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拾舊沙河夢》164。家屬樓上

來源: 2025-07-01 00:47:56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巴郎。《拾舊沙河夢》164。家屬樓上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複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164。舊家幾處(4)一一 家屬樓上

 

位於五金公司頂樓的家屬樓層,是原來的倉庫改建的。原來的倉庫空間,是敞開的,約有數百平米麵積,預製鋼筋水泥地板,地板上豎有多根立柱,支撐著頭頂上兩根平行橫排的粗壯鋼筋混凝土樑架,以及從樑架向兩側延伸到外牆壁的檁子,加固支撐著牆體,從下往上看,象兩個“非”字串著連接在一起。再從外牆體和橫排樑架上,向上延仲形成三角形脊樑,以支撐屋頂。樑架外表,用木方釘成房脊,鋪上青瓦,構成遮風擋雨的房頂。

公司後勤的工人們,借助立柱,用單磚將樓層空間間隔開來,灰漿抹磚,白灰塗麵,形成大小不一的房間。而為節省成本,頂上檁樑並沒有加修天花板,望上去,是黑灰空洞,各家的燈光,都幅射到房樑上,形成一片片亮斑和陰影。晚上睡在床上,時常能聽見鄰居的嚊聲囈語,粗細強弱,此起彼伏,連綿不絕。也可以聽見老鼠在檁樑上奔跑竄躍、及“吱吱”的叫聲,直接看到屋頂瓦麵,熄燈後的星光閃爍,及早上的晨曦輝耀。

檁樑離地板不過2米多高不到3米,上麵空空蕩蕩的,而且檁樑粗大,有尺多寬的直徑,很是結實。記得同樓半大崽兒們,喜歡磨皮燥癢,偶爾會趁大人們上班不在,搭桌加椅再加凳子,站上去用勁攀上檁樑,麵對下麵年幼弟妹們欽羨的目光,在上麵奔躍跑跳,以顯示自己的膽大勇敢不同凡響。也可在樑上漫步,各家各戶室內布置一覽無餘,慢慢細細地欣賞觀看,評頭品足,爭吵笑鬧,莫衷一是。

 

住房並列兩排,一朝街麵,一朝背河,中間是3米寬的走廊過道。我家分配到的住房,不朝向街麵而是朝河,因此沒有街景可看。房間被夾在後排中間,窗戶朝後,朝向百貨公司內院,院牆後麵是汽車48隊車場。車場很是寬闊,停著不少十輪大卡。在車場外側堅固圍牆外,是沙河的一個轉彎,與苧溪河交匯之處,河水匯會於此,使下遊河道明顯增寬,流量變大。河的對岸,則是一段老街,其後則可看到沙河廣場的燈光球場,和縣委縣府樓頂等。房間窗口朝向東南,一天到晚陽光燦爛,在潮熱陰濕的川東,倒是不虞有風濕發生的可能。

住房約有4 x 8米,30餘平方米左右。借助檁樑隔牆成房,正中借助檁條,用木板隔屏,留下進出處,形成兩個同樣大小的房間,公司給配上簡單家俱。內間安上雙人床,有衣櫃書桌等配置,媽媽帶著弟妹們住。外間靠裏牆安張單人床,我睡。靠中間隔屏板壁安上飯桌長板凳供吃飯用。我的床腳處開門,向著中間走廊。靠門內,沿牆一溜地,安放有煤球爐、柴灶、案板、水缸等一應廚炊之物,直到後麵窗戶。走廊約3米寬,大家自覺,沒堆放什物,因此空闊,好走路,一頭下樓出街,一頭通向樓外曬台。

 

那時,著重於國家經濟建設,對民生則注重不夠。雖說每個人,都在計劃經濟體製內,有單位安排,上有片瓦,下有立錐之地,但許多人家,住房狹小逼仄,一家幾代,蝸居於七八平米鬥室之內,真可說是立錐不倒。鬥室內,每一寸空間都盡量加以利用,疊床架物,螺絲殼裏做道場,白天將床收起,安上飯桌吃飯; 到晚則收起飯桌,在原地重架床鋪睡覺。我當時的同學們,許多家中都是如此境況,很是窘困。

我家也是如此,曾住在八尺鬥室之內,那種被周圍狹窄空間擠迫,覺得呼吸不暢,而困苦難受的滋味,深有體驗,卻是很難言說的。而今家有兩間房,30餘平米麵積,嗨,真是寬敞極了。睡在床上,可以盡可能地伸展軀體,不用小心翼翼,深恐個不小心,一腳將弟弟踢到床下去了。

平時坐在書桌旁看書寫字記日記,望著窗外日出雲飛河流老街風景變幻,做飯切菜掃地抹屋各種家務雜事,室內有了空間,不再逼仄,可從外間走到裏間,或在走廊裏,慢慢地蹓躂。或踱到曬台上,伸展腿腳,眺望著近處的城鎮,遠方的山巒,地闊天高,雲舒風拂,不由昂首放聲高歌,樣板戲唱段隨口而出,那美妙音符,回蕩於耳邊,倒也是餘音繚繞。

 

革委會成立了,文革繼續深入進行,外麵天翻地複,樓內則風平浪靜。但這種平靜日子,很快被打破了,而且還是好事。

這要先從“水”說起。沙河子,麵朝兩條河流,也有幾口水井,自古以來,從不缺水。但不缺水,不等於揮手即來隨手可取。水,流在河裏,看得見,但要取用,卻要費些氣力。民眾的生活用水,包括吃喝洗漱,都是肩擔背挑,從河裏井裏弄回家中的。現在,文革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出現了天翻地複的變化。首先,是萬縣市成立了自來水廠,建立了三灣水庫和登豐水庫,蓄積水源,加以消毒過濾淨化,鋪設自來水管,開始將自來水送入千家萬戶。

這個工程龐大,但由於涉及民生,得到民眾的擁護支持。在縣府的統一部署之下,分成幾階段完成。首先,是在沙河子勘測,鋪設水管,將水送進縣委縣府武裝部,讓領導部門試用; 然後,送水到部委局辦廠礦企事業,滿足工作和生產需要; 再後,則是在全鎮普及,供應全體居民用水。

 

卻說當時入秋,工程巳進入第二階段,百貨公司單位裏業已通水,一掃食堂要雇人挑水來做飯的曆史。水龍頭一開,自來水嘩嘩地流出,淘米洗菜,很是方便,使得飯菜質量也好了許多,牙齒也很少硌到沙子石粒了。同時,也一掃職工們被定量分配用水的曆史。在內院裏,建立了浴室,夏天衝個涼,冬天自帶熱水洗個澡。並建有一排洗衣池,方便職工們洗衣,不用提著髒衣服去河壩洗滌了。

公司通了自來水,對我們家屬樓來說,也是極好的消息,意味著我們再也不用去河邊挑水了。雖然說我們樓上還沒通水,但那關係不太大,比從前有了進步。現在,媽媽們下樓上班,都提個小桶,下班時就便提桶水爬樓回家。孩子們放學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拿起臉盆,咚咚咚地跑到樓下,接上盆水晃蕩著端水家來; 來回兩趟,直到將家裏水缸裝滿為止。現在,若換了衣服,從自家窗裏看下去,如果洗衣池沒人占著,就用盆桶端衣下去洗滌,任你放水洗去汙垢,卻是大為便利了。

當此時,百貨公司人事有所變更。公司駱主任升調到商業局任職,也帶走了若幹得力手下,我家旁邊那家鄰居也跟著搬走了。不過,那套房空了還不到一個月,就有人搬遷了進來。

 

搬進來的新鄰居不是別人,正是來接替駱主任的,新任百貨公司黨總支書記的幸(音恨)乾秀書記。這幸書記曾在縣裏婦聯和供銷社工作過,文革初下到某區任區委書記,區裏第一把手,管理近20萬人,精明強幹,頗有政聲。這次百貨公司出缺,因為她曾在供銷社工作過,熟悉商貿業務,故從區委書記任上,平調到百貨公司當書記。說是平調,但從艱苦的區鄉調到舒適的縣城,手握全縣商貿大權,卻是比當個窮酸區委書記要強多了,也含有褒獎其政績的成分在內。

幸書記為人實誠,不尚虛榮,到任後,她拒絕了分配給她的一幢獨立平房。她嫌那平房位於河對麵老街,離單位距離太遠,來回要走3個多公裏,浪費時間,不利於辦公。於是,她選擇將家搬進我們樓上,寓意近水樓台,下樓就是辦公室,處理事務方便。而且住在近處,即使下班在家裏,也能隨叫隨到,處理急務,不躭擱時間。再說,也顯示領導親民,能與群眾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運。

幸書記一家4口人,丈夫加2個女兒。大女兒是殘廢,為照顧女兒,一家人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家自炊。以前在區鄉裏,沒那麽多條條框框,不用說,自有下屬主動出現,盡力幫忙,不需自己操勞。但來到縣城,卻是有政策束縛,上級看著,不能違背規定,公然“以權謀私”,所以,隻能自力更生。要自己動手做家務,當然希望環境條件要好,有現成設施供使用,省時省力。甫一住進樓裏,幸書記立即發現,說是家屬樓,卻還是個單身宿舍的胚子,並沒有家屬樓的配套設施,生活上很是不方便。

 

發現問題,立馬解決,幸書記風風火火,有個雷厲風行的性格。她召集後勤部門,探討家屬樓改造配套的可行性,並督促設計藍圖,擇日施工。這主要涉及到將樓後的曬台,改建為家屬樓的公共廚房。

樓後的曬台,它的樓下是五金公司和中藥材公司的倉庫,實際上是這些倉庫的頂部,用鋼筋水泥預製板蓋成。曬台挺寬大,約有70 - 80平方米麵積,不算小,它與頂樓這一層平行,有門進出,四周圍有胸牆。因為它朝向東南,終日陽光燦爛,人們常在此蹓躂聊天,洗曬衣物。現在施工隊將曬台四麵胸牆加高築上單磚牆,牆壁上開了窗戶采光,牆頂架上三角橫樑,青瓦蓋頂。會者不難,好似沒費多大勁兒,就將曬台改造轉換成了一間寬敞的大房間。

隨後,施工隊在靠近公司內院一側,鋪設水管,將自來水引了上樓。靠牆則修築了水缸儲水,旁邊有洗碗池可淘米淘菜,洗衣池洗衣清潔等。相對著的另一側裏牆,泥瓦工修出一排八座灶台。每座灶台都有柴灶和煤灶,有煙囪通往房頂排煙。灶台上方安上櫥櫃,可放油鹽醬醋各色調料。向河的那一麵,則安上長條案板,可在其上切割剁砍準備菜品。當然還在牆壁上安放有消防安全沙桶滅火器等。

總共才2個星期,在施工隊的巧手之下,曬台就變成了我們家屬樓的公共廚房。這廚房設施齊全,安有鍋灶、案板、洗池等,特別是接通了自來水,不管是煮飯炒菜、洗滌衣物等,大家都覺得非常方便,而且廚房蓋頂,不懼風霜雨雪,以前都不敢想象的事,竟成為現實!

 

領導新官上任三把火,為職工群眾辦了這件實事,雖然也是為了領導自家的便利,但那時群眾實誠,卻不這樣看。他們認為,幸書記這件事辦得好,發揚了黨的優良作風,走群眾路線,深入群眾,了解群眾需要,急群眾所急憂群眾所憂,解決群眾困難疾苦,不愧是黨的好幹部。

職工群眾把這些事看在眼中記在心裏,不由得對幸書記產生了親近之感,頓生接納之意。所以,雖然是初來乍到,但有群眾歸心,卻沒遇多少坎坷困難,幸書記就全麵接管了工作,而且順利啣接得似天衣無縫一般,足顯她眼光敏銳,善於分析解決矛盾,工作能力卓越。

 

公共廚房修成後,每家都分配了灶台。各家將自家房中的自炊這一套,如煤爐鍋灶水缸案櫃等,或者淘汰掉,或移出到公共廚房裏,每家都由此空出些地方,顯得要空曠些,多了活動空間。

69年初,我父親及公安同事們,在身陷牢獄18個月之後,被釋放了出來。回到家來,全家屢經磨難,生死莫測,再次重逢,直若從鬼門關走了一趟回來,擁在一起,喜極而泣。

父親回家,弟弟妹妹們就隻能到外間搭鋪睡覺,感覺上房間又變小了。我父母比較好客,親戚朋友,及以前同事曾經熟人,時常拜訪,甚至延住幾日,家裏經常人滿為患,座無虛席。

我們自身還沒覺著有什麽不便,但作為鄰居的幸書記卻看在眼中,她了解我家情況,對我父母在文革中無辜受罪的遭遇極表同情。於是,她令人將上樓處那小小雜物間清理幹淨,用白灰粉刷過,分配給我家使用。這真是天大恩惠,完全出乎我媽媽的意料之外。我媽媽被深深地感動了,抓住幸書記的手,平時伶牙利齒的人,卻激動著說不出完整的話語來。

 

我當時雖隻12歲,卻是有1.6米高的個頭,正值逆反時期,平時的作息時間跟父母不太一致,有著代溝,時常有點小小矛盾。這次分到這間小屋,父母一致同意,讓我搬了進去,以便減少不必要的摩擦。人說,距離產生美,距離也可產生家庭和睦。空餘下來的床位,則由弟弟妹妹使用。

我長到這般大,這是第一次能夠獨占一間房,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那個高興勁啊,不遜於以後上大學、參加工作、出國進修時的心情激奮,在睡夢中想起,經常笑著醒來。雖然家裏時有來客,還需與我擠住,但大多時候,房門一關,就成了我一個人的天下,愛幹什麽幹什麽,無拘無束,逍遙自在。唯一不足之處,是它正對著上樓樓梯,所有人上樓下樓,都要從門前經過,說話聲走路聲,不絕於耳,有時聽見腳步聲,就能判斷是樓內何人。最初覺得嘈雜煩心,好在少年時適應性強,沒多久就習慣了,聽若不聞了。

 

房間不大,3米長2.3米寬,也就7平米左右,放上一張單人床,一個單衣櫃,一個書桌,兩把椅子,就幾乎將房間塞滿了。好在有大窗戶,對著前麵鬧市街道,釆光很好。看書間歇,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街上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人流,如螞蟻似的,為了生計,忽聚忽散。相比之下,自己能在鬧市裏,有屬於自己的陋室,擺上一張安靜的書桌,就象洞天福地,是何等幸運!?心情一下子變得開朗起來。

在那間小房內,經常有同學朋友來訪。常來的有郭建平薑正鬥王金生李維民張仁和向渝等,大家在一起脫略形骸,不分彼此,高談闊論,暢所欲言,渡過了無數愉快的夜晚和周末。

在那間小房內,我還堅持記過日記,雖然後來輾轉流離,日記本都丟棄莫尋,但少年時記憶力強,若幹事,到此花甲之年,時隔半個世紀,依然隱約記起,難以忘懷。

自從68年夏,我家搬進了家屬樓,一住5年,直到我73年夏天高中畢業。從12歲到16歲,我在此樓內,經曆了文革的中期,完成了從童年向少年的轉變。現在,作為知青,要從家裏離開,去七曜山區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我那間小房,渡過我生命中近2000天的日子,也由我弟弟接管。

巴郎 記於20200926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