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甲子的命運改變(一)甲午戰爭
戰爭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
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近代的屈辱史。
回頭看,鴉片戰爭隻是讓中國受了皮肉傷,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才是讓中國傷筋動骨的一場戰爭:中國被日本打瘸了。
如果你熟悉甲午戰爭的曆史,你就會知道,這場戰爭的主戰場是在陸地,而不是在海上。決定甲午戰爭勝負的不是海戰,而是陸戰。
回顧一下甲午戰爭的大致過程。
1894年2月,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向宗主國清朝求援。6月初,清軍在朝鮮南部的牙山登陸並駐紮。日本也借機出兵朝鮮。清軍還沒有開始鎮壓,東學黨已與朝鮮政府達成和解協議,朝鮮國王隨即要求中日兩國撤兵,中日雙方便舉行撤軍談判。但是日本已經秘密決定發動戰爭,於是一麵拖延談判,一麵向朝鮮增兵。目睹日本增兵的清軍將領請求朝廷增援。北洋大臣李鴻章內心怯戰,寄希望於列強調停,拒絕增援。直到列強調停失敗,中日談判破裂,李鴻章才不得不在光緒帝的催促和國內輿論的壓力下,向朝鮮增兵。然而為時已晚,日本已經做好了發動戰爭的準備。
李鴻章
7月25日,北洋水師派遣兩艘艦艇護送運兵船前往朝鮮增援,途中在豐台海麵遭到日本艦隊偷襲,從英國租來運兵的商船“高升”號被擊沉,船上的871名士兵殉國,僅有245名士兵獲救。同日,在朝鮮的日本陸軍向牙山進犯。28日夜,日軍又偷襲離牙山7.5公裏的成歡驛,攻克清軍的數個陣地。駐守牙山的清軍在葉誌超的率領下退到平壤,與從陸路到來的清軍匯合。葉誌超向朝廷謊報軍功,把牙山的敗仗吹成勝仗,竟被任命為統禦平壤清軍的主帥。
李鴻章定下固守的策略,葉誌超便固守平壤城池,不敢出城攻擊日軍。9月15日,平壤開戰,日軍以1萬6千兵力攻城,清軍1萬5千守城。其他清軍將領拚死打出了一度有利於清軍的戰局,主帥葉誌超卻拒絕援助求援的清軍,臨陣脫逃,率部狂奔500餘裏,從鴨綠江逃回中國境內,留下“逃跑將軍”的名聲。這裏留個注腳:從朝鮮到中國的道路是暢通無阻的,也即後勤補給和增援的陸上道路是暢通無阻的。
平壤開戰之後兩天,中日海軍在黃海激戰。雖然北洋水師的戰損大於日本艦隊,但並未戰敗。李鴻章視北洋水師為其私家軍,為保存實力,不準北洋艦隊再出海迎敵,隻蜷縮在威海港內,把黃海的製海權拱手讓給了日本。
海戰暫停,陸戰繼續。
10月24日,日本分兩路向中國進攻:一路在夜間搭浮橋過江,攻擊清軍的鴨綠江防線;另一路則從遼東半島的花園口登陸。
守衛鴨綠江的清軍未發現日軍的浮橋,隻有一小部分清軍在受到攻擊後進行了抵抗,大部分清軍則不戰而逃,使得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了安東(今丹東)。
另一路在花園口登陸的日軍未遭遇任何抵抗,得以在最初的12天裏把槍炮輜重順利運上岸。之後,日軍僅遇到輕微抵抗便進占金州,接著向大連灣進軍。清軍守將趙懷業聞風而逃,日軍不戰而取大連灣,得以休整十日,再向旅順進發。駐守旅順的清軍主將龔照璵棄軍乘魚雷艇逃到煙台。其屬下的幾個統領也隨後棄軍潛逃。日軍隻花了一天時間便攻克旅順半島的20多個炮台,清軍戰死2000餘人,日軍僅損失280人。11月21日起,占領旅順的日軍在市內大肆屠殺四天三夜,死難者最高估計近2萬人。這裏需要留一個注解:清軍並沒有在旅順頑強抵抗,日軍也沒有遭受多大損失,然而日軍還是大開殺戒。
1895年1月20日,日軍在膠東半島的龍須島登陸。由於掌握了黃海製海權,日軍用了三天時間從容登陸,然後分兩路向北洋艦隊的基地威海衛進發。途中遭遇清軍的微弱抵抗,但都被日軍輕易殲滅。2月3日,日軍攻占威海衛,北洋水師指揮部所在的劉公島成為孤島。2月11日,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拒降自殺,其部下於14日向日軍投降。1895年2月17日,日軍登陸劉公島,北洋水師全軍覆滅。北洋艦隊餘下的艦隻及軍用物資全部成為日軍的戰利品。
此時遼東的陸戰仍在繼續。清軍前後組織了四次反攻,皆被日軍擊退。日軍從2月28日開始追擊潰退的清軍,僅用十天時間便占領遼河東岸地區。以慈禧為首的主和派順從日本要求,派李鴻章赴日和談。4月17日,李鴻章在日本馬關簽下《馬關條約》,主要內容有:將遼東半島、澎湖列島、台灣島以及包括釣魚島在內的所有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後又追加3千萬兩“贖遼費”,共計2億3千萬兩;向日本開放中國內地四個城市為商埠,並在沿海城市開設工廠,產品在中國免稅銷售,以及一些其它次等重要的條款。就這些條款扼殺了中國剛剛開萌芽的工業的發展機會。
《馬關條約》的簽訂不但標誌著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也標誌著洋務運動曆經三十年之後,壽終正寢。中國的第一次工業化努力以失敗告終。
簽署《馬關條約》的春帆樓
甲午戰爭的時代,正是西方殖民帝國借助工業化用武力拓展殖民地的時代,也是西方國家——加上日本俄羅斯——之間爭奪霸權而相互混戰的時代。甲午戰爭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實現工業化,首先要能夠抵禦其它國家的武力侵犯。所有的工業化國家——包括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英國——都是打贏外戰後才實現工業化的。當世界有了第一批工業化國家之後,非工業化國家想實現工業化就變得難上加難了,因為他們必須能夠抵禦技術上享有代差的工業化國家的侵犯。一旦被外來武力征服,其結果就是淪為殖民地,不但工業化的夢想被打碎,連原先的基本生活方式也不再能夠維持,從此跌入地獄。所以被西方征服的危機是生死存亡的危機。
回顧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我們會發現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清軍的怯戰。
作為甲午戰爭第一仗的牙山戰役,規模很小,但給中日雙方帶來迥然不同的心理影響。得勝之後,日本舉國狂歡,一掃之前與中國開戰的顧慮,而清朝上下則加深了對日本的畏懼。接下來規模較大的平壤一仗更是重挫了清軍士氣,可以說,此後清軍已經基本上喪失了戰鬥意誌。前線將帥葉誌超、趙懷業、龔照璵等臨戰脫逃,他們的部下也上行下效,常常整支部隊與日軍還未照麵便望風而逃,使得日軍在戰場上如入無人之境。
清軍的怯戰源於清朝最高層的顢頇無能。握有最高權力的慈禧李鴻章屬於主和派,不但缺乏抵抗意誌,還對列強抱有幻想。這裏需要說明一下,李鴻章、葉誌超並非生來懦弱,在鎮壓太平軍和撚軍時,他們也曾馳騁疆場,殺敵從未心慈手軟,都因軍功而獲擢升。他們隻是欺軟怕硬而已。
2億3千萬銀兩以及此後的庚子賠款,沒能成為中國工業化的資金,卻成為日本和西方殖民帝國加速工業化的資本。當一個國家的政治領袖麵臨國家的生存危機時應對失措,陷國家民族於災難,這些政治領袖就是曆史的罪人。甲午戰敗把中國推上了衰亡之路,沒有任何理由為無能的晚清領導層開脫罪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