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夜曲NO。 20(倒數第二):淒婉。兼說幾句鋼琴家Vladimir Ashkenazy
肖邦一共作了21首夜曲。還有一首有點存疑是不是他作的。
這是第20首。
這21首夜曲中,第二首(有網友前幾天Post 過了)大概是最Popular的。往往在當年那種一小時左右的‘肖邦精選’磁帶或者CD裏麵都會收錄。
我前幾天Post過第10首(那首夜曲之所以Popular部分得益於被用在芭蕾套曲‘林中仙女’中)
這首20號(C-Sharp Minor),非常優美,有點淒婉了。在美國,那些從茱莉亞音樂學院畢業的小提琴家,常常用此曲做Encore。小提琴Version是由小提琴家Nathan Milstein改編的。Milstein 是和Vladimir Horowitz同時代(也是類似經曆)的小提琴家。從俄國-蘇聯-西方。
鋼琴家Vladimir Ashkenazy,是1955年肖邦大賽的第二名(第三名是傅聰,那年的第一名是波蘭人,後來好像是移民比利時了,事業上沒有那麽出名。)1956年Queen Elizabeth Gold Medalist。
Ashkenazy後來娶了一位冰島籍的女子(他的樂迷)。花了幾年時間,1963年移居西方,先到London, 後來入冰島籍。
我也沒有完整看過他的任何傳記,隻看到別人引用過他的一次感慨, 大概意思:很難幫助蘇聯舊友。你幫少了,他們抱怨你忘恩負義;幫多了,他們懷疑你有所企圖。
沒有辦法,經濟條件很懸殊的老朋友,也隻能Grow Apart.
1990年代初,中國一個本科生的基本月工資是200人民幣不到。上海靜安希爾頓的一個Bell Boy,基本月工資RMB1000,幫美國客人運大件行李到房間能拿1美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