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抗戰勝利勳章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八十週年紀念。
結束於八十年前的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軍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維護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的一場偉大的戰爭。在這場歷時十四年的戰爭(1931–1945) 中,中國軍民浴血奮戰,為反抗強大的外來勢力的欺淩,作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並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這場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不僅拯救百萬民眾於顛沛流離失所、水深火熱之中,收回了長期被日本鐵蹄殘酷蹂躪的國土,同時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也作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對遠東局勢產生了深遠影響。
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投降代表團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艦「密蘇裏號」上,正式簽署《降伏文書》,美國、中國、蘇聯等九個同盟國,與日本以此形式達成停戰協定。 9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布抗日戰爭勝利,並將這一天定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將9月3日正式設立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自此,9月3日成為兩岸都確認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勝利來之不易,為「表彰抗戰八年,功勳卓著的中國官民,暨對我抗戰有貢獻之外籍人士」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決定設置抗戰勝利勳章。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8日,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國防最高委員會討論並通過了《頒給勝利勳章案》。國民政府於10月10日公佈了《頒給勝利勳章條例》, 即日起實施。 1946年1月8日《頒給勝利勳章條例》修正為《頒給勝利勳獎章條例》。
一、抗戰勝利勳章的特徵:
抗戰勝利勳章,有別於國民政府頒發的其它各種勳章、獎章,更不同於若幹年之後兩岸分別頒發的抗戰勝利週年紀念章。其最主要的特點至少有兩個:
首先,是覆蓋麵廣。抗戰勝利勳章是向全國、全軍及國際友人授予的勳章。獲勳名單中的軍界人士(集團軍級以上高級將領),既有蔣氏嫡係人馬,也有各方諸侯。如,何應欽、程潛、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李濟深、白崇禧、陳紹寬、唐生智、徐永昌、何成浚、陳儀、熊式輝、張治中、龍雲、何鍵、張鈁、顧祝同、衛立煌、胡宗南、湯恩伯、周至柔、周亞衛、戴笠、盧漢、鄧錫侯、王陵基、高樹勳、李延年、鄧寶珊、馬占山、馬法五、劉多荃、香翰屏、蔣光鼐、何柱國、郭寄嶠等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軍界人士中有三名中共高級將領:朱德(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彭德懷(第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葉劍英(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毛澤東,董必武則以國民參政會參政者身分獲授抗戰勝利勳章。鄧穎超女士與宋美齡、宋慶齡、宋藹齡三姊妹為代表的婦女界領袖同批獲勳。政界也有相當比例的民主人士和無黨派人士獲此殊榮。同時有學界、商界、新聞界人士榮列其中。在獲勳者中,既有橫刀躍馬,血濺沙場,戰功卓著的抗日名將,也有留守後方,戳力苦幹,推動全局運作的各界精英,再現了抗戰時期“全國團結,萬眾一心、抵禦外敵”的宏大格局。
其次,是規模空前。兩年之間,先後分批頒發勝利勳章、獎章,總數達萬餘枚。但相較於當時四億五千萬之眾的全國人口,獲勳人數僅佔極少的比例(0.00222%)。且不論那些載譽全國的抗日名將,即便是為數眾多的鮮為人知的無名英雄,他們都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脊梁、實至名歸的抗日功臣。
八十年前,正是他們一代以巨大的犧牲和奉獻,守住了華夏祖先的家園,留下了炎黃子孫的血脈,才有生活在今日中國和平環境中的你、我、他。可嘆歲月無情,先輩已逝,雖未出三代,如今的我們,還有多少人記得他們的名字?那近萬名抗日功臣的勳績,是否已被塵封、被遺忘?
當年抗戰勝利勳章的頒發,為全體中國軍民漫長而艱苦的抗戰歷史(六年局部抗戰,八年全麵抗戰),劃上了完美的句號。可惜至今能夠查到的相關研究文章,僅寥寥數篇,且存有一些誤漏之處。有幸近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學者劉傳吉和海外業餘研究者黃綠,多方搜尋到一批相關的原始檔案、照片和網路資料,由大陸業餘研究者黃紅整理成文。今年七月,為配合大陸紀念「七七事變」,黃紅透過自媒體微博和《南京論壇》、《溫州文史館》公衆號,發布了有關抗戰勝利勳章部分內容(如部分獲勳者名單),引起學界人士和一般讀者的關注,更有讀者在獲勳名單中驚喜地發現自己先輩的名字。
今由黃綠充實、重組、完善後,發表於此。我們的意圖在於:引起識者的關注與參與,以期將這部萬名抗戰功臣的光榮史冊,再現於世,茲告慰先輩,激勵後生。
二、 抗戰勝利勳章的頒發對象與影像設計: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國防最高委員會於1945年10月8日通過的《頒給勝利勳章案》,以及三月後(1946年1月8日)修正的《頒給勝利勳獎章條例》, 條例稱:「勝利勳獎章不分等級,凡中華民國官民對於抗戰勝利著有勳勞者,均得由國民政府主席特授之。前項勝利勳獎章對於友邦人員之有貢獻於抗戰工作者亦得頒給之」。條例也明文規定:
|
勳章的設計為襟有表,勳章中心為時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肖像,肖像由八顆金星圍繞,其四周為光芒,並以紅色代表勝利。章環則用嘉禾圍繞著中華民國國徽。
註:圖片來自新浪網
三、抗戰勝利勳章的首批獲授人員:
1945年10月10日、10月11日、10月12日《中央日報》連續三天在第三版刊載國民政府於1945年10月10日簽發了19份國民政府令。第一份政府令將首枚抗戰勝利勳章頒給時任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的蔣中正先生。首批獲授勝利勳章的集團軍級以上高級將領何應欽、程潛、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李濟深、白崇禧、徐永昌、何鍵、朱德、彭德懷、葉劍英等94人;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各省黨部、各院轄市黨部主任委員吳敬恆、程天放、邵力子等48人;國防最高委員會、資源委員會任要職的人員王寵惠、陳布雷等13人;國民政府委員、五院副院長以上元老、國民政府文官處及參軍處任要職者,宋子文、孫科、居正、於右任等39人;行政院秘書長、行政院直屬各處處長、各部長次長、各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委、各署長副署長,張厲生、王世傑、陳誠等51人;國民政府第四屆立法委員,吳尚鷹、林彬、馬寅初等98人;大法官、檢察官,茅祖權、夏勤等4人;考試院任要職的人士,賈景德、王子壯等15人;監察院監察委員、各地監察使、審計部任要職者,林雲陔、李崇實等49人;監察院參事、行政院各部會參事、高等顧問、司長、廳長、直屬處長、科研所所長、四川省各行政督察專署專員,但廉、金體幹等38人;各省政府主席、重慶市長,張群、黃紹竑等23人;駐外大使、駐國際組織代表、駐邊疆地區外交特派員,顧維鈞、,魏道明等19人;三民主義青年團任要職者,李蒸、劉健群等16人;國民參政會參謀長、各省參謀長副議長、重慶市參謀長,張伯苓、吳貽芳、毛澤東、董必武、傅斯年等78人;婦女界領袖,主要來自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婦女指導委員會(簡稱「婦指會」)、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戰時兒童保育總會,蔣宋美齡、孔宋靄齡、孫宋慶齡、鄧穎超等108人;著名國立大學校長、中央警官學校教育長,胡適、梅貽琦、竺可楨等7人;新聞界大報社社長,蕭同茲、於斌等10人;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任要職者,許世英、顏惠慶、盧作孚等9人;著名銀行家張嘉璈、錢永銘等15人。首批頒授勝利勳章共736人。
繼首批獲勳名單公佈後,後於1945年11月12日、1946年5月5日、1946年5月7日、1946年5月8日、1946年5月9日、19 46年5月10日、1946年5月11日、1946年10月10日、1946年10月12日、1946年10月14日、1946年10月15日、1946年10月16日、1946年10月17日、1946年10月18日、1946年10月19日、1946年10月21日、1946年10月22日、1946年10月23日、194 6年10月24日、1946年10月25日、1946年10月26日、1946年10月28日、1946年11月12日、1947年7月7日,分四批共頒發二十三號政府令,共計萬餘人獲得了抗戰勝利勳章。
四、抗戰勝利勳章的獲授者個例:
在抗戰勝利勳章萬名獲授者中,有一位我們比較熟悉的,在抗戰期間榮獲四枚勳章的浙江瑞安籍將領黃菊裳將軍。
注:圖片由楊靈統提供
黃菊裳(1885年2月7日至1951年3月19日),浙江瑞安人。係麗嶴(舊稱楮溪)黃氏第廿七世孫,譜名彩萊。曾名公略,字菊裳,後以字行。陸軍中將。畢業於通國陸軍速成學堂(保定)第一期騎兵科,陸軍大學(北京)第四期正則班。歷任浙軍講武堂教官、旅部少校參謀、騎兵營上校營長、浙江省防軍上校團長、國民革命軍第十一師少將參謀長、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處少將科長、參謀本部中將高級參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將處長、法製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親歷辛亥革命、護國之役、北伐和抗日戰爭。
1907 年,黃菊裳考上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全國性新式軍官學校—通國陸軍速成學堂(保定),畢業於該校第一期騎兵科。
註:圖片來自台北國史館。1907 年,通國陸軍速成學堂(保定)第一期浙籍同學合影,有蔣誌清(中正),童保喧(伯吹),呂公望(戴之),姚琮 (味辛)、項鵬(項騅), 趙膺(子拳)等。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三省被日本關東軍佔領。黃菊裳時任(1931 年 4 月-1932 年 4 月)國民政府參謀本部第一廳(掌理國防作戰事宜)任中將高級參謀。參謀本部直屬國民政府,主管國防及用兵事宜等。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國民政府重新設置軍事委員會,「其目的在派遣禦外侮,整理軍事」。軍事委員會直隸國民政府,為全國最高軍事機關,統率國防力量及綏靖事宜。抗日名將朱培德,作為軍事委員會委員、參謀長、軍事訓練總監部總監兼軍事長官懲戒委員會常務委員,主持了抗日戰爭前期的準備工作。
軍事委員會(1924-1946 )簡稱軍委會,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最高軍事統禦機關。發軔於護法戰爭時期,至抗戰勝利後結束,在前後續存的二十二年中,雖曾幾番撤銷、重建或改組,其組織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其職掌由單一到全麵的發展過程,始終作為最高軍事中樞機構,是北伐、抗日戰爭的全國軍事指揮中心。
黃菊裳將軍自 1932至1944的十三年間,在軍委會任上服務,是該機構的重要參與者和歷史見證人。
1932年4月,黃菊裳調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將高級參謀。 12月黃菊裳作為朱德培延攬集合的軍事人才之一,被調到第一廳第二處任處長之職,主掌編製章製。 1934年5月28日,黃菊裳調任軍事委員會第一廳參謀事務處處長。軍事委員會第一廳的職責包括:關於軍令事項;關於參謀本部業務之聯絡事項;關於國防作戰綏靖計劃事項;關於軍事章製事項;關於國內各軍事呈報蒐集及通報事項;關於國內外軍事調查統計事項。黃菊裳在軍委會第一廳的兩任處長任上,歷時兩年半,直接參與國防作戰之重要事宜。1935年4月,黃菊裳調任軍事委員會辦公室第一處處長。
1936年抗戰全麵爆發前夕,他曾在《和守雅先生六十自述原韻》中寫道: 「血戰元黃未罷休,時艱無暇為身謀。方看傾國來強寇,敢羨慕車學少遊。東海患如除毒鱷,西冉樂可問起牛」。溫州名宿劉景晨賦詩《次和黃菊裳秋感·兼以奉懷》:「公論千秋炳日星,感時謀國恥調停。慎毋思怨歸私室,宜有忠勤協大廷」 。友人所見所聞之紀錄,讓世人看到了黃菊裳將軍「堅決主戰、不容妥協」的愛國情操。
1936年10月5日,國民政府令:黃菊裳晉任陸軍中將。
1937年1月1日,黃菊裳獲授四等(特種領瑤)雲麾勳章。
雲麾勳章是南京國民政府陸海空軍勳章之一,因勳章中心刻有雲麾而得名。用以表彰章頒授為對國家建有勳績或鎮懾內亂,著有功績之軍人,及對戰事有勳功之非軍人或外籍人士。此章分為九個等級。
同獲四等雲麾勳章的,有因抗日戰功彪炳,被譽為「常勝將軍」的鄒洪將軍, 以及在緬甸戰場上指揮抗日,被友軍暱稱為 「東方隆美爾」(隆美爾為足智多謀的德國名將)的孫立人將軍等。
註:圖片來自台灣國家文化記憶庫(Taiwan Cultural Memory Bank)
四等雲麾勳章。為十六角形勳章,意即八角形交叉重疊而成,上方緞帶(勳表)為藍白二色帶間紅色條紋。正麵圖案如光芒造型,搭配紅藍白黃四色調,中間有杏黃旗矗立雲霄圖案,以及八朵雲宵配飾。背麵印有「雲麾勳章」。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者以製造「盧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北平、天津相繼失守,保定危急。為便於統帥部作戰指揮,軍事委員會將作戰地區劃分為第一至第五戰區。以河北省及山東北部為第一戰區,成立保定行營(後改為石家莊行營)。徐永昌任行營主任,代理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原由蔣介石兼任,於1937年9月改為程潛擔任)行使職權、督導作戰。 8月16日夜,黃菊裳攜員離開南京,急赴保定行營,親歷保定會戰,在前線與徐永昌討論軍務,處理往來戰報。
「保定會戰」亦稱「涿州保定會戰」,是「七七事變」以來最激烈的戰鬥之一。最後以9月24日保定陷落為標誌,宣告失敗。近年來發現一組十幾份軍用機要文件,留下火燒痕跡的殘頁上,竟有黃菊裳四處親筆簽名和三處鎢印。這批經歷戰火的文獻,散落在民間,迄今已八十餘年,無聲地向後人述說著當年那段悲壯的歷史。
註:保定會戰文件(源自《孔夫子舊書網》)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後,上海淪陷。 11月,國民政府撤離南京。 12月13日,國軍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淪陷,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血腥暴行,慘絕人寰,遇難軍民人數超過三十萬。
1938年1月17日,國民政府公佈《修正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軍事委員會下設辦公、銓敘二廳。
此時因病歸鄉、暫居郡城的黃菊裳,應召抱病復出,經湘入渝,隻身赴任。一路所見,山河破碎,四處狼煙,難民流離失所,哭聲千裏。途經衡山時,不禁憤發高歌,作《山中月夜》詩,寄贈同鄉好友姚琮、劉景晨、黃式蘇。可惜菊裳原詩佚失,僅見好友和詩。隔年,鄉賢劉景晨寫詩寄贈沈靖、石鐸、黃菊裳和姚琮四位溫籍將軍,其中《寄懷四將軍》之二黃菊裳:「隨身藥物得抽閒,事亟何心更掩關。歧海春遲扶病出,衡山月靜寄詩還。久參帷幄髪應禿,橫挾風雷寇益頑」。這副詩、書俱佳的珍貴作品,寄自溫州,經歷戰區,到達重慶,數年後又輾轉千裏,漂洋過海,現今掛在台北市溫州同鄉會會館的牆上,見證著那段波譎雲詭、天翻地覆的時代。
1938年5月,黃菊裳就任軍事委員會辦公室法規審議會中將主任委員。 1939年3月24日,黃菊裳任軍事委員會法製委員會中將副主任委員。 1940年5月,張自忠將軍率部與日軍激戰,寡不敵眾,沙場陣亡。黃菊裳作詩《挽張自忠將軍》,痛悼戰友。
自1939年3月至1943年年底,黃菊裳連任軍事委員會辦公室法製委員會中將副主任委員,此間長駐重慶。
1944年1月,黃菊裳調任軍事委員會中將高級參謀。 6月27日,黃菊裳晉獲三等雲麾勳章。同獲三等雲麾勳章的有,被譽為「模範軍人」的國軍第七十四軍副軍長張靈甫將軍,還有國軍第二十五軍軍長黃百韜將軍,國軍第二十九軍軍長孫元良將軍等。
註:圖片來自台灣國家文化記憶庫(Taiwan Cultural Memory Bank)
1944年8月,黃菊裳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高級參謀。
1944年,隨著美國陸軍航空軍在中國參與的軍事行動,戰爭勢頭有所變化,國民政府著手準備對日戰略反攻,由此調整了全局的戰鬥序列。第三戰區的司令長官顧祝同,轄江浙,率劉建緒等4個集團軍及新四軍等部。在抗日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即1938年10月武漢失守至1945年初,雖然戰區內主要城市及大部分地被日軍佔領,但中國軍隊仍周旋其間,開展敵後遊擊,尋機牽製和消耗敵人力量。
1945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令。黃菊裳獲授「忠勤」勳章。
「忠勤」勳章為民國政府時期的武職勳章,其中心圖案為書和劍,四周紅色者為火,象徵榮獲此章者,文武兼備,熱情如火,為國家為民族勤勞不懈。用以表彰連續服務軍職專勤十年以上,服務成績優異、行為足資楷模的陸海空軍軍人。於1944年9月23日正式開始頒發,為三軍通用勳章。
註: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1946年5月5日,黃菊裳獲頒勝利勳章。同年7月31日,黃菊裳正式退役。
註:原載於《國民政府公報》第2512號,由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劉傳吉先生提供)
自「九一八」事變後,黃菊裳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擔任要職多年,從事帷幄,為即將到來的中日決戰進行戰前準備。以及後來親臨前線處理戰事,和在後方重慶從事的法規法製建設,因涉及國家最高軍事機密,即使時隔數十年,許多檔案文件仍未解密,人們僅能從其所擔任的職務、敘任的軍銜及獲授的勳奨,而窺見一斑。
回顧黃菊裳將軍的四十載戎馬生涯,在軍中服役的最後階段,他從始至終地參加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過程(1931-1945 ),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在抗日戰爭期間,他先後榮膺四枚勳章(四等雲麾勳章、三枚等雲麾勳章、忠勤勳章和勝利勳章)這四枚勳章是中華民國政府對黃菊裳將軍保衛國家、抗戰有功的充分肯定和極高榮譽。身為中國軍人、愛國將領,他以一生實踐「以身許國、為民而戰」的誓言,這是黃菊裳將軍一生為人民作出的最大功績,為國家作出的最大貢獻。
注:參考資料來源於
維基百科
新浪網
孔夫子舊書網
台灣國史館
台灣國家文化記憶庫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