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印度:1988-89年的印象與2014年的印象對比

來源: 2018-01-19 11:14:34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我88-89在印度一年,2014又再次應邀訪問印度(短期)。

談談我的感性的印象,供大家參考思考。

第一,商業:

88-89年時:

印度首都新德裏+老德裏沒有一家超市,沒有一家大百貨公司。經商的主要是兩種人:錫克人和流亡印度的藏人。其他人似乎看不起經商。

2014年時:

仍然沒有超市和大型百貨公司!!!經商的人還是錫克人多,但是普通印度人也有了。

第二,進口商品:

88-89年時:

除了照相機和膠卷外,看不到任何外國產品。電視機、汽車、摩托車一律是國產品牌。經濟學家說允許進口關鍵零件,但不許在印度賣整機,也沒有合資工廠。可樂都是印度品牌,沒有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

2014年:

可以看到很多日本、韓國、中國的品牌,例如汽車、手機等等。

第三,家用電器:

88-89年:

這麽熱居然沒有空調,靠水冷風扇。隻有部長級的辦公室才有空調。沒有洗衣機,因為可以找到廉價的洗衣人。

2014年:

仍然很難看到空調、洗衣機等。

第四,語言

88-89年:

大部分印度人都會說英語,包括掃街的,都可以用英語流利交談。

2014年:

我住的賓館七位服務員隻有一人能用英語交談,開會的時候大學生和年輕講師開始用英語發言,但討論的時候說不清楚,隻能用印地語。

一位教授坦率地承認印度的英語水平在下降,因為過去80%的大學課程用英語教,現在下降到40%。

第五,通訊設施

1988-89:

極少數人有座機,出了首都,村鎮都沒有電話。

2014:

許多人有了手機,但智能手機覆蓋率還是比較低的,13億人中據說隻有2-3億有手機。

第六,交通

1988-89

清一色的國產汽車,富人有私人汽車,一般職員騎摩托,工人騎自行車。職員和教授如果沒有摩托車汽車是絕對不能騎自行車的,不符合身份,可以坐公共汽車。

2014:

有了地鐵,有了進口車,其他變化不大。

第一次去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印度人知道我是中國人後都問我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麽中國人不信神?第二,為什麽中國要改革開放?當我回答中國以前太窮,要發展經濟,致富後,他們說,人的物質欲望是沒有止境的,也是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