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老師好,近日很忙,遲複為歉。首先非常感謝您的直言和誠意討論!不過我不敢苟同您的評論。請看下麵詳細解釋,供大家參考 :)
冠老師好,近日很忙,遲複為歉。首先非常感謝您的直言和誠意討論!不過我不敢苟同您的評論。請看下麵詳細解釋,供大家參考 :)
https://baike.baidu.com/item/聯律通則/5262532
【第十條 避忌問題。(1)忌合掌。(2)忌不規則重字(3)仄收句盡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如犯本通則第十條避忌之(3),或影響句中平仄調協,則從寬。上聯收於仄聲,下聯收於平聲。】
您給的出句“諸葛亮劍”犯了三仄尾。對句不能跟著犯三平尾。所以對句最好要用“(仄)仄平平”。
【第十二條巧對、趣對、借對(或借音或借義)、摘句對、集句對等允許不受典型對式的嚴格限製。】
考慮到這個對子是巧對/趣對,所以平仄要求可以放鬆。(仄)(仄)仄平,也是可以的。意思就是說,對句除了末字用“平”,不要犯三平尾、四平尾,都是可以的。
另外,剛才碰巧看到後麵,您的貼子留言區關於“偷偷”與“謝謝”對仗的詞性問題的討論。這是典型的借對,利用“偷”可以用作動詞,來對“謝”這個動詞。借對有借義對、借音對。其中借義對在規律詩詞和楹聯裏被廣泛地使用。
【借對:在使用某個字詞的甲相對,又借用該字詞的乙相與另一字詞相對,稱為借對,又謂之"假對"。分幾種情況:
①.借義對,即借字詞的另義與其他字詞的某義相對。
如聯: 新四軍拚命抗日;老百姓安心過年。
上聯的“日”字,此處指日本,但其另義為時間量詞,與下聯的“年”字相對。這就是“字麵相對”的例證。
借義對,清人陳其元在《庸閑齋筆記》中說:“今時詩文喜用借對,以寓巧思,蓋古人三十四格內之假對也。如‘自朱耶之狼狽;致赤子之流離。’以‘赤’對‘朱’,以‘子’對‘耶’,‘狼狽’獸名,‘流離’鳥名,此假對之工者,今尚學之。”
②.借音對,即借字的讀音與其他字相對。
如聯:曾經滄海千重浪;又上黃河一道橋。
上聯的“滄”字音同“蒼”,與下聯的“黃”字相對。
陳其元論及借音對時又說:“若‘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以‘雞’對‘楊’,蓋取‘楊’與‘羊’同音,‘天子居丹扆;廷臣獻六箴。’以‘丹’對‘六’,蓋取‘六’與‘綠’同音;‘蒼籙’對‘諸姬’,以‘諸’為‘朱’,‘皇眷’對‘紫宸’,以‘皇’為‘黃’之類,古人傳以為工,今則不取矣。”他列舉了借音對的例子以後,表示了“今則不取矣”的態度,可以聽從他的意見,不要有意識地大量使用,若是巧趣聯,偶而為之是可以的。 】
還有,如果看到副詞對動詞,很可能是副詞活用作動詞了。類似的例子很多。
-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唐·杜甫 月夜憶舍弟
- 清時名立難皆我,晚歲途窮亦問誰。 唐末至五代·徐夤 偶吟
- 皆疑有仙術,問著卻愁人。 五代·貫休 贈李祐道人
- 從來富貴皆尤物,休把行藏問老天。 宋·胡仲弓 寄沈迂叟
- 往事皆如夢,無人問早朝。 元·薩都剌 過高唐
【杜甫的一首五律《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其一》的首句雲:“四鎮富精銳,摧鋒皆絕倫。”這裏的“富”是個形容詞,屬於實詞,卻活用為動詞,表示四鎮擁有或訓練有很多精銳(部隊),而後半句的“皆”則是個副詞,意思是全都,修飾形容詞“絕倫”,也被活用為動詞,表示“全都是”獨一無二或無與倫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