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發動“四一二事變”的原因

來源: 2024-04-13 07:46:24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昨天是“四一二事變”97周年紀念日。這一天發生的事件像一個分水嶺,老蔣試圖先下手為強,然而後來的曆史證明,老蔣所作所為並未朝著他預想的方向發展,22年後,他便失去了在大陸的一切。

 

“四一二事變”有多種叫法。中共稱之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又被稱為“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但在國民黨的文件和曆史敘事中被稱為“清黨”。所謂“清黨”,是既清除共產黨,也清除國民黨左派。

它是1927年4月12日淩晨受到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指使的上海青幫流氓開始襲擊上海工人武裝糾察隊為標誌,繼而國民黨右派和新軍閥展開對中共、國民黨左派以及左翼的工農群眾血腥屠殺的一係列事件。四一二事變是中國近代上極為殘酷激烈的殺戮時事件。昨日還是親密合作的戰友轉瞬間反目成仇,立下殺手。施暴者目的明確,手段血腥殘忍,槍斃、活埋、砍頭以及各種虐殺。剛剛還革命熱情高漲的上海瞬間變成了革命者血流成河的殺人場。

 

“四一二事變”是發生在1927年4月12日前後的一係列屠殺事件的總稱。它不僅包括1927年4月12日開始發生在上海的一連串殺戮,還包括4月12日前後國民黨右派新軍閥和北洋奉係軍閥製造的一係列屠殺事件。主要包括四川的三三一大屠殺、粵係新軍閥在廣東的四一五清共大屠殺、桂係新軍閥的廣西清黨事件、北洋軍閥的四六事件。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蔣介石發動政變,其中有政治的原因、黨派的原因,甚至還有共產國際的影響在內。於此種種,都最終釀成了四一二事變的發生。

 

其實,道不同不相為謀,在筆者看來,國共分家是早晚的事,隻不過之前一直沒有達到矛盾的臨界點,當利益衝突開始時,雙方的分裂也就在所難免了。如果詳細敘述的話,兩黨的觀念從開始時就不一致,這是誘發分裂的主因。

 

國民黨本來就是一個分散的組織,在建立之初,其中不乏三教九流之類的人物。而被尊為國父的孫中山一直推崇通過暗殺、暴動方式推翻清政府的激進手段,所以在黨建方麵就不太重視了。清朝瓦解之後,沒有軍事實力護身的孫中山突然發現,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革命事業竟被軍閥摘了桃子,於是苦悶之下孫中山隻好東渡日本。

 

袁世凱病死後,民國進入了軍閥割據的時代。孫中山曾多次拉攏地方軍閥,希望建立一支自主的軍隊,可結果還是以失敗和逃亡告終。正在這時,蘇聯注意到了孫中山,對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按照蘇聯的設想,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是左翼資產階級政黨,是完全可以轉變為革命派的。於是,蘇聯方麵指示尚在萌芽期的中共與其合作,共同組建國民革命軍。

 

1923年8月,深受孫中山信任的蔣介石赴蘇聯取經。訪蘇之行,讓蔣介石得到了一個切身的感受:“蘇維埃政治製度乃是專製和恐怖的組織,與我們中國國民黨的三民主義的政治製度,是根本不能相容的。”這就奠定了蔣介石日後決意鏟除共產黨的思想基礎,因為在他看來,國民黨和共產黨是完全不同的組織,根本不可能相互融合。

 

盡管從蘇聯回國後,蔣介石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黃埔軍校,但蘇聯之行的噩夢一直在蔣介石的心裏揮之不去。他曾隱晦的向孫中山建議“清黨”,可還是未能遂願。國民大革命爆發後,蔣介石忙於北伐,就暫時將“清黨”的想法擱置一邊。

 

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和工人運動的蓬勃展開,一向以“上帝”自居的西方國家慌了。他們在加緊武裝幹涉的同時,也開始積極物色新的代理人。而名為三民主義信徒,實為反共、愁共的蔣介石,正想借洋人的力量以實現自己的抱負,於是雙方不謀而合,雙方達成了一致。

 

與此同時,農民運動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深深刺痛了北伐官兵的拳拳之心。千百年來,統治中國農村的主角都是地主鄉紳,他們左右著眾多的事務,也主管著各種公共事務,如修橋梁、籌建學校等。當然,並非所有的鄉紳都是這麽樂善好施,也有個別地主惡霸橫行鄉裏、無惡不作,讓鄉鄰深惡痛絕。

 

當農民運動迅速發展時,抑鬱多年的仇恨如火山一樣爆發了。一時之間,各地紛紛成立農會,對土豪劣紳采取吃大戶、遊街示威的手段,令人拍手稱快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一些素有賢名的地主鄉紳。

 

據資料記載,北伐軍內中下級軍官大多都出身於地主鄉紳家庭,亦或者與地主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在戰場拚殺是為了什麽,還不是為了光宗耀祖。因此,當家庭慘遭厄運後,他們的憤怒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在這方麵,北伐軍中慘遭厄運的國民黨人和蔣介石站到了一起,他們與恐慌農民運動的資產階級聯合起來,決定抵製日益頻繁的農民運動。這樣一來,尚是盟友的中共自然不滿,雙方出現了難以彌合的裂痕。山雨欲來風滿樓,國共兩黨都明白分家已經是不可逆轉之勢,隻不過他們沒有想到這次的分家來的會如此殘酷、如此絕情!

 

1927年4月12日清晨,國共惡鬥從此開啟。僅在4月12日至15日,就有300多人被殺,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