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恒為常,應該是漢代的事。但文義如果能貫通,則咬嚼文字差別意義不大。

來源: 2018-10-08 14:55:22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這種攀附字義而不顧文義,把老子思想與仁義對立起來的讀法,在當代學者中頗有典型性。比如龐樸一九八三年的文章就這樣說:“。。。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十九章)

這便是一條典型的道家反儒宣言;它所要求棄絕的,正是儒家所力求奉行的。其中的聖和智,是儒家所倡導的理性主義;仁和義,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核心;巧和利,則是儒家所謂的"正德、利用、厚生"三德之一。現在道家卻斥之為萬惡之源,必欲斬盡殺絕而後已;兩家的差距和對立,可以想見一斑。。。。今本《老子》倡言"絕聖",本有從根本上否定儒家之意。而簡本原非絕聖,而是"棄辯",則顯然不是衝著儒家去的。

這是典型的為文字所戲。如果貫通老子文義,根本不需要考察版本用詞差異,就可以明白老子對仁義的態度不是否定,而隻是對刻意作為,昧失自然狀態進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