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中美軍傷亡統計數據實例

來源: 2021-10-20 18:04:52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1950年11月底的第二次戰役,誌願軍三十八軍圍殲美軍第2師的戰鬥中,美軍宣布2天時間內損失了4950人。

美軍第2師逃到平壤後重新收攏部隊統計,原實力數為18931人(編製數為18234人),現有8662人,損失數為10269人。

《美軍第2步兵師指揮報告》稱:1950年12月和1951年1月,美軍第2師得到的補充為6215人(實際補充8911人,減去這2個月的損失2696人,淨增長6215人),實力數恢複到16175人,按此計算,未補充前實力數為9960人,即損失數為8971人。

看起來這三個數據完全不一樣,其實每個數據都是真實的。

美軍宣布的4950人是按他們統計標準的戰鬥傷亡。美軍第2師逃到平壤後統計的損失10269人,尚未包括還沒逃回歸建的失散人員。1951年1、2月補充後的數據為最終數據,即最終的損失為8971人。可是這個數據和宣布的4950人還是對不上啊?原因很簡單,8941人中,包括了非戰鬥傷亡人員將近4000人(及之前戰鬥的損失)。

我們可以看到在那2天的激烈戰鬥中,美軍產生4950人的戰鬥傷亡的同時,出現了近4000人的非戰鬥傷亡。美軍第2師當時處於被誌願軍三十八軍包圍,全線都在挨打的戰鬥狀態中,如此高數據的非戰鬥傷亡顯得不可思議。那是不是美軍數據造假呢?不是的,這隻是統計口徑的不同。

所以,我們有必要搞清楚美軍統計標準中的非戰鬥傷亡到底是怎麽回事。

美軍所統計的戰鬥傷亡指的是直接被敵方的炮彈、手榴彈、子彈、地雷等直接命中。隻要不是直接被敵方的武器命中,戰鬥中其他的任何傷亡都算非戰鬥傷亡。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講到1953年6月底,誌願軍19團在召開最後作戰會議時,防空洞被美軍飛機炸塌,124名幹部因被埋而犧牲。誌願軍算陣亡,美軍算事故亡——非戰鬥死亡。

其實按照誌願軍的標準,美軍所有的非戰鬥傷亡,在誌願軍的統計中,統統都是戰鬥傷亡。我們隻要把中美兩軍的統計一項項列出來對比,印象就會非常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