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爭的亂想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詭道也”。孫子兵法的這兩句話,在中國,不是家喻戶曉,恐怕很多人都聽說過吧?
“兵法,與其說是一種技能,不如說是武士的藝術。”。這句話,估計聽說的人不是很多,但也許能猜到這來自於武士道的國度。是的,這是世界三大兵法書之一,宮本武藏寫的五輪書中第一章《地之卷》的第一句話。
中國的孫子兵法,日本的五輪書和德國克勞塞維茨寫的戰爭論是人們所說的世界三大兵書。孫子兵法共十三篇,論述了如何準備戰爭,計算輸贏,領導戰爭。如何作戰,如何謀攻,如何利用地形,如何用間等等方法以取得戰爭的勝利。五輪書也是教人怎麽從戰爭中取勝,但在我看來他更側重於用武士道精神(不知我的認識對不對)取勝。但孫子兵法和五輪書都沒有論述戰爭的本質。他們似乎認為戰爭是一件不言而喻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是雙方以暴力開打。但戰爭論則首先從哲學的角度論述了什麽是戰爭,戰爭的本質是什麽。戰爭的本質可以決定戰爭過程的變化,以及不同的戰爭形式。
“戰爭是迫使對手服從我們意誌的一種暴力行為”。那麽什麽是戰爭的本質呢?他說,“戰爭就是政治以其他手段的延續”。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是手段,而政治是目的。一切戰爭都是政治。戰爭是一個奇特的三位一體,它是由暴力性包括仇恨和敵視,概率和偶然性以及政治工具的從屬本性構成的。第一個和民眾有關,第二個與統帥及軍隊有關,第三個主要與政府有關。
既然政治是目標,那麽為達到目標,戰爭也未必是真刀真槍的暴力,也可以是一種威懾以達到政治的目的。看到這裏,我真有點拍案叫絕,心想,當今的核勢力,貌似就是一種威懾,無怪乎眾多的國家都想躋身於核大國的行列。
由於戰爭的這個本質,戰爭的目標也是可變的。這個我也找到了一個例子。抱歉,還是韓戰的例子。韓戰由北韓發起,其政治目標是統一朝鮮半島到北韓政府治下。美國見自己的勢力受到侵犯,於是鼓動聯合國參戰以收回南韓。由於仁川登陸的勝利,使杜魯門和麥克阿瑟覺得聯合國勇猛無比而北韓不堪一擊,於是立馬改變了政治目標,由收回南韓變成了徹底消滅敵軍將北韓統一到南韓治下。而北韓此時的目標可能就變得要成立流亡政府了。於是杜魯門和麥克阿瑟不顧中國的警告,一下子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但這時中國感到受了威脅,於是就度過了鴨綠江,使美國軍隊受到了重創。這個時候,美國的戰爭三體中就出現了矛盾。麥克阿瑟是典型的第二因素。統帥和軍隊,而杜魯門代表政府。從戰爭本性出發,麥克阿瑟主張堅持徹底消滅敵人。而從政治目標出發,杜魯門說打住,就到三八線為止。
麥克阿瑟與杜魯門政府在三個主要問題上存在分歧:
1. 麥克阿瑟希望使用核武器,而美國擁有的核武器數量遠超蘇聯。然而,杜魯門排除了這一可能性,因為美國擁有的核彈數量太少,山區地形會使核彈效能大打折扣,而且世界輿論也不支持此舉。
2. 麥克阿瑟希望轟炸中國在滿洲的基地和工廠,並摧毀連接中國和朝鮮的鴨綠江橋梁。他認為這將使他能夠摧毀敵軍集結地,阻止敵軍進入朝鮮,並摧毀敵方的補給來源。但杜魯門認為,中國可能會轟炸美國在朝鮮的機場和朝鮮海域的航空母艦,而轟炸中國可能會加劇中國的敵對情緒,並將蘇聯卷入戰爭。
3. 麥克阿瑟希望允許蔣介石軍隊入侵中國大陸,他希望以此引發一場反對共產黨政府的革命,或者至少將中國軍隊撤出朝鮮。杜魯門反對這一計劃,因為他擔心這會將美國卷入亞洲的陸戰——一場“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進行的錯誤的戰爭”。
4. 總而言之,麥克阿瑟堅信,任何戰爭的主要目標都是勝利,而勝利意味著解放朝鮮。任何半心半意的措施都無異於綏靖政策,隻會讓敵人趁美國防禦崩潰之際重新集結,發動另一場戰爭。杜魯門總統決心隻在亞洲打一場有限的戰爭,以遏製對韓國的侵略,他不想冒著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也不想在一個戰略上不重要的地區投入過多的稀缺資源,而讓歐洲暴露在蘇聯的攻擊之下。
(以上四條不是我說的,是我從休士頓大學的數字曆史網站翻譯的美方史料,您可以打開鏈接看一下。)
最後,由於戰爭本質所決定的,手段服從於目標,麥克阿瑟解甲歸田了。
那麽,如果中國不出兵,讓美軍全部消滅北韓軍隊占領北韓,美國的目標又會變成什麽呢?曆史沒有如果,這個我就不得而知了。
有人說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存在很大的問題。我沒有仔細看他們為什麽這麽說。但從戰爭本質以及本質對戰爭變化的影響,我是挺認同的。
我寫這些並不是因為我是軍迷,我自己軍人的不是,戰術的不懂。lol。我隻是步趙括的後塵,偶爾喜歡紙上談兵。但我當然也不能和趙括相比,他畢竟指揮了長平之戰,讓秦軍坑了45萬趙兵。我一生隻用三八大蓋打過三發子彈,並全部脫靶。那時不知為什麽,把槍托放在離自己稍遠的地方,一扣板機,碰,後坐力把槍托打到我的鎖骨上,撞的生疼。所以,我寫這些,隻是為了博君一笑,或拋磚引玉。如果您不巧看到了,萬勿認真對待之。
這裏順便提供一個鏈接,那是我舉例的來源:
https://www.digitalhistory.uh.edu/teachers/lesson_plans/pdfs/unit10_2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