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71北京城區普通市民吃什麽(二)

來源: 2018-02-20 21:37:56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三、魚肉類

那個時代的北京人比較喜歡的海魚是帶魚、黃花魚、鱠魚。

帶魚最窄的是兩毛五一斤,比較正常的是三毛八一斤,還有更寬的也更貴,很少見。不憑票,但供應緊俏,排長隊,有一次我排了足足兩個小時,結果三毛八的賣完了,隻剩下兩毛五的了。吃法主要就是紅燒。那時的帶魚是正宗的舟山帶魚,沒有現在帶魚常見的那種骨質增生魚刺。

黃花魚過去本來是低檔魚,老話是:黃花魚,上不了席。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這種魚常有寄生蟲,富貴人家稱之為“蟲子包”,不喜歡。但供應越來越少,黃海的正宗黃花魚資源枯竭,慢慢地被南海黃魚取代。但兩者肉質不同。在我說的年代,黃花魚是正宗的,特點是蒜瓣肉,有股特殊的味道。改革開放後再沒吃到過。黃花魚北京人的做法也是紅燒。價格應該是四毛多錢一斤。

鱠魚刺特別多,但味道鮮美,四毛多一斤。做法仍然是紅燒。

其他相對常見的是墨鬥兒魚(比較短、墨很黑、中間有塊厚而粗糙的魚骨),一部分人喜歡,主要的做法是切成片炒著吃。我記得隻有兩三毛錢一斤。也有水發魷魚,但沒有鮮魷魚。

平魚(南方人叫鯧魚)和鰨目魚(北京的發音是塔嘛魚)有時候有,少見。北京人喜歡。

最便宜的是海雜魚,好像不到兩毛一斤,各種北京人不認的魚混在一起賣,不許挑選。裏麵比較多的是飛魚,但也混雜著一些高檔魚類,我曾買過黑石斑,肉質極佳。

淡水魚品種單調,主要是鰱魚,胖頭魚(鱅魚)少,草魚和鯉魚更少,不懂為什麽。有人自己去河湖釣魚,北京水域的主要野生魚類是鯽魚,體型小,北京人叫鯽瓜子。當時的北京人更喜歡吃海魚。

副食店有時也賣鹹魚,我印象最深的是鹹大馬哈魚(鮭魚),又幹又鹹,可以蒸或炸,很便宜,北京人不怎麽認。

據老人說解放初期大對蝦很多很便宜,但在這個時期基本沒有了,有時候會有像磚頭一樣的冷凍紅蝦,不新鮮。蝦米皮和幹蝦倒是有。

豬肉、羊肉、牛肉都是敞開供應(肉票到75年才出現),價格分別是一塊(帶皮去骨)、七毛一、七毛五。當時的購買力很差,沒有多少人買,特別是夏天,肉擺放時間太長,味道很不新鮮。春節臨近的時候買肉的才多起來,那時會有七毛左右的帶骨凍肉,在副食店門口用鍘刀切塊賣。67年我家附近一家清真副食店突然賣起駱駝肉,一塊錢可以買兩斤,便宜,但沒有人買。估計不好吃。

雞和鴨供應很少,主要是逢年過節才有,東單、朝陽等大菜市場有活雞,其他副食店都是不新鮮的凍貨為主。價格應該是七八毛錢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