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略影】巴黎舊夢 ( 下 )

來源: 2007-10-04 14:51:25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在上集裏提到,我那次的巴黎之行除了在大街小巷中瞎竄,還鑽進幾個著名的博物館裏長了長見識。這集就挑個重點的來看看。

法國巴黎被譽為藝術之都,有上百家的美術館及博物館,其中最聞名於世的就是盧浮宮 (Louvre Museum) 。


盧浮宮!

巴黎盧浮宮與列寧格勒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並列,號稱世界三大博物館 。

 

( 上左圖是巴黎聖母院的側麵 , 應該放在上集 , 抱歉 )

入口處高 21 米的玻璃金字塔,出自華裔設計師貝聿銘之手。無論在燦爛的陽光下,還是暗淡的日子裏,都能讓你認識光、線和生命力。

盧浮宮由古代埃及藝術、古代東方藝術、古代希臘和古代羅馬藝術、中世紀文藝複興雕塑藝術、現代雕塑藝術、工藝美術及繪畫藝術等 7 個部分組成。很多人到了盧浮宮,就直奔“鎮館三寶” -- 維納斯像,勝利女神像、和蒙娜麗莎的微笑而去。我也不能免俗,就像每到一地旅遊時,一般都不願錯過那熱門景點一樣。在巴黎的行程很緊張,我留給盧浮宮一整天的時間算是很奢侈的了。即便這樣,時間仍然不夠用,我在館內的行走速度絕不會慢於風情壇的那個忙兄。

(下麵的部分文字是根據書中網上查詢的資料編輯的。)

《米洛的維納斯》(Venus of Milo),
“在古希臘神話中,維納斯是專司美與愛的女神,這完美的雕像於1820 年在希臘米羅島上發現,估計是公元前二世紀末的作品。雕像是由大理石組成,跟勝利女神像一樣缺了兩隻胳臂,但仍不失其平衡,整座雕像以右腳為重心,左腳微踮起,正要踏步向前,肩膀微微傾斜,兩手往前後自然擺動,流線形的身體如螺旋轉動般,顯出強而有力的動態;裸露的上半身卻現出柔滑細軟的肌膚,與下半身衣裙的粗糙褶紋形成強烈對比;雕像那迷人的眼神與安祥的神情,把一靜一動的美態表露無遺。作品被譽為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更代表女性美的典範。”


我拍的左麵那張照片,如果拍攝時能略微向右走一步,可能會得到最佳視角。讀過一篇文章,作者李樺,從事西方藝術史研究的。他認為維納斯像的最佳視角為右側臉部的四分之三。從這個視角觀賞時,雕像會顯得完美無缺。而且從最佳視角看,女神的頭、胸、腹部和雙腿的中軸線都呈不同角度,使整體形成一條非常優美的曲線。可是周圍都是人,很多人等著和美人合影,想等到最佳時機不是很容易的。

站在美麗的愛神前,不由得就想到了她那雙失去的胳臂。這具維納斯從一出土就沒有雙臂。很多人試著幫她裝上胳臂。盧浮宮修複專家們為“米洛的維納斯”兩臂的姿勢做出了五花八門的設想,最終卻發現有臂的維納斯反而不如無臂美。而且所有這些方案都屬於假設,都有各自考古,曆史及藝術上的依據,很難擇一而定。盧浮宮決定放棄修複計劃,“米洛的維納斯”也成了文藝複興以來第一件殘缺展出的古希臘雕塑作品。又有傳說,這具維納斯原本有手,但作者因覺得有手的維納斯不如無手的美,就將她的雙臂去掉了。這個問題現在仍是一個謎,也許這無法挽回的缺憾才是最美麗,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更多更深的聯想,來自由塑造心目中最完美的維納斯女神。


《勝利女神》 ( The Victory of Samothrace ):

“這座神像是古希臘時期的雕塑,估計約在西元前三世紀末至二世紀初之間完成。勝利女神挺立在前進的船頭上,帶領戰士們去奪取勝利,薄薄的衣衫被風浪打濕,緊貼在女神身上,特別是衣褶的處理及肌肉的紋理,雖然是用大理石雕刻,但看似真實、栩栩如生”,“神像的形態自然流麗,充滿動感,以右腳前、左腳後的站姿,有力地穩固自己的身子,加上一雙龐大而舒展的翅膀,平衡了整座雕像的重心。無論是形態、曲線、光暗的效果,也彰顯這座神像的巧奪天工”。


前麵才瞎想過給維納斯安裝胳臂,這會兒又來猜想勝利女神的頭了。從塑像的形態,很容易想象到她昂首揚發,目光炯炯,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由於事前沒好好做功課,進了盧浮宮隻能匆忙地按圖索驥。為了看幾個名作,走了不少冤枉路。和這勝利女神相遇了3 次。 但每次我都停下腳步,似乎要從這裏汲取力量。三寶中我更偏愛這勝利女神,可能因為我自己特別缺乏這種勇敢無畏的精神。


《蒙娜麗莎的微笑》( The Mona Lisa ):

“這是文藝複興時代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的一幅油畫。這幅畫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畫作品。它是直接畫在 白楊木上的,此畫麵積不大,長77 厘米,寬53 厘米。這幅半身肖像油畫描繪的是一位表情內向的、微帶笑容的女士,她的笑容有時被描寫為‘神秘的笑容’。它也是達芬奇的代表作。”

關於畫中人是誰,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許多人相信她是佛羅倫斯當地一位貴族之妻;有人提出了一個奇怪的理論,說蒙娜麗莎是一個男人;還有人認為蒙娜麗莎實際上是達•芬奇的一幅自畫像。反正至今無法確切考證。

帶著一種朝聖的心情隨著人流來到畫像前。和諾大的盧浮宮以及畫像前擁擠的人潮相比,藏在玻璃鏡框後的“蒙娜麗莎”確實小了些。但這可是親眼目睹真跡啊,我還是很興奮激動的。“畫中人謎一般的微笑、光線的明暗變化、沉浸於山水風光中的背景,都營造了朦朧的氣氛……這一切隻有身臨其境才能領略到個中滋味。”


應該說我是蠻幸運的。我一個朋友去了盧浮宮兩次,都和蒙娜麗莎失之交臂:一次是什麽罷工,一次是展館維修。我去的時候是可以照相的,不能用腳架和閃光燈。大家都把腦袋往前伸,把像機往高舉。我當時還沒有寶貝愛絲兔(可愛的旋轉取景框),隻能舉起像機估摸著位置拍了兩張。


神秘的蒙娜麗莎除了以其微笑著稱,畫中人物的眼神也相當獨特。你無論從正麵哪個角度觀看,都會覺得她的眼睛在直視著你。現在在計算機前看我遊記的人不妨一試,看看蒙娜麗莎是不是隨著你的視角變換,始終看著你,對你抱以永恒的微笑: - )


盧浮宮的收藏品多達 40 萬件,一天時間也隻能看個大概。我是繪畫門外漢,平時又不好好學習,才疏識淺。拿著地圖,挑幾個熟悉的名字去尋來觀看,大部分的都是碰上什麽看什麽了。要是那會就認識 mengxu, 冬夢之類懂畫的一起去溜噠,收獲一定很大。

安格爾 (Jean-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 是 19 世紀法國傑出的古典主義畫家。“ 作為 19 世紀新古典主義的代表,安格爾並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師的樣式,他善於把握古典藝術的造型美,把這種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他從古典美中得到一種簡煉而單純的風格,始終以溫克爾曼的‘靜穆的偉大,崇高的單純’作為自己的原則。在具體技巧上,務求線條幹淨和造型平整。因而差不多每一幅畫都力求做到構圖嚴謹、色彩單純、形象典雅,這些特點尤其突出地體現在他的一係列表現人體美的繪畫作品中,如《泉》、《大宮女》、《瓦平鬆的浴女》、《土耳其浴室》等。”

下麵照片中兩副畫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知道吧。左麵的是《土耳其浴室》,木版油畫 108*108cm 作於 1862 年, 1911 年藏於盧浮宮。右麵的《瓦平鬆的浴女》布麵油畫,作於 1808 年,91*162cm ,1899 年藏盧浮宮博物館

 

下麵的兩副畫也是安格爾的作品。

左麵的《大宮女》(局部) , 1814 年 , 布上油畫。這副畫中宮女身體比例的引起過不少爭議。安格爾的學生認為“也許正因為這段秀長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懾服住觀眾。” 有人說這種 “ 沒有骨頭 ” 的變體增強了裸體特有的嫵媚感。我的視力不好,看不出什麽特別,也許禦醫和氣氣這些學過生理解剖又對人體有特殊研究的人能品出味道吧。

右麵的卡羅林娜 • 裏維埃小姐1805 年 ,100x70cm , 布油彩不如別的畫作出名,但我很喜歡這幅畫。圖中的少女帶有一種東方古典美人的文靜和秀氣,嗬嗬,衣著也很齊整。



下麵右麵的油畫是雷根勞特 (REGNAULT) 的三夫人(也有人稱:美惠三美神),作於 1793 年,盧浮宮 1869 年藏畫。後來看到左麵的那個三人雕塑時,覺得無論從姿態,神情和發型,以及穿著(吼吼,都是什麽也沒穿)都和油畫那麽相似。你們看呢?



這兩幅畫大概無人不知吧


盧浮宮的 雕像館成立於 1817 年,共有展廳 27 個,展品 1000 多件。根本看不過來!





離開盧浮宮時拖著疲憊的雙腿,帶著看不全的遺憾, 期待著猴年馬月的再次拜訪 ......



到凡爾賽宮(Versailles)參觀是帶著另外一種心情。


位於巴黎西南18 公裏的凡爾賽,馳名世界。它是歐洲最豪華的王宮,也是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的 一顆絢麗燦爛的明珠。凡爾賽宮的外觀宏偉、壯觀,內部陳設和裝潢更富於藝術魅力。 500 多間大殿小廳處處金碧輝煌,豪華非凡。正宮前麵是一座風格獨特的法蘭西式大花園。近處是兩池碧波,沿池而塑的銅雕豐姿多態,美不勝收。全宮占地 111 萬平方米。


也是由於時間的緣故,我們聽從朋友建議,僅選擇了參觀A館和花園。具體遊覽內容我也不多寫了,都看得不耐煩了吧。在花園裏的時候,正是攝影家們非常不提倡的正午時分。那時俺也不懂過嚗這一說,有的照片拍的都不能看了。委屈大家的眼睛了。









俺的下篇遲遲不能出爐的原因,看到這會兒大家都能明白為什麽了吧。俺這懶人整一這長篇可是傷筋動骨了。俺自己也嚇了一跳,啥時也變的這麽有學問了 :-)

用海明威的一段話來結束我的巴黎雜感。謝謝大家觀看!

“如果你夠幸運,

在年輕時待過巴黎,

那麽它將永遠跟隨著你,

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下麵這張巴黎遊覽圖給大家作參考:



【歐洲略影】巴黎舊夢(上)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慰問U班】 把俺院子裏的花都送上吧
•  【攝影初探】太陽雨
•  【攝影初探】穿雲破霧
•  【攝影初探】傻瓜數碼拍攝月亮的心得體會
•  【中秋特集】月亮和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