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陰陽詩詞之淺說】

來源: 2024-03-13 15:42:00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陰陽詩詞之淺說】
文/星臨

一、詩詞簡介
中華詩詞源於詩經,詩與文之區別在於韻,故有“無韻不成詩”之說。至於發展(也可稱之為退化)到隻強調意境的無韻詩,隻能見仁見智了,好在溯本索源、充滿詩心的人還在!
詩之初,多是四字詩,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等,後來有楚詞秦風等三至十餘字混雜不一的出現,一時間生離死別喜怒哀樂都在詩中體現,直到南北朝,仍以四字詩為主,五言詩正在嚐試,到中唐,五、七言的絕句、律詩以及長排才成熟,成為詩的鼎盛時期。
然而,詩不隻是依次有五、七、六言的絕律排。下至四三二,上至八九十甚至更多的絕律(含排)之上,隻要滿足格律必須有的平仄、相對、相粘、對仗、押韻以及三平頭四平頭等要素,就成為本來就有的律詩,可惜我之前沒有人整理出完整的體係。我寫過四言到十五言的絕律排,少於三言多於十六言都不好掌握詩的動人之處,理解為什麽隻有五、七絕律以及少有的六絕律的原因,是好寫,容易接受。
格律詩把唐前五花八門的語言,定成平上去入,很容易寫入詩中,從聲律上優於古風、樂府及各地方歌謠,對於詩詞的發展確實是階段性的進步!尤其是平仄劃分格律,每個詩人都可以根據平起或仄起寫出相對相粘對仗押韻的律詩,使唐詩發展到鼎盛時期!整整經過1310年,都在有人認定隻可敬仰,不可超越!
但是,大道有缺,唐詩也有弊端。由於隻重視平仄,忽略了陰陽上去入對聲調之美的作用,一首律詩聲韻上常有整篇押平而沒有陰陽轉換的亂象,聽起來,押陽韻的就是陽陽陽陽陽,押陰韻的就是陰陰陰陰陰,先師稱之為
彈棉花,必須改進!而且,隨著時間地域的改變,部份聲韻已經不再順暢,如果不找出舊韻與新韻的共同部份作聲韻,吟頌起來也是晦澀振拗口的。
聲律上也是考慮平仄是否出律,忽略了平中的陰陽仄中的上去入如何布局才朗朗上口。

二、陰陽詩詞的產生
陰陽詩詞是在繼承傳統平仄格律的基礎上批評與完善之產物,強調平與仄要求陰陽與上去都對立與統一,從反差中找融合,貫徹始終,營造朗朗上口之效果。
具體是:找出每句的偶處置,而相鄰的就是奇處位置。以七律為例(今後的例子仍用七律):
①②③④·⑤ll⑥Ⅲ⑦
中平中仄·仄ll平·平
中仄中平·中ll仄·平
中仄中平·平ll仄·仄
中平中仄·仄Ⅱ平·平
………………………
中平中仄·平ll平·仄
中仄中平·中Il仄·平
中仄中平·平ll仄·仄
中平中仄·仄Ⅰl平·平
①②③④·⑤ll⑥·⑦
可以看到,②④⑥是偶處(⑥又是韻鄰,即押韻相鄰的字),①③⑤是奇處(⑤又是分水嶺,是七律變五律的關鍵處)。
如果偶處平為陰仄為上,奇處則是平為陽仄為去(韻部另識,暫為平仄)整首詩就成了:
陽陰去上去陰平
去上陽陰去上平
去上陽陰陽上仄
陽陰去上去陰平
…………………
陽陰去上陽陰仄
去上陽陰去上平
去上陽陰陽上去
陽陽去上去陰平
注:奇處本來可平可仄,但在陰陽詩中講究陰陽上去入,若是標注擇陰擇上的,就要讓奇處平為陽仄為去,即陽可以變成去,但整首詩相同位置必須調整。
整首詩分為聲律和聲韻(即平的位置)。平分陰陽,押韻亦然,共分出三種寫法:
①陰陽序,全稱陰陽押韻順序。首押陰,隨之押陽陰陽陰;首押陽,隨之陰陽陰陽。
②鳳回巢,全稱金鳳回巢,源於李白的《金陵鳳凰台》和李商隱的《錦瑟》,韻序是陽陽陰陰陽,或者陰陰陽陽陰。
③三抄水,全稱燕子三抄水,此為先師所授,首押陽,隨之押三陰,最後押陽。
陰陽詩詞的特點都是末韻與首韻聲調一致。下期再談。
至於白腳處是否用韻,這種觀點各執一詞,但是,詩分為聲律聲韻兩部分,聲律出現韻字的叫擠韻,白腳處出現韻字的叫撞韻,應該不允許出現。隻有押韻時有疊詞才允許。此外,押韻處是區別於聲律的範圍,不受聲律的聲調限製。可在屬平屬仄的範圍內自由發揮。

三、七律·問候詩友
平水序/擇陰擇上/陰陽序
龍飛四海又三春,
鳳引城中遇雅人。
義膽常知情可識,
仁心最懂夢須真。
能邀紫袖成高佛,
定捧紅燈做小神。
萬裏霞光能普照,
旁聽笑語論詩新。
下次見!

【注】
作者星臨,詩詞客,陰陽格律詩詞理念的倡導者與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