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大屠殺在中華民國

來源: 2021-08-19 09:27:12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反共大屠殺

反共大屠殺是指針對共產黨人及其盟友和支持者實行的大規模屠殺,執行者包括反對共產主義的個人、政治組織和政府。自共產主義運動誕生起,反共分子便采取種種反對手段來壓製共產主義者的行動及共產主義思想的傳播,有時甚至使用暴力進行鎮壓

中華民國

 

1927年4月12日,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中正上海發動四一二事件。12日下午,共產黨人領導下的閘北工人作出回應,從蔣中正領導的軍隊手裏奪回了總工會會所,並宣布全市舉行總罷工,於次日展開遊行。他們的行為遭到上海當局的鎮壓。4月12日至15日,就有300多人被殺,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蹤。繼上海大屠殺之後,廣州北京等地的反共分子,也開始大肆鎮壓共產黨人和親共人士。[1] 同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正式作出關於“分共”的決定,提出“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口號。隨後不久,汪精衛的部下就和蔣中正一樣對共產黨人及其支持者實行大屠殺。[2]

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為徹底“消滅”中國工農紅軍國軍藍衣社別動隊在蘇區執行“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人要換種”的“三光”燒殺政策,多次實施大規模報複性屠殺。一個叫大井村的小村子先後被焚燒九次。1933年,江西省人口數為1930萬,到1936年隻剩1370萬[3],扣除因戰爭死亡和跟隨紅軍主力長征的30萬人,被國軍屠殺的中央蘇區軍民有數百萬[4]福建省湖北省蘇區各有100多萬[4]。返鄉的豪紳地主、流氓惡棍組織名目眾多的民團,如“還鄉團”、“鏟共團”、“暗殺團”、“義勇隊”、“挨戶團”、“靖衛團”、“保安隊”、“搜山隊”等,瘋狂報複蘇區人民。國民政府的報告書稱[5],在“清剿”區內,“無不焚之居,無不伐之樹,無不殺之雞犬,無遺留之壯丁,閭閻不見炊煙”。國軍在蘇區屠殺共產黨人和普通民眾的手段非常殘忍,有挖心、剝皮、肢解、分屍、刀砍、碎割、懸梁、火燒、活埋、挖眼睛、割耳朵、穿鐵絲、割舌頭、破肚取腸、割乳挖胸、沉潭落井、打地雷公、釘丁字架、灌辣椒水等數十種酷刑。上至80歲老人,下至3歲兒童,均不能幸免,男女老弱皆被屠戮。有嬰兒被國軍士兵活活撕成兩半;有群眾被國軍士兵用燒紅的鐵盒戴在頭上活活燒死;有婦女被國軍士兵輪奸割乳,然後殺死。[6]

1949年4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攻占當時的中華民國首都南京中國國民黨在大陸戰場大勢已去。為了守住台灣,時任台灣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的陳誠,於同年5月19日頒布戒嚴令,自5月20日零時起,台灣開始進入迄今史上時間最長的軍事戒嚴期。尤其“懲治叛亂條例”和“檢肅匪諜條例”頒布後,配合著動員戡亂體製,白色恐怖的陰霾籠罩台灣長達三十八年,直到1987年7月15日解嚴。退守台灣後,國民黨開始在島內全麵肅清共產主義者和左翼文人,台灣社會頓時人人自危,肅殺氣氛日漸濃重。1950年代開始,國民黨當局發動了係統的清除運動,被槍殺者約有4000-5000人,受牽連入獄者約有8000-12000人,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這其中大部分的受難者,都是因為親共之名而送命或入獄。[7]

1949年底,國民黨當局在潰敗前夕,命令特務分批屠殺囚禁在重慶白公館渣滓洞等監獄中的民主人士和政治犯。這場大屠殺始於1949年9月6日,結束於1949年11月29日上午,殉難者多達300餘人,史稱“重慶一一·二七大屠殺[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