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宣布正式成立。麵對當時複雜的國際形勢,毛主席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決定在外交政策上采取一係列果斷措施,推行了“倒向一邊”與“打掃幹淨屋子再請客”等政策,旨在為新中國的獨立自主奠定基礎。

“打掃屋子”是一個比喻,意味著必須清除掉一切不利的因素,特別是那些長期壓迫中國的列強。對當時中國來說,“髒東西”不僅僅指國內的腐敗和內亂,更包括了曾經長期侵略、壓榨中國的英美等西方列強在中國的經濟利益。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政府對英美等西方國家在華的企業實施了軍事管製,並迅速凍結了這些國家的資產和資金股權。美國的在華資產,包括企業、設施、港口、碼頭等管理權,都被政府收歸國有。這一係列的行動,被廣泛稱為“沒收美國在華資產”。
根據現有的曆史資料,新中國在那個時期對美國在華資產的沒收,涉及的金額達到了5600萬美元。與此同時,美國在華的固定資產,包括港口、碼頭、基礎設施等設備的總估值,也接近1億美元。

然而,值得強調的是,這一“沒收資產”的行動,並非中國主動發起的。相反,這是由於美國對新中國成立後采取的激烈反應,才迫使中國作出了這場經濟反擊。1949年左右,隨著蔣中正政權的敗退和中國共產黨政權的建立,美國對於失去的控製憤怒不已。美國不僅宣布沒收新中國在美的公有財產,還威脅要利用其海空軍優勢,對中國的基礎設施進行轟炸,意圖徹底削弱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
美國的這種做法極具敵意,但當時的中國已獲得了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且人民軍隊的力量強大,如果美國貿然進行軍事行動,極有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衝突。因此,美國對中國的壓力主要通過經濟製裁方式進行,而這也為中國提供了以此為契機,進行經濟反擊的機會。
實際上,美國無意中幫助中國找到了合法的理由來“沒收”其在華資產。美國在華的資金大約為5600萬美元,各類不動產的估值超過1億美元。美國“國外賠償清算委員會”給出的統計顯示,事後對這些資產的評估價值為3億美元。對於那些認為新中國此舉不合法的人,可能並不知情或故意忽略了清朝時期簽訂的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在這些條約中,中國的關稅、海關等都必須與英美等國協商,這些條約深深侵害了中國的國家利益,並踐踏了國家主權。

正是在這種曆史背景下,英美等西方國家的企業才得以在中國大量設立分支,進行資本積累和資源掠奪。對於新中國而言,處理好這些曆史遺留問題,徹底清算過去的屈辱曆史,成了當務之急。通過沒收美國資產,中國不僅打破了對方的經濟控製,還讓新中國的經濟開始脫離美國影響力。

此外,新中國還采取了對基督教等宗教團體和各類學校的管理行動,強力接管了這些受美國控製的機構,解雇了美國傳教士,並將管理權收歸國家。通過這些措施,逐步切斷了與美國的聯係,從而有效減少了西方思想的影響,強化了國內的思想統一。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蔣家王朝時期,社會上普遍流行崇尚美國、親近美國的思想。為了“打掃幹淨屋子”,新中國對美國及西方國家在中國的資產進行了清算,采取了一係列必要的反製措施。這不僅讓新中國從經濟上獲得了寶貴的資源,也徹底打破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文化和思想影響。
隨著資產的沒收和經濟反擊的推進,中國逐漸走上了自主發展的道路。通過與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廣泛合作,新中國不僅在經濟、貿易、軍事領域取得了巨大進展,甚至在國際上逐漸獲得了認可。特別是在1951年,社會主義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比重驟升至53%,1952年達到了72%,並且這個比例還在持續上升。
事實上,不僅僅是中國,二戰後,許多亞洲國家的經濟都受到了美英等國的影響和壓迫,而中國無疑是最早掙脫這一枷鎖的國家。借助蘇聯的支持和國內的努力,新中國從無到有,建立了一個相對完善的工業體係,雖然起步時並不先進,但卻為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中國加強了與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的外交合作,並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逐漸獲得話語權。可以說,正是國內外的共同努力,使得新中國成功打破了西方國家的封鎖,成功構建起自主的工業體係,推動了國家的經濟發展,並逐步打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為日後中國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