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遼沈戰役看毛澤東與林彪的軍事才能

來源: 2024-02-25 11:13:49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47年的冬季攻勢後,東北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敵人已被孤立在幾個主要城市,已經沒有小仗可打了,47年底和48年初,毛澤東和林彪開始考慮抑留敵人在東北全殲的計劃,很快取得共識。但抑留的方法和如何殲滅敵人,在48年春天,毛林有了分歧。

在48年春天是否已經具備與敵人展開決戰的條件呢?東野的攻堅能力是否能夠很快的攻下十幾萬人把守的大城市呢?一個縱隊是否就能擋阻敵人的十幾萬援兵呢?還沒有!那時東野主力如果能一次在運動戰中消滅5-10萬就已經算是大勝利了。長春的敵人在1948年春天是否就會象秋天那樣不用打就投降呢?不可能!事實是那時長春的敵人還很囂張!而我方力量還不夠強大,還沒有從冬季攻勢中恢複元氣,新組建和正在組建中的部隊戰鬥力還不強,各種戰略物質還沒有開始準備。如果在1948年春天我軍主力南下,長春的敵人就可以在沈陽敵人的策應下突圍,與沈陽的敵人合為一股,使沈陽的敵人又多出10萬。如果廖耀湘兵團不是10萬人而是變成15-20萬人,它就不會象在1948年秋天的遼沈戰役中那樣猶豫不決,遲遲不肯按蔣介石的命令東進夾擊林彪於錦州城下。傅作義也不會糊弄蔣介石,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s://bbs.tiexue.net/ ]

隻派點兵去偷襲西北坡,

而是會全力援救東北。在48年春天東野的攻堅能力還不夠強,不可能31小時就攻克13萬人把守的錦州!可見在1948年春天,戰略決戰的條件還不成熟,至少不如在48年秋天打對我有利!也不可能打出在48年秋天才能打出的結果(曆時52天消滅敵人47.5萬)!既然決戰的條件還不成熟,那麽應該選擇那一個方案呢?

在48年春天包圍長春,可以抑留敵人在東北,但不會爆發決戰,最多隻可能與長春和沈陽來援之敵同時進行戰鬥,這樣的戰鬥以東野當時的力量,是可以承受的,對我是有利的。毛澤東在1948年春天提出南下錦州,隻是出於抑留敵人的考慮,他並沒有考慮此時立即與敵人展開決戰。但如果在48年春天南下打錦州,就很可能演變成東北決戰。敵人可在長春,沈陽,錦州和葫蘆島等方向同時與東野決戰,最後勝利是誰很難說,對我是不利的,就這一點來說,毛澤東開始考慮是不如林彪周密的,但毛澤東同意了林彪的意見,並且認識到“先打長春比打其他地方有利”,說明他還是能接受正確意見的英明統帥。

因此,在1948年春天關於“打長春”和“南下”的爭論以毛澤東讚同林彪的意見而結束!

現在對遼沈戰役的平述還有一種誤解,認為隻要拿下錦州就關閉了東北大門,實際上拿下錦州後國民黨還可以從營口逃跑。

而當時東野還沒有力量同時拿下錦州和營口,隻能先拿一個。國民黨如果決心跑的話,可以趁林彪集中兵力打錦州時,沈陽30餘萬兵馬從營口全力逃跑,是可以跑掉不少的。隻是當時國民黨仍過高估計自己,不願意接受在東北的失敗選擇全身而退,結果造成更大的失敗。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國民黨也是犯了類似錯誤。三大戰役國民黨的失敗用現在股市上的話說是由於蔣介石“隻會做多不會做空,不懂得停損割肉”造成的後果。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s://bbs.tiexue.net/ ]

正因為拿下錦州並不意味著就關閉了東北大門,打的過早要冒很大的風險與敵人在不成熟的條件下展開決戰,但打遲了也可能促使敵人決心從營口逃跑,所以打錦州的時機選擇就非常重要。林是前線指揮者,百萬人的生死懸其一念之間,這種慎重是絕對正確的!

現在一些人批評林彪在遼沈戰役的決策,認為林彪考慮的太多了,沒有他們果斷,一個個好象都英明的很。其實隻能說明他們是隻會紙上談兵的“馬後跑”、“事後諸葛亮”,太淺薄了!

半年後林彪於1948年7月22日主動提出改變原來的作戰計劃,放棄打長春而南下:“東北主力到8月中旬時,即以最大主力開始南下作戰”。毛澤東立即表示“同意”。

因為在48年春到48年秋這半年時間,四野戰鬥力有了大幅提高,四野又組建了5、11、12叁個縱隊和若幹個獨立師,並開展了大練兵!無論是質量和數量都有了大的提高,特別是攻堅能力大幅提高。

敵人士氣低落,長春敵人已不可能突圍,已具備與敵人決戰的條件。此次南下作戰最後在林彪隨機應變的指揮下演變成了遼沈戰役,毛澤東與林彪此時在“南下”的意見上是一致的,並沒有什麽爭論。

現在一些人把林彪與毛澤東在48年春天的爭論,說成是毛澤東與林彪在48年秋天遼沈戰役中的爭論,離開時間去談論打錦州與打長春的哪個是關鍵,哪個更高明,其中一些人是思維混亂和無知,而另一些人卻是有意混淆時間概念,是別有用心的。毛澤東要林彪在48年春天“南下”就象他要求粟裕在半年前帶4個縱隊過長江一樣並不正確!因為時機選擇不正確!離開時間去談論戰略戰役指揮是可笑的!但也不應該去指責毛澤東,因為毛澤東隻是在戰役醞釀階段提出的一種供前方指揮員參考的意見,並不是他的成熟決定。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s://bbs.tiexue.net/ ]

1948年秋天的遼沈戰役是在一個特殊的時刻進行的,敵人處在一種又想打又想逃、舉棋不定、猶豫不絕的特殊情況下,是一個特殊的結果。

而選擇這個絕佳時機的人就是林彪,毛澤東對林彪的選擇是支持的,所以他也有功勞!半年前林彪主張打長春時,其他人包括毛澤東是“同意”。半年後林彪於48年7月22日主動提出放棄打長春而改為“南下”時,毛澤東也是“同意”。雖然期間因葫蘆島情況變化,林彪對整個計劃又反複考慮,並同時發了“請示電”,但在毛回電前就重新下了決心,毛澤東的“批評電”對作戰根本沒有產生什麽影響。(現在有人說林彪這封電報時要求打長春的,這是歪曲。林彪在電報中隻是對在堅持打錦州和回頭打長春的利弊做了分析,表示自己正在考慮中,並請毛澤東指示。並沒有說應該回頭打長春!有人說林彪這封電報是瞞著羅融桓,劉亞樓發的,並經過他們的鬥爭才改變的,這也是胡扯!據林彪當時的秘書潭雲鶴回憶,這封電報與以往其他電報一樣,是由林彪口述,並經羅融桓、劉亞樓簽字後發出的。但發出後,他們並沒有停止思考,而是各自都進一步思考,因為這僅是一封請示電並不是決定。經過思考,劉亞樓首先找羅溶桓,他們又去找林彪,而林彪此時也已有了主張,所以當他們再在一起時,很快形成了共識)。

前麵講過,毛澤東在1948年春天提出南下錦州,隻是出於抑留敵人的考慮,他並沒有考慮此時立即與敵人展開決戰。事實上直到9月12日遼沈戰役發起的前5天,毛澤東也沒有要進行戰略決戰的打算。1948年9月7日,毛澤東在給林彪發出的戰役指示中分配給林彪的當年殲敵任務是:“要求你們配合羅瑞卿、楊成武兩兵團擔負殲滅衛立煌傅作義兩軍三十五個旅左右(七月楊成武已殲一個旅在內),並攻占北寧、平綏、平承、平保各線除北平、天津、沈陽三點以外的一切城市。”分配林彪部當年的任務是配合聶榮臻部殲敵35個旅,這無論從殲敵數量還是從作戰目標來看都與後來的實際戰果相差甚遠,說明毛澤東到了1948年秋天時,最初的設想也僅是殲滅錦州地區北寧線之敵,伺機吃掉傅作義一部,並沒有全殲東北守敵,舉行戰略決戰的計劃。

最後之所以能全殲東北敵軍於一役,是在戰役開始前林彪有意識的戰役組織和在戰役進行中隨機應變的結果。林彪是個有才能、有主見的人,他並沒有按照毛澤東的意圖去打仗。從林彪對敵人東西兩路夾攻所采取的有區別的戰役組織中就可以看出,他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往東打去消滅傅作義的部隊,而是把戰役的重心和目標鎖定在消滅西進兵團--廖兵團,而殲滅廖兵團就意味著殲滅了東北國民黨軍隊的主力,解放全東北。林彪在東麵用4縱,11縱進行“陣地防禦”,這種打法顯然僅是要堵住東進兵團,但不是要消滅它。但在西麵卻不是死堵,林彪在廖兵團側後部署3個縱隊進行“運動防禦”,是一種誘敵深入,隨時準備斷敵退路消滅廖兵團的部署。打東進兵團由2兵團司令程子華指揮,而打西進兵團的三個縱隊由林彪本人直接指揮,從這種指揮關係也可以看出林彪戰役的重點是西進兵團。此時,林彪的戰略意圖是,如果廖兵團來的快,林彪就“先打援(消滅廖兵團),再攻城(打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