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尚書》分《古文尚書》和《今文尚書》。現在一般認為戰國才寫定,拿它來證明夏朝?
今文:西漢時文字(漢隸),古文: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秦國:大篆,後經李斯據此創小篆)。
《今文尚書》是由伏生所傳(秦朝焚書,伏生憑記憶保全)原來共29篇,漢景帝時期,派晁錯(就是“請誅晁錯,以清君側”那位)去濟南郡向伏生筆錄《尚書》,那時伏生已90餘歲,因晁錯聽不懂伏生的話(年老抑或方言?),由伏生女兒口授,晁錯筆錄。這就是《今文尚書》由來。西漢末大亂,遺失一篇故存28篇。
差不多同時,發現孔子後代藏在夾牆內的簡書,含《尚書》,因用先秦文字書寫,故稱《古文尚書》。後各地均報稱有《古文尚書》的發現。由於西漢一直立“今文經學”為官學(不僅是尚書,還有其它書),排斥“古文經學”如《古文春秋》、《古文詩【經】)等,所以《古文經學》一直是私下傳授(師徒相傳),隻在民間流傳。
西漢末劉向父子“校書”發現大量“古文”文獻(如《左傳》),所以父子倆一直想把《古文經學》也立為官學,因招到朝臣幾乎一致的反對而失敗。後王莽執政,支持劉歆(劉向子),終於把《古文經學》立成官學。投桃報李,劉歆幫助王莽篡奪、成了新(莽)的重臣。
好景不長,短命的新朝被推翻後,本著“凡是敵人支持的,我們就要反對”的原則,新起的東漢廢止《古文經學》的官學地位,使其重新回到私下傳授的狀態。
由於兩漢之交出現大量“讖書、讖言”,都打著《今文經學》(孔子及其儒學)的旗號(《古文經學》不涉“讖”》。東漢光武帝因“讖言”暗示,當了皇帝,所以大力支持“讖書”,後來的皇帝發現(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讖書”也可被造反者所用。
所以從中期開始,《古文經學》又開始流行,並向出現“古、今”合並的趨勢,其代表人物是馬融、(特別是)鄭玄,“古、今經學”從此不再爭執。
西晉永嘉大亂,《古文尚書》失傳,現今的《古文尚書》是東晉梅賾獻給朝廷的。
宋朝朱熹就懷疑梅氏的《古文尚書》是偽書,後來曆代都有人指出其中作偽之處。清康熙年間,閻若璩作《尚書古文疏證》力證梅氏《古文尚書》為魏、晉時代所造的偽書,為人們廣泛接受,書名也由《古文尚書》變成了《偽古文尚書》。
順便提一句,清末康有為仿閻若璩作《新學偽經考》,試圖證明所有的“古文經學”書都是劉歆為幫王莽篡漢而偽造的。當今有很多人把康氏此書中的“新學”(莽新之學)誤認為是那時傳入中國的“新學”——現代自然、社會科學,其實《新學偽經考》無一字涉及西方文化。
再補充一點,“春秋三傳”——穀梁、公羊、左傳,前兩個是“今文”,之前全憑師徒口耳相傳,漢景帝時才落紙成書。而左傳是“古文”原不和春秋相連,是後人把它們放在一起的。現在出版的“三傳”都是“經”——春秋原文在前,傳(解釋之意)在後。其實“三傳”的“春秋(經)”也不完全一樣,“穀梁”“公羊”到魯哀公十四年“狩獵獲麟”為止(其傳也是如此),“左傳(經)”到魯哀公十六年(其傳已入戰國時代——延後數十年),孔丘去世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