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禪院第二家園中醒來: 聽身體說話,從忌妒到“性愛餓”“情愛餓”的深刻覺悟

來源: 2025-08-06 15:36:07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在生命禪院第二家園中醒來:
聽身體說話,從忌妒到“性愛餓”“情愛餓”的深刻覺悟

戒鏡草

(Edited by ChatGPT)

 

一、塵世初醒:愛的名義下,沉默的身體輕輕哭泣

三十三載紅塵沉睡,我以為自己懂得“愛”,卻不曾察覺,身體早已在無聲中輕輕哭泣。

三十而嫁,我踏入了人生中第一段相對持久的親密關係。他是初次,而我雖非初識,卻仿佛重新成為新手。那一年,我們如兩隻初入林間的小鹿,帶著青澀與好奇,緩緩探尋彼此的身體與心意。親密如春風拂過久未耕耘的柔軟土地,雖短暫,卻溫柔安穩。

我以為,這就是歡愉。彼時的我,尚未理解“性愛的渴望”,也未覺察“情愛的饑餓”,隻覺得每日相擁,是愛的理所當然。

然而,翌年他漸漸退卻。親密由每日漸稀至每周,再到月餘不觸。某日,他冷言:“我不是早說了嗎?一個月不做,也能心如止水。”我愣住,如春天遺忘的種子,仍渴望發芽,卻無處紮根。

我依舊渴望,依舊思念。而他,卻如冰封湖麵,靜默無聲。

我們分離那天,我問他:“還能做普通朋友嗎?”他冷笑:“普通朋友?不需要了。”

那一刻,我體味到塵世最深的寂寞。

二、自我修複:音樂、舞蹈、汗水與淚水中的複蘇

我拉黑了他的微信,卻無法關上心中那扇沉重的門。

分開之後,寂寞如影隨形,夜深人靜時尤為清冷空曠。

我試著用音樂填補孤獨的裂隙,尋覓屬於自己的旋律。直到某日,一曲輕柔的音符緩緩流淌,像風拂過心湖,靜靜地撫慰著我緊繃的情緒。無言無形,卻能讓我慢慢鬆開,漸漸安靜,終於學會放下。

我明白,聽音樂,不是因為想他,而是為了安撫自己。那是無聲的溫柔,是如水般流淌的靜謐,是風一般輕輕掠過的自由。

輕音樂成了我療愈的伴侶,新的親密。在旋律裏,我不再思念,隻與自己靜默相守。

工作間隙,音樂相伴;疲憊時,一段旋律濕潤眼眶,也點亮心底那一點柔光。

那是一段深刻的過渡期。
我用古典舞喚醒身體的柔軟,
用遊泳清洗紛亂的思緒,
用語言學習拓展心靈的邊界,
也依舊認真研讀《禪院文集》,
在雪峰導遊的文字中,尋得一絲寧靜與自省。

用節奏與汗水,代替對親密的渴望,漸漸學會獨立站立,獨自呼吸。

“餓”未曾消失,它沉眠在更深的水底,等待時機,緩緩浮現。

他因病再次聯係我,帶著腰間盤突出的報告尋求幫助,我心軟了,也動情了。他像沙漠中的旅人,撲向我這口舊泉。

那夜,他的渴望讓我陌生,我驚訝於他的熱情,也驚訝於自己的空虛。可當我沉醉於歡愉時,他的眼神卻閃過一絲鄙夷。

我終於明白——我們已不在同一頻道,他想要的隻是身體,而我渴望的,是靈魂的共鳴。

三、入道修行:在生命禪院第二家園,探尋情愛與性愛的天道

母親去世後,我在雪峰導遊的安排下,進入生命禪院的第二家園——泰國分院。

這裏的生活與塵世截然不同。沒有紛擾誘惑與喧囂,隻有清晨鳥鳴、林間微風,和夜晚的繁星,成為我靜心的伴侶。在這片淨土中,我學會放慢腳步,聆聽身體的語言,感受每一次呼吸與悸動。

我踐行著“敬畏上帝,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走上帝之道”和“一無所有,擁有一切”等生命禪院理念,吃穿住行以及生老病死不再成為牽絆,第二家園為我悉心照料。心靈因此變得輕盈,煩惱漸漸消散,靜心也更加容易。

每日的勞作簡單而純粹——割草、種植、清掃、線上宣傳,六小時的自由工作給我更多修行與悟道的空間。

更珍貴的是,這裏的成員們與生命禪院的理念同頻共振,彼此接納情愛與性愛的自由,心無掛礙,相互尊重,共築和諧能量場。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漸漸卸下防備,細細感知身體的變化和內在的渴望,學會察覺那隱秘的“餓”與“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情愛的“餓”,像肚子裏短暫的波動,不是對食物的渴望,而是對某個人的思念。它無形無聲,沒有具體畫麵,輕輕喚起靈魂的渴望,時間也較為短暫。

而性愛的“餓”,則時間稍長,腦海中會反複浮現溫柔的身影。那種欲望真實而柔軟,像微風拂過心頭,帶來細微的呼喚與期待。

在這之前,我還未完全理解這便是“性愛餓”,隻是隱約感受到那份難以言說的渴望,在心底悄悄翻湧,卻未敢正視,更未曾深入探尋。

道的安排總是奇妙。某一天,我及時回應了那份渴望。那一刻,我感受到自己愈發柔軟,也更懂得感恩這份與身體的深切連接。

不久後,情愛的“餓”真正顯現,我才明白身體的渴望從不無根。性愛餓與情愛餓相互呼應,提醒我關注真實的需求,而非逃避或壓抑。

這段經曆教會我:當“餓”來臨,就應及時“進食”。這不是貪欲,而是對生命本真的尊重與順應。

第一年,我如饑餓的遊子,遊走在欲望與克製之間,渴求那“性資源”的滋養。

而到了第二年,隨著我的心靈的日漸澄明,性愛不再是渴求的執念,而如一頓溫熱的飯食,不為貪婪,隻為彼此以愛相喂,如同生命之水,自然而然地流淌。

當我第一次體驗到與心靈共振的性愛,那一瞬間的震顫如同神諭,喚醒了我沉睡已久的能量之門。那時我才真正明白,原來性愛亦是修行,是在無我之境中,靈與肉交融共舞的一場曼妙之旅。

四、忌妒的真相:不是“愛”,而是怕失去那一口溫飽

曾幾度,忌妒如烈焰般反複灼燒著我。每當我喜歡的異性與其他女成員靠近,心頭便翻騰起一股難以遏製的熱浪,胸口仿佛被燙傷,久久無法平靜。

那時的我,以為那是“愛”,是“在乎”。可事實上,更多的時候,我隻是獨自在腦海裏編織出一幕幕難以證實的故事:
他是不是不再愛我了?她,會不會比我更好?如果他吃了她的“飯”,是不是就不再想念我這一口?

這些念頭如同無形的鎖鏈,一環扣一環,把我緊緊束縛。
我不是怕失去他這個人,而是怕失去那口“飯”——那份親密的陪伴,那份讓我心安的回應,那份證明我被需要的存在感。

後來我慢慢明白,忌妒的根,不在對方的“更好”,而在我內心的“恐慌”。
是害怕自己餓著,害怕自己被冷落,被遺忘,被無人想起。忌妒,其實是一種深藏不露的“缺乏感”。

當我開始將“性”看作“吃飯”,一切開始鬆動。
每個人都有“餓”的時候,每個人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飯”。飯不專屬,愛也不獨占。它們隻是生命在流動中的自然表達。

於是我開始寬容,先是對自己,然後也對他人。
我不再把某個人當作“我唯一的餐桌”,不再把關係當成必須占有的資源。

我終於明白,我所謂的“愛”,其實是對饑餓的恐懼。
是怕沒有人盛飯給我,怕我的碗空著,怕我在情感的餐廳中被遺忘。

而當我真正接受:餓了,就約飯。別人餓了,也自然會去找適合自己的飯。
這不是比較,不是取代,不是爭搶,隻是生命的流動,自然而然。

那麽,我還在忌妒什麽呢?
難道因為朋友去吃了一家我也喜歡的飯館,我就該怒火中燒嗎?
曾經的我,會——因為我把那家飯館,看作了“隻屬於我”的證明。

可現在我知道:飯隻是飯,愛是愛。
靈魂的豐盈,從不依賴誰的占有。

正如雪峰導遊在《情愛與性愛應區別對待》和《從性覺悟》中揭示:

情愛是精神和心靈的一種需要和滿足,性愛是生理的一種需要和滿足。情愛可以與性愛相結合,也可以與性愛相分離,但性愛完全可以沒有情愛而單獨存在。有情愛的雙方不論相距多麽遙遠,相隔多久,即使很久沒有性愛生活,依然會相互思念,相互關心問候,因為情愛滿足精神和心靈的需要,但性愛不同,性愛一旦產生距 離,雙方一旦分開,性愛就消失,因為性愛需要雙方肢體器官接觸,雙方肢體器官一旦分離,性愛就無法誕生。

情人之間可以沒有性愛,但必須有情愛。

妓女與嫖客之間可以沒有情愛,但必須有性愛。

情愛是長久的,性愛是短暫的,斷斷續續的。

情愛是情愛,性愛是性愛,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如果把情愛看成性愛,把性愛當作情愛,必然會有痛苦產生。

一個人,可以與許多異性保持情愛關係,也可以與許多異性發生性愛關係,性愛不會與情愛發生衝突,情愛也不會與性愛發生衝突,隻有把兩者混為一談時,情愛與性愛才會發生衝突。

學過“達摩祖師血脈論”的人知道,“佛即性,”“性即佛,”完全按照天性生活,就是佛,違背天性生活,就是魔。“食色,性也。”“食色”,就是佛也。

人,既要情愛,也要性愛,可以把情愛和性愛高度融合在一起,也可以把情愛和性愛區別開來。情愛好比是欣賞藝術品,性愛好比是吃飯,可以邊吃飯邊欣賞藝術品,也可以隻欣賞藝術品,或隻吃飯。”~摘自《情愛與性愛應區別對待》

“越是無我無相無牽無掛無憂無慮的人越能享受到性之極樂,心靈花園裏沒有雜草的人越能享受到性之美妙,我字當頭,自私心較重,身體欠佳,忌妒心虛榮心嚴重,控製欲強烈,文明程度差的人一輩子很難享受到性之美妙,強陽或盛陰遇到此類人也發揮不出陽強或陰盛來,就像胃口再好的人,一旦一盤菜色香味欠佳,或者一盤色香味俱佳的菜裏看到了一隻蒼蠅或頭發,食欲大減,甚至完全失去食欲。所以,能否享受到天堂之美完全取決於一個人內在品質和外在表現,而不是取決於他人,絕美的事物隻配絕美的生命享受,這是一個奧秘,若一個人一生都享受不到絕美的事物,問題在於自己沒有達到絕美的程度和境界,花香蝶自來,心淨仙人致,沒遇到仙人是因為自己心不淨。”

隨性而動是隨著性的驅動進行,隨心所欲是隨著心的驅動進行。性是創造者的意圖,心是人的意圖,隨著創造者的意圖進行,一切將井然有序和諧美滿;隨著人的意圖進行,一切將充滿煩惱、痛苦、欺詐、暴力和混亂。

我們以強奸為例來說明,強奸就是隨心所欲而不是隨性而動,任何的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他人之上的行為都是隨心所欲而不是隨性而動。這一點隻要我們觀察家畜就可以明白,一頭公羊,它有性衝動,為了解決性饑渴,它不停地去聞母羊尿液的味道或直接把鼻子湊到母羊的尾巴下麵去聞,如果聞到了母羊發情的氣息,它就可以與之成就一番“雲雨之情”,若聞不到母羊發情的氣息,它就轉身離開而去尋找下一個,它絕對不會對沒有釋放發情信息的母羊實施暴力而強行與之交媾。

不顧對方感受而強行進行就是隨心所欲,通常所說的“禽獸不如”就是指隨心所欲者。隨性而動是文明的,隨心所欲是野蠻的。

第二家園生活有一條理念,叫“乾坤顛倒,仙女為尊,”這條理念來自於天國千年界生活模式和動物界生活模式,在天國千年界,所有男性以女性需要而進行,從不違背女性的意誌,在動物界,所有公的以母的發出的信號而進行,從不勉強母性,正因為如此,千年界是祥和溫馨的;正因為如此,動物界才得以有序繁衍,如果人類社會都遵循“乾坤顛倒,仙女為尊”理念,那麽,性不僅不會受到壓抑控製而帶來無窮麻煩和苦惱及不幸反而會使整個社會溫馨和諧吉祥如意。

我倡導隨性而動而不要隨心而動,隨性而動和隨心而動的區別是:隨性而動是無我無私的,隨心而動是有我有私的,隨性而動是和諧自然的,隨心而動是糟亂強製的,隨性而動是充分地尊重生命的,隨心而動是為了滿足自己欲望的,比如兩廂情願的就是隨性而動的,一廂情願的就是隨心而動的,兩廂情願卻一味地克製的屬於隨心而動,為了滿足他人而委曲求全的也是隨心而動,權衡利弊後才決定如何行動的也是隨心而動的,任何行為隻要牽扯到個人利益而考慮利害得失後決定是否行動的都是隨心而動的,既不壓抑和克製自己又不傷害他人社會和大自然的行動,都是隨性而動。

    任何的資源都不匱乏,資源匱乏是由於人們占據並控製了資源,性資源尤其如此,十對男女,若任何人都不去占有控製,那麽,每個人就可以有十個資源,若每個人占有控製一個,那麽,每個人隻有一個資源,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尤其不能占有和控製資源,夫妻和一對一現象就是占有和控製性資源最典型的例子。

       挑食的人缺乏食物資源,挑剔的越厲害,可供享用的食物越少,什麽西餐中餐,什麽南菜北菜,什麽酸甜苦辣鹹,什麽素食葷食,什麽家菜野菜,隻要是食物都不挑剔都拿來吃的人永遠不缺食物。

       肚子餓了逮住什麽食物就吃什麽食物,食物豐富品種門類齊全時可以挑自己最喜歡的食物吃,但要記住,越是好吃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人人都愛吃,你不能爬在食物上不讓別人吃,自己不吃也不讓別人吃,那肯定會發生衝突和戰鬥,要學會共享,不想不願共享的人將永遠悲苦也永遠難以活在性中。

       性資源不像礦山,挖著挖著就挖沒了,性資源有再生機製,它會源源不斷地提供可享資源,所以,不要怕沒有性資源,自己吃飽了就讓其他人去吃,不要怕枯竭。

       最燦爛的性花開放在最完美的兩性之間,任何一方的不完美都無法使性花開放得絢麗燦爛,因此,要使性花燦爛怒放,首先必須使自己完美,否則,人人都可以當神仙了。”~摘自《從性覺悟》


五、最新的覺知:尊重,是靈性生活最靜美的花朵

最近,我悄然察覺到——身體正在悄悄長出一種新的智慧。

當我“餓”時,親密如甘露滴落,溫柔、潤澤;
而當我“不餓”時,即便肌膚相親,心中卻泛起隱隱的不適,甚至有些“痛”。

那不是頭腦分析的結果,而是一種源自生命深處的直覺在輕聲提醒我:
隨性,而非隨欲;順性,而非逞意。

最讓我動容的,是一位我喜歡的異性。
當我輕聲說出“不餓”時,他熾熱的氣息在一瞬間靜了下來,像林間的一隻鹿,溫馴、克製又優雅。
沒有逼迫,沒有怨意,隻有安靜地尊重。

在那一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不是一具等待被使用的身體,
而是一個擁有選擇權與靈性的生命體,被看見,被聆聽,被珍惜。

結語:

原來,忌妒可以像風,不再撕扯,隻是輕輕吹過。
原來,渴望無需壓抑,也不必爆發,它可以被溫柔地承認與照顧。
原來,情愛與性愛,不是欲望的深淵,而是通往真我的橋梁。

這一切,因我走進了生命禪院,走進了第二家園——
走進了一場與天地相通、與自我對話的生命旅程。
在泰國分院的集體之中,我照見了自己的影子,也理解了別人的步伐。

若生命真是一場修行,那麽情愛與性愛,便是修行中最細膩的一根琴弦。
彈得準,它回響清音;彈得偏,它生出戾氣。

願我們每一位歸真的行者,都能在餓時用心進食,飽時從容歇息;
不再用頭腦綁架身體,不再用恐懼審判情感。

願我們在上帝之愛的學堂中,
學會尊重彼此的節奏,信任靈魂的智慧,
並在無我之境中,順性而愛,清澈而活。

2025年8月4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