏的內容,讓我覺得這個世界上聰明的人真是讓人不可思議地聰明。真正聰明的人我一生遇到的少而又少,他們從來沒有讓我覺得自己的笨拙和不足,相反,他們身上的孩子氣讓我非常癡迷。

核武器專家雖然深愛這本書,骨子裏也是憤世嫉俗的硬核,但是他和他妻子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周邊所有人的慷慨仁愛卻沒有因此而受到一絲影響。他說:一本好書打動你,是因為裏麵的核心理念和你的感知相通。但是千萬不要忘記世界的複雜性,你所認知的隻是對你有意義,並不代表這是唯一的正確的角度。很多相反角度的理念都有他們存在的邏輯,如果我們真正要了解世界,必須學會去理解和接受不同角度的概念。他的讀書量驚人,他的讀書是沒有功利性的,就是對未知的永無止境的好奇。

很幸運的是我在之後讀的第二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有了個更廣闊的視角,就是我女兒給我的《Sapiens》。站在時間、地域、不同學科的角度,這本書用自己的方式解釋了人類所謂進化的根本原因和隨之所發生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現象。如今我們推崇的一切,比如政府,宗教,公司,那些其實隻是人類想象力 (imagination)的產物,而不是自然物質性的存在。世界發展到現在,其實真正物質性的存在已經越來越少了,人類的所謂發展其實把我們和最初的生活方式越來越遠地剝離了。進化,在某種程度上,隻是遠離了最初的起點,僅此而已。這是我讀這本書的takeaway。

去年搬到墨西哥叢林的時候,我隨身帶的不是巴菲特的雪球《Snow Ball》, 也不是商學院經典例子的CEO Steve Jobs的自傳,而是這兩本非常理性抽象的書,一本是披著小說外皮的政治理念手冊,一本是從曆史看人性的流水篇。在我越來越安靜枯燥的心裏,這兩本與情愛無關、與成敗金錢不沾邊的書讓我在這個世界的角落,卻對這個充滿了芸芸眾生的世界重新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熱愛。

走完了前半生的我們應該是把與專業、與謀生有關的書都讀了個七七八八,因為我們需要專注才能把自己的小生活營造起來。餘下的後半生,也許我們可以也可以任性地讀任何書,讓自己的心智完全打開,讓自己成為那個寬厚有趣的慢慢老去的人,最後帶著一顆孩子般的心向這個世界告別。

在我,這應該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句號。

原創來自:東張西望的空間。歡迎轉載。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