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上永遠飄揚的旗幟》
珠峰上永遠飄揚的旗幟
———兼憶楊振寧博士
(金熊)
諾貝爾獎,被視為科學界的珠穆朗瑪峰。然而,在這座人類理性所能攀登的最高峰上,相對論,這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理論,卻始終沒有被授予那枚象征榮耀的金質獎章。
這不僅令人驚訝,更令人深思。原因固然複雜:時代的局限、政治的風向、評審者的保守,都是顯見的因素。而更深層的原因,是相對論本身的高度。它高到幾乎超越了當時人類理解與實驗的能力——那是一個隻有思想能抵達、而實驗尚未追隨的高峰。
愛因斯坦以近乎神啟的洞察力,將時間與空間、質量與能量、引力與幾何織成一幅宏大的宇宙圖景。他看見了光速的極限,看見了時空的彎曲,看見了宇宙的呼吸與秩序。可惜在他的時代,這一切都太早,實驗手段尚不足以證實他的遠見。於是,相對論成為一麵無法被獎章定義的旗幟,高高飄揚在珠峰之巔,而峰下的人群,隻能仰望。
半個世紀後,一個思想火花在二位東方學者身上閃現。
李政道首先懷疑弱相互作用是否真的服從宇稱守恒,這一大膽的念頭,打破了舊有的對稱信仰。他與楊振寧共同推敲、討論,終於在邏輯的縫隙中捕捉到了真理的光。於是他們提出了“宇稱不守恒”的理論,而驗證它的關鍵實驗,由偉大的女物理學家吳健雄完成。她的實驗讓理論落地,讓信念化為事實。
1957年,諾貝爾獎授予楊振寧與李政道。那一年,不守恒理論登上了珠峰。
楊振寧後來長居中國,晚年依然思辨如昔;李政道則靜居紐約,目光中仍有昔日的光。他們都在不同的土地上,守望著那一段人類最輝煌的思想歲月。如今,兩位巨人相繼辭世,風已止,而他們留下的思想,仍在時間的高空中回蕩。
再往後,霍金以輪椅為座、以星空為書,繼續探索宇宙的極限。他提出奇點定理、黑洞輻射、無邊界假說——這些理論重新定義了“存在”的邊界,也讓人類第一次以思想觸摸宇宙的靈魂。可正如相對論在其初生時一樣,霍金的理論尚未有直接實驗的印證。於是,他也未能登上諾貝爾的領獎台。
科學的榮譽與思想的巔峰,並非總能重合。諾貝爾獎是珠峰,而相對論,是那麵在更高天空永遠飄揚的旗幟。
有的人登上了峰頂;
而有的人——成為了旗幟本身。
愛因斯坦,是那麵旗幟;
楊振寧、李政道、霍金——是那風中永遠仰望它的人。
(選自金熊:《當代啟示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