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魯10日遊】- D8: 高原之路
|
走完了印加古道,昨晚10點多鍾回到庫斯科。總算能好好地衝了個熱水澡,洗去4天的塵埃,然後倒在床上美美地睡了一覺。天色還早時,居然就醒來了。也許是前幾天每天天不亮就被挑夫喚起,已經有點習慣了?當然,原本就得早起準備趕路。今天我們將乘大巴奔赴美麗的滴滴嘎嘎湖(普諾)。
說到大巴,其實一開始是想乘火車(“Andean Explorer Train”)來著 ,後來到網上一研究,不少人都建議“太陽之路”旅遊大巴(INCA EXPRESS)更好,路線,時間都和火車差不多,但中間要停好幾個景點,還配有導遊和乘務員小姐,價格也隻有火車的幾分之一。所以早早就請羅德裏格幫我們訂好了大巴的票。
話說那天在 Kuchi Rumi 和厄蘇拉道別時,她把買好的大巴票遞給了我,同時說:“我就是從普諾來的,歡迎你們去訪問我的家鄉!”接著又關心地問我們到那裏住哪兒。我告訴她,我在 tripadvisor 上找到了一個特別好的家庭旅館,我們想好好體驗一下當地人的生活。她問我旅館的名字,我一說,她馬上驚呼:“啊,那是我父母開的旅館!” 我們大家頓時都興奮起來。世界之小啊!這下子我對普諾又多了一分期盼,有厄蘇拉這麽一位淳樸友善的女兒,她的父母錯不了!
|
#1. 從旅館的陽台上嘹望庫斯科的黎明
|
#2. 趕大巴的路上。這裏應該還是屬於老城,許多房子的地基是石頭壘的,就像印加牆。
也許是太早了?大清晨的街上還挺冷清的。
|
#3. 大巴早上7點由庫斯科出發。這是城裏的一座雕塑
|
#4. 街邊正在等車出行的人們。左上角紅色的棚子上寫著“CHIFA”,應該是一家中國餐館。
|
#5. 剛出城。路旁的山頂上飄著浮雲,早上暖暖的太陽照著山坡,泛著金光,很好看。路邊是沒蓋頂的房屋(蓋了頂就要交稅了)。
|
#6. 車開出城不到1小時,就到了海拔比庫斯科略低的小鎮Andahuaylillas。這裏有一個16世紀所建的基督教堂: 美州西斯廷教堂
(Sistine Chapel of America)。教堂具有當時典型的西班牙宗教風格。其外部正在維修,裏麵的壁畫蠻有特點,但不讓拍照。
|
#7. 教堂是建在一塊印加人的風水寶地上。這是大門外的廣場。遠處那個白色的大巴就是我們的。
|
#8. 車繼續前行。又是一個小鎮。一路上路過好幾個這樣的鎮子。
|
#9. 城外馬路邊休息(等車?)的婦女
|
#10. 離開教堂1個多小時,到達海拔與庫斯科差不多的小鎮 Raqchi。這裏有一個古建築群,也叫 Raqchi。
遠處最近的山脊上有一條用黑色石頭(火山石?)壘成的“印加長城”(Great Wall of Inca)。
|
#11.古建築群裏最重要的當屬 Wiracocha 神廟 - 是印加人為祭拜他們的萬能之神所建。它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建築。
神廟的屋頂原來是用稻草和木頭鋪蓋,是當時印加帝國最大的一個屋頂,中間最高,約25米。其長92米。
|
#12. 從地基所用的石材就可以看出神廟的檔次很高。
|
#13. Raqchi有 12 個生活小區,都是用石牆分割開的。
|
#14. 這裏大約有 100 個儲藏用的圓形石倉房,每一個的直徑約 10 米,但是多已倒塌。 
|
#15. 這是為遊人重新修複的石倉房
|
#16. 生活小區一角。
|
#17. 小區裏的街道
|
#18. 被“印加長城”保護著的村莊
|
#19. 換一個角度看神廟
|
#20. 坐在地頭聊天的婦女
|
#21. 正在幹活的農婦
|
#22. 田間漫步的羊兒
|
#23. 廣場上好像將要開始一個慶典
|
#24. 看他們好開心
|
#25. 中午我們到了一個比較大的高原城市 Sicuani 用午餐。飯菜雖不算奢華但還挺好吃。 這個藝人在吹奏自己創作的曲子。
|
#26. 繼續趕路。這時海拔開始一路升高,不過路一直還是很平坦。路旁時而看到一群群的駝羊或是牛,馬,羊等。
|
將近2點鍾,路過海拔4338米的Raya埡口 (Abra La Raya)- 我們此次旅行所到過的海拔最高點。這裏算是一個分水嶺:北邊的山穀通往庫斯科和聖穀,而南邊山穀流淌著的融化的雪水一直匯入滴滴嘎嘎湖。
|
#27. 衣著鮮豔的婦女牽著駝羊。由於海拔高,這裏的氣溫很低,可她卻腳蹬著涼鞋
|
#28. 男孩和他的夥伴們 (他也是穿著涼鞋)
|
#29. 雪山前的市場
|
#30. 車繼續向著目的地前行。這是馬路邊看到的幾處墓地之一
|
#31. 鎮上剛放學的小姐倆
|
#32. 對麵開來的一列火車。一路上鐵路和公路幾乎平行,不過隻見過這一輛列車。
|
#33. 牧牛人。枯黃的草場上,老婦人彎著腰,拄著拐,領著狗,好像在對牛兒說著話。。。 那滄桑的畫麵讓人記憶深刻。
|
離開Raya埡口繼續南行約1個小時,到達海拔 3900 米的Pukara小城。Pukara是的的喀喀湖盆地北部地區的第一個人類聚居地,建於公元前500年 - 公元200年,在其鼎盛時期占地超過一平方公裏。
|
#34. 這是城外的小河
|
#35. 路邊賣水果的大嫂。 好像生意不是很多。
|
#36. 當地人用他們特有的粘土製作出精湛的陶器。
|
#37. 這裏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飼養高海拔地區特有的駝羊(llama)和羊駝( Alpaca),並用它們的毛編織紡織品。
這是羊駝,它們的毛已被剃去。滴溜溜的大眼睛甚是可愛。
|
#38. Pukara 大教堂。 小城的人不多,教堂附近很清靜。
|
#39. 中心廣場,很幹淨,就是沒什麽人。
|
#40. 接著上路。這一帶的高原比較幹旱,神聖穀的青山綠水早已不見,牛兒們在啃著枯草。
|
#41. 路過胡利亞卡(Juliaca),一個典型的秘魯工業城市,離普諾還有不到1小時。我們過兩天將從這裏飛回利馬。
|
天色漸暗,望著窗外的一片枯黃,我已無心拍照。 5 點鍾,大巴準時到達普諾。我們走出車站,一眼就看到一位文質彬彬的長者在對著我們微笑: 埃德加 (Edgar) - 厄蘇拉的爸爸! 不知怎的,當時真有點見到久別親友的感覺。 埃德加熱情地幫我們送上他訂好的車,先是把兩個暫時不需要的行李箱帶回他家(我們第2天住那裏),然後直奔我們當晚的住處。
|
#42. 猜猜今晚我們住在哪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