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發音的文化與傳統

來源: 2018-09-20 10:25:26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中國曆史文化悠久,許多地名曆經數百年、上千年,往往有著特定的含義,承載著一個地方曆史文化、民俗風情、語言文字等諸多信息。地名不可讀錯,有時一“念”之差而謬以千裏。

浙江省樂清市,“樂”念yuè而非lè;
山西省長子縣,“長”念zhǎng而非cháng;
山東省東阿縣,“阿”念ē而非ā;
山東省單縣,“單”念shàn而非dān;
河北省任縣,“任”念rén而非rèn;
四川省汶川縣,“汶”念wèn而非wén
河北省行唐縣中,“行”念xíng,而上海市閔行區中,“行”則念háng;
“莘”字,山東省莘縣中,“莘”念shēn,而上海市莘莊鎮中,“莘”則念xīn。

福建省廈門市,“廈”念xià而非shà;
廣東省東莞市,“莞”念guǎn而非wǎn或guān;
安徽省蚌埠市,“蚌”念bèng而非bàng;
安徽省歙縣,“歙”念shè而非xī

江西省鉛山,“鉛”念yán而非qiān;
河北省蔚縣,“蔚”念yù而非wèi;
河南省浚縣,“浚”念xùn而非jùn;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陂”念pí而非bēi或pō;
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牟”念mù而非móu;
四川省筠連縣,“筠”念jūn而非yún;
安徽省六安市,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六”念lù而非liù,

浙江省台州市,“台”念tāi而非tái;
浙江省麗水市,“麗”念lí而非lì;
湖北省監利縣,“監”念jiàn而非jiān;
福建省閩侯縣,“侯”念hòu而非hóu

廣東省番禺,“番”念pān而非fān;
山西省繁峙縣,“峙”念shì而非zhì;
河南省泌陽縣,“泌”念bì而非mì。

 

蘇有朋版《倚天屠龍記》裏,地名“大都”多次被讀成了“大兜”。這類錯誤,觀眾大可付之一笑或調侃指責一下。

2013年9月,四川達州兩位婦女原本想到浙江台州,卻錯買了到江蘇泰州的火車票,在來到700多公裏之外的泰州後,才發現到錯了地方。糟糕的是,兩人身上的錢湊到一起也不夠買一張去台州的火車票,最終火車站派出所伸出援助之手。

人民鐵路為人民。

台州民警介紹,2013年來自孟加拉的一名留學生也曾想去浙江台州,卻坐火車到了泰州。

再如關羽的故鄉、山西運城解(hài)州。媒體也曾報道,有外地客人來運城說要去“(謝)州”,當地人會不知所雲。

甘肅隴南市有個宕昌縣,其中“宕”字當地人自古就讀“tàn”,而按字典讀音,外地人習慣讀“dàng”。當地媒體稱,宕昌自羌族建立“宕昌國”後,就使用“宕”字,讀音為(tàn),意為百姓安居樂業,引為政權穩固之意。

2014年2月,由民政部委托主辦的甘肅省縣名“宕昌”審音論證會在北京召開,11位專家一致同意將“宕”字的“tàn”音在常用字典詞典等書中注音予以認可,將“宕”字增加為一個多音字,讀“tàn”時注釋為“宕昌(tànchāng),甘肅省縣名”。據報道,這是40多年來國家有關部門首次對縣級行政機構名稱進行審音定名。

福建名勝冠豸(zhài)山的定音也經過一番考證。當時,對“豸”,外地人習慣據字典唯一注音讀作zhì,當地客家人及福建民眾都讀作zhài。當地迫切請求國家主管部門為“豸”增加讀音。

有關專家考證後指出,如果“豸”讀zhài隻是方言,像南方人將“街”讀作gāi一樣,就沒必要增加讀音了。但是,冠豸山的讀音不單純屬於方言問題。經過梳理,這一曆史懸案的脈絡大致理清:獬廌之“廌”本讀zhài,蟲豸之“豸”本讀zhì。至漢代,“廌”通假寫作“豸”,各自兩讀並存——“廌”兼讀zhì、“豸”兼讀zhài,現代,“豸”在大陸完全接替“廌”的形、音、義。冠豸山讀音問題的本質應看作“失落的古音再現”,而不是今天的方言與普通話之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