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效應,就是大家都記得某事發生了,但那件事實際上沒有發生。曼德拉效應的背後邏輯是什麽?zt

來源: 2025-07-31 12:52:13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錯誤記憶

 

在大多數心理學者看來,曼德拉效應隻是一種群體的錯誤記憶的表現。

 

錯誤記憶(False memory),指人們錯誤地回憶起從來沒經曆過的事情,或者回憶的內容與現實並不相符的現象。

 

說到這裏,必須跟大家說說錯誤記憶。錯誤記憶可以說是記憶領域研究的一個方向,所以為了研究錯誤記憶,學者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實驗範式*進行研究:

 

DRM範式

類別聯想研究範式

Jacoby-Whitehouse範式

誤導信息幹擾範式

KK範式

……

 

其實,我挑兩個有趣的跟大家說一說。

 

a.誤導信息效應(misinformation errors)

這個效應指個體接觸誤導性信息後,對過去經驗和事件的記憶與事實發生偏離的心理現象。

 

而這個實驗的範式(Loftus & Palmer,1974)是這樣的:

 

動圖封麵
 

 

先讓被試觀看一段視頻(汽車因超速而導致的五車追尾事故)。

 

對實驗組的被試進行包含錯誤假設的提問,而對控製組進行正常提問。

 

例如:

 

實驗組問題:“汽車撞毀時是否看到事故現場有撞碎的玻璃?”

 

控製組問題:“汽車碰撞時是否看到事故現場有撞碎的玻璃?”

 

(細心的你們會發現,實驗組的是“撞毀”,而控製組的是“碰撞”,這裏麵蘊含的錯誤假設就是前者的損壞程度比後者要更加嚴重。)

 

而實驗的結果就是:實驗組比控製組多18%的被試產生了錯誤記憶,認為現場有撞碎的玻璃。

 

事實上,錄像裏麵根本就沒有撞碎的玻璃。

 

這個實驗表明,通過語言上的誘導和暗示,個體的錯誤記憶就會產生。

 

這時候你再聯想下,法庭上律師提問時的問法,以及證人的供詞。你可以想到什麽嗎?

 

b.想象膨脹(imagination inflation)

這是指通過想象能提高一個人確信某一未發生事件發生過的程度。

 

 

動圖封麵
 

 

 

Garry等人(1996)的實驗是這樣的:

 

先讓被試填寫一份生活事件量表*,讓被試對童年發生過的某件事情的確信度進行登記評定(例如在超市走失)。

 

幾周後,讓被試進入想象階段,要求被試想象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一些事件。

 

這個階段完成後,要求被試再次填寫與第一階段相同的生活事件量表,並對確信度進行等級評定。

 

結果表明,對於想象過的事件,被試認為它發生過的確信度提高了。

 

這就說明了,想象會讓我們覺得事情是發生過的,你可以再回憶下自己過去的經曆,究竟有多少是真,有多少是假的?

 

我們的記憶,還真的挺不可靠的。一被暗示,一被腦補,錯的記憶,就出來了,而我們還一直信以為真。

*實驗範式:相對固定的實驗程序,簡單來說就是在具體的實驗中可以做為模板,並根據自己的新要求進行修改的實驗。

 

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s Inventory,簡稱LEI):含有若幹條較常見的生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