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摔跤大爺有多狂野?
如果用一種藥物來形容一個城市大爺的精神麵貌,那麽北京可能是白加黑,不分晝夜守護正義;天津可能是百憂解,樂嗬樂嗬得了;而濟南的大爺,隻能是威而剛。
那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雄性荷爾蒙,在濟南上空盤旋不散,並逐漸匯聚成一個大拇哥,我去過濟南之後,才有更深體會。
來濟南前就聽說濟南的大爺都很硬,我以為是性格上的,後來才發現就是字麵上的硬,骨頭、體格和意誌力,堪比千佛山的石頭,性格方麵都挺隨和,你不先動手,問題都不大。
每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英雄山上,總能看到一群銀發蒼蒼的老人,腰間係著跤帶,穿著跤服,站在場地中揮汗如雨。
他們一個個麵目嚴肅,年輕人們站在旁邊,手裏抱著水杯,眼中卻滿是敬畏與好奇,仿佛在等待那場驚心動魄的挑戰。
“還有誰?”
打破山間寧靜的,往往都是來自丹田的豪邁之音。有位大爺自封為“濟南摔跤活字典”,經常用他那已經曆經歲月磨礪的雙手,將一個個年輕的小夥子摁倒在地。
有不服氣的,爬起來接著跟老爺子摔,一下,兩下,啪啪啪啪,猶如京劇的鑼鼓聲開場,比任何武俠小說裏的江湖比武都要真實。
在濟南英雄山,沒有人可以全身而退。
大家的目標都很明確,就是要把對方摔倒。
濟南大爺愛摔跤是出了名的,倒不是說他們上下樓一不留神跌了一跤,而是用摔跤這種競技體育來製服歲月。
“摔跤不是蠻力,是心法!”
“心不穩,腳下就飄。”
在一旁講解的人,也是練家子,講手的藝術被稱為是“武相聲”。即便你是對摔跤一竅不通的門外漢,在濟南溜達一圈,聽了幾場下來,沒準也能學到一招半式,回家摔個*****絆倒個哈士奇不成問題。
上回見一位六十多歲的老爺子一個轉身抱摔,二十幾歲的健身教練竟毫無還手之力;七十歲的老太太耐心地講解摔跤技巧,旁邊的年輕姑娘認認真真地做筆記。
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仿佛都在述說著一個英雄的傳奇。這一幕,讓人恍惚以為是在民國時期的國術大發展,想起了徐浩峰編劇的《一代宗師》。
濟南人常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而濟南大爺這代人的活法,狂野而離奇。
當其他城市的大爺安享歲月靜好的晚年,頂多去公園玩個花式鍛煉時,濟南的大爺早把衝刺的終點線搬到了山巔。
英雄山,這座濟南城南的小山頭,清晨便成了人間的擂台。每到周末,這裏便成為了摔跤愛好者的聚集地,老人們摩拳擦掌,年輕人躍躍欲試。夏練三伏,冬玩三九,天氣從不是阻擋大爺的理由。
這種忘我的摔跤場景,充滿了一種戲劇化的荒誕美學。
幾個老爺子對決,邊摔邊互相誇讚:“好力氣!”“好技巧!”觀眾席上的老太太們端著保溫杯評頭論足:“今天張大爺這一招不行,年紀大了,腿腳慢了。”“老李這招不錯,準是偷偷回去練了。”
感覺濟南人對練武這件事,有種緊迫感。
他們嘴中的老李,常常把年輕人拉到場上,給他們講自己的故事。他年輕時是個車間工人,三十歲時因意外丟了兩根手指,工廠破產後,他不得不做零活糊口。“那時候,感覺自己一輩子就這樣了。可摔跤教了我一件事,跌倒了沒關係,站起來還能贏。”趙大爺常常重複給年輕人聽:“摔跤場上無父子,隻有輸贏。”
場中有專業的摔跤手,不少退役的中國、山東摔跤隊隊員來此講解、授課、參練,也有不少喜歡摔跤的業餘練家子。
上個月封箱前,碰到一個從北京大廠退休的程序員,轉型當上了摔跤手,他說開始以為摔跤就是拚力氣,直到遇到魯玉山的背摔。“這摔跤比寫代碼還動腦子!”
他說自己現在練了三年多,腰不酸了,頸椎不疼了,兩眼冒光,看誰都想過兩手。
濟南的摔跤是當地特有的文化奇觀,這座被泉水環繞的城市,除了“泉城”的美譽,還有“跤城”的傳奇。早在20世紀20年代,濟南便與北京、天津、保定一起,成為中國“四大跤城”之一。
在這裏,摔跤不僅是一項技藝,它早已融入了城市的血脈與生活的點滴。張大爺常說:“以前咱濟南的婚禮上,最隆重的儀式不是鬧洞房,而是新郎摔一跤。摔不贏,連女婿都當不成。”
如今摔跤成了一種特殊的社交語言,它區分了強者與勇者,“摔跤場上無慫漢,敢上場就都是好樣的。”
特別是每到節假日,英雄山的摔跤場上總是熱鬧非凡。
幾年前還是一片不起眼的空地,直到一群熱心的大爺們自發地聚集在一起,決定要將這片空地改造為一個正式的摔跤場。
他們清理場地,鋪上海綿墊,豎起了大旗,幾天後,摔跤場的雛形就這樣悄然成型。趙大爺常說:“在摔跤場上常摔跤,人生才能不摔跤。”
上世紀初,摔跤曾在濟南的民間迅速興起,成了當地的一項傳統技藝,英雄山逐漸成為這項活動的核心場所之一。到了民國時期,摔跤便在濟南的街頭巷尾上演,市民們把它當作娛樂、競技甚至生活的必需品。
在濟南,摔跤的普及幾乎貫穿了整個教育體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摔跤成為學校體育課程的一部分。濟南的許多中小學都將摔跤列為必修科目,孩子們在操場上,穿著簡單的摔跤服,彼此切磋技藝,摔倒後再爬起,像是迎接挑戰的儀式。
這個時代的孩子們,不止是在學習摔跤的動作,更是在學校的教練指導下,培養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這些摔跤訓練鍛煉了體力,也培養了濟南人骨子裏的韌勁與堅強。
民間的摔跤氛圍同樣熱烈。濟南的大街小巷,遍布著各類武館。
這裏的武館大多有著數十年的曆史,許多摔跤高手的傳承都在這些地方悄然延續,而新興武館中的教練也是高手如龍。
從小白到高手,摔跤的技藝在武館中代代相傳。特別是英雄山周圍,摔跤場地頻繁聚集著本地的摔跤迷和學徒,彼此切磋、交流心得。許多摔跤高手曾在這些武館裏打拚出來,成名之後依然回到這裏,成為當地的摔跤教練或顧問。
英雄山,早已已經融入了濟南人的生活,它有一種骨與血的堅韌。正如老趙所言:“英雄山上出英雄,幹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