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見聞2

來源: 2018-12-30 14:32:37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在北京沒有一千萬現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有錢,這次回北京聽到好幾個人跟我這樣說了。雖然回去之前對國內不斷升高的收入有耳聞,但是這樣的說法還是嚇著我了,因為我隻有兩千五百美元,區區這點錢如何應付在北京三周的生活,我完全沒有了底氣。好在北京的家人看出了我的窘困,一下飛機兩個妹妹各給我一萬人民幣讓我先用著,不夠再從他們那裏拿,才讓我有心情繼續這趟北京之行。其實最後的結果告訴我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從始至終在三個星期裏每次聚會都不是我出的錢。

回京後除了盡可能和家人在一起,也見到了從前的同學,發小,朋友,同事。他們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聊的事情也是天上地下,我聽著就當是聽故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點兒也不錯,雖然能聊的人到哪裏都能聊,但是隻有誌趣相同的人才能聊那麽肆無忌憚。我比較喜歡四五個人的局,人多就亂了。 

飯局幾乎天天有,參與者卻不相同。把他們粗分一下,大約可以有這麽幾類:

一是精英們,退休的高官,都是司局級以上的公務員。這些人拿著高額退休金,全額的醫療保險,政府提供住房(許住不許賣),生活自然優哉遊哉。有些人因為工作特殊身上帶著一到三年的保密期,雖然在家坐著單位裏的福利一樣不少。比他們官大的要操心國家命運,比他們官小的要操心升官發財。隻有這種人一副功成名就的得意,心安理得的接受國家的福利。他們家裏有父母也已經九十多歲了,享受著共和國最後一批離休幹部的特殊待遇。因此和一般老百姓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不同,非但沒有負擔,反而對他們的生活錦上添花。這種人喜歡海闊天空,一講故事就到了美國歐洲,國內發生的事情就是捎帶的。和他們吃飯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還往往不盡興。和這幾個發小一共聚了三次,每周一次。他們絕對是當代社會的寵兒。

二是生意人,作的生意有大有小。他們比較功利,而且試探性強。不太清楚他們哪句話是真的哪句話是假的,對了胃口他們可以滔滔不絕,話題不對他們也會一聲不吭。想想也能理解,作生意就是找機會,吃飯對他們來說同時也是工作。我和這類人最不好聊天因為我不是個生意人。這種局趕過一次,檔次極高,而且是十幾個人,基本沒怎麽聊天,席中大家互相介紹互發名片,再互相敬敬酒對自己感興趣的單位和個人多盤問幾句就散了,滿桌的菜有的根本就沒動,前後也就一個多小時。也可能幾個老板們還有後續節目那就不知道了。對他們來說吃飯隻是走過場,飯後的事情才是重要的。

三是知識分子,包括大學教授,高級醫生。現在國內的人,見到當官的就稱領導,見到生意人就稱某總,見到知識分子就稱教授。所以教授到處都是,這些人比生意人還愛錢。如果說生意人工作是為了賺錢,那這些知識分子就是為了錢才工作,特別是那些退休又被反聘的老知識分子,講起來就是現在做某某項目,要不就和某個老板合夥做生意,可到了本學校本單位的事情就一言不發了。曾經的一個同事,常常在外地給人家做手術,一年可以掙幾百萬,反正不用管病房。可是你被醫院反聘了,你還是醫院的人呐。但是他們不會講他們去掙錢,他們喜歡說是出去開會,這樣既有會議補貼又不用上繳費用。他們是最不講政治的人群,因為有技術有知識在身,所以無論政局怎麽變化他們都可以生存。

第四種就是普通人了。說老實話也不能算是普通人,因為我接觸不到真正的普通老百姓,比如農民工,比如小手工業者,我這裏說的普通人應該是普通知識分子以及普通的退休公務員和退休工人。他們是真正靠國家生活的人,國家政策對他們的影響最大。和我大學的同學聚會,他們大部分來自北京普通家庭,有的是北京遠郊區,和他們一起吃飯,十三個人才花了兩千塊錢,是這次回京花錢最少的一次聚會。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最高,基本對現在的生活沒有怨言,所談到的都是家長裏短,家裏孩子要不要生二胎,誰的胰島素又增加量了等等。男生裏有一個當了院長有一個當了科主任,這兩個是來付錢的,據說每次同學聚會都是他們讚助。他們很少說話,多數時候是看著同學們嘰嘰喳喳,聚會結束就結賬走人。然後由秘書長籌備下次聚會。

總的說在北京各個階層的人生活的還挺滋潤的,國內的變化很多,也確實有了很大的發展。既不像國家宣傳的那麽好,也不像有些人說得那麽差,就像我妹妹說的那樣,這裏是我生長的地方,不管你怎麽說別的地方如何好,我必須認為我生活的地方是最好的,我的生活方式是最適合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