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故事:伊斯蘭止步金奈

來源: 2014-03-27 09:03:55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印度故事:伊斯蘭止步金奈》

 

金奈Chennai是我在印度南方的最後一站。我選中它,是因為直飛新德裏的航班多。但在做計劃的後期,我才知道它本身就是個極富特色和魅力的南方重鎮。可惜為了趕下午5點左右的飛機,我隻有半天多時間。到頭來,金奈是除了齋浦爾之外,我最沒有看夠而帶著遺憾離開的城市。

 

金奈位於印度東南沿海,是泰米爾-納德邦的首府,人口4百多萬。和同邦的馬杜賴均為達羅毗荼千年的文化中心。

 

它起初是一個很小的漁村曆史上被許多印度南方王國統治過,16世紀葡萄牙人到達這裏,建了一個港口,基督教使徒便來此傳教。17-18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甚至法國人都分別接管過金奈。18世紀末,英國人最終征服了金奈及周圍大部分地區,一直統治到20世紀印度獨立,將它建成了南部重要的商業和行政中心以及海軍基地。正因為它的重要性, 尤其是麵對孟加拉灣與印度洋的戰略地位,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遭到同盟國襲擊的印度城市。

 

金奈在印度非常獨特。它基本上是英國人建立的一個海港城市,也是西方基督教的重要傳教基地。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沒有受到伊斯蘭教文化影響的,“純粹”的印度文化寶庫,這在印度極為罕見。

 

金柰現在是全國第四人口多的大都市區,世界上第31大都市區。除了孟買和班加羅爾之外,南部“老大”就數它了。生產總值在印度大都會中排名第四,並被認為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0-1 現代金奈道路寬闊,交通基本暢通。我沒有看到北方都市裏常見的那種車牛人狗擠道搶路的情景。



0-2 金奈是個工業化較高的城市,這是市裏的通訊高塔。



金奈的經濟具有廣泛的工業基礎。信息技術IT是印度的第二大出口城市,僅次於班加羅爾。印度汽車產業的大部分公司總部設在這裏,故有“印度的底特律”,甚至“南亞的底特律”之稱。

 

它也是僅次於孟買的印度第二金融中心,全國“三大”證券交易所之一的馬德拉斯證券交易所(“馬德拉斯”是金奈的前稱),就在該市。

 

金柰還有規模龐大的泰米爾電影業的基地。因為它的俗稱KodambakkamK字起頭,故號稱kollywood(卡萊塢,哈哈)。

 

它的濱海沙灘長6公裏,是世界上第二長的城市海灘。著名電影Life of PI裏的大洋,就在金奈海灘南邊的科羅曼德爾海岸線離岸處。2004年印度洋海嘯襲擊金奈的海岸,造成200多人死亡,並永久改變了金奈的海岸線。


 

金奈更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在市區裏容納一個國家公園的城市(Guindy National Park)。

 

印度獨立後懸掛的第一麵三色旗(印度國旗),就保留在金柰的政府博物館,那是印度國內曆史最悠久的博物館。

 

金奈和孟買以及加爾各答一起,成為三個被英屬印度授予高級法院的城市,獨立後的印度憲法,依然承認舊法院的地位。金奈的高級法院大樓,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法院大院。

 

 

0-3 金奈飛機場相當大。考慮到金奈的規模與地位,也就不奇怪了。這是機場外景。



0-4 金奈飛機場候機廳。



0-5 金奈體育館。

 

2008年以來,金奈一直是外國遊客參觀人數最多(!)的印度城市,甚至超越了北部的金三角,這非常令人驚訝。大部分訪客來自斯裏蘭卡,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其次是英國,法國和美國。前者多為虔誠信教的善男善女,後者多為好奇印度“國粹”:千年曆史的達羅毗荼文化。

 

金奈是在南亞及印度唯一曾被紐約時報選中的“世界上52個該去之地” 的城市。2011年,在全球排名前100位旅遊目的地城市中,金奈名列第41 。這些結果頗讓人意外。


 

金奈有別致的歐式建築,古樸的印度寺廟,豪華氣派的建築,但不少公共設施卻依然落後。主要街道十字路口不少依然沒有紅綠燈。大街上甚至偶而還有吉普賽人式的大篷車走過,但裏麵是否真是吉普賽人就不得而知了種姓製度殘留在金奈依然嚴重,孟加拉灣沿岸地區生活著的許多“哈裏真人”,據說都是為從印度種姓製度的桎梏中解脫出來而改信基督教的。

 

金奈可看的景點不少,但時間已經限死,所以我隻去了地鐵沿線的四五個景點,算是每種類型選一:印度教經典派的凱卜裏威爾寺廟,近代宗教改革派的羅摩克裏希修道院基督教的托馬斯大教堂還有高等法院,以及北部的金奈海灘,但我沒看到想看的那個遼闊的孟加拉灣和印度洋景觀。

 

 

凱卜裏威爾廟

 

凱卜裏威爾廟全稱Kapaleeswarar Temple。在印度教天下的金奈,它是最古老最知名的印度教寺廟代表供奉濕婆神及其夫人帕爾瓦蒂


 

凱卜裏威爾廟的曆史可追溯到8世紀。原先建在海岸邊,後被葡萄牙人破壞。現在的寺廟移離了岸邊,是(漢皮)維查耶那加爾王朝在16世紀所建。寺廟最醒目的特色,是其入口處直立高聳的七層高關塔。這種關塔在印度南部非常普遍,是典型的德拉威風格。事實上從漢皮到班加羅爾到馬杜賴到金奈,印度教寺廟都是這一種類型。


 

1-1 走近凱卜裏威爾廟。德拉威風格的七層高關塔,不由我想起哥薩克騎兵的羊羔皮皮毛一體帽,雖然頂部形狀並不完全一樣。


 

1-2 走進凱卜裏威爾廟。大殿頂部厚重繁縟的雕塑裝飾非常醒目。


 

1-3 仰視凱卜裏威爾廟的七層高塔關。從漢皮開始,這種同樣款式的印度教廟宇已達審美疲勞的程度。但想到設計與建造的不易,依然令人讚歎。


 

凱卜裏威爾廟的名字Kapaleeswarar kapalam (頭)和eeshwarar(濕婆的別名)。據古本“往世書”記載,梵天和濕婆有過一次在山頂上的會議。梵天未能表現出對濕婆應有的尊重,為此濕婆彈撥了梵天的“頭”。梵天知錯而後苦修,來此安裝了一個lingam,以取悅濕婆。lingam有“標誌” “符號” 的意思,是一種不大的圓柱桶狀物,放在廟宇(庭院)中代表某個神,供信徒祭祀。

 

 

1-4 院內的信男信女們。



1-5 大殿前高聳的神柱。不太清楚有何典故與說頭。



1-6 大殿。不知鍍的是金還是銅。



1-7 信徒在院內牆邊祭祀祈禱,或者是在整理好祭祀的供品。沒敢近前探視。遠看象在填寫選票,哈哈。



 

羅摩克裏希寺廟

 

 

羅摩克裏希廟全稱Ramakrishna Mutt TempleRamakrishna是個“神人”,19世紀印度著名的神秘主義者。 他出生貧寒,當過神廟牧師,接受過禁欲與苦行的精神教育。除了印度教,他也實踐過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他修行得到的結論是,所有宗教導致相同的神。他創立的宗教(流派),叫Ramakrishna Mission ,屬於近代改革運動的一部分。

 

他有個首席弟子叫Swami Vivekananda,從西方回來。為滿足講經布道的需求,他為老師創立了這個寺廟。在孟買著名的印度之門前的廣場上,也有這位首席弟子的塑像,他也是將印度瑜伽功介紹給西方的第一人。

 

羅摩克裏希這一派,主張“所有宗教通向相同的神”,它的修行場所也不像寺廟,可稱為“寺院”,也稱“修道院”,可謂不印不洋,又印又洋。印度從古到今,思想宗教文化領域的活躍紛繁百花齊放,由此可見一斑。

 

 

2-1 羅摩克裏希寺廟大門。隨意出入。



2-2 羅摩克裏希寺廟進門後的全景正麵圖,相當現代。



2-3 羅摩克裏希寺曾經擴建過,所以有新舊兩部分建築。這是最早的老建築。



2-4 羅摩克裏希主殿側麵圖之一。



2-5 羅摩克裏希主殿側麵圖之二。



2-6 羅摩克裏希主殿近視圖。有點象廟,又有點象陵。



2-7 羅摩克裏希寺內大院裏的大師紀念亭及塑像。



2-8 大院環境優雅清靜,是冥思反省祈禱的好地方。



接觸了一點該派的說教之後,感覺到各種宗教流派的“百家紛呈”,真是各有所得,各有所理。尤其是建廟人Vivekananda一段話,頗有意思:

 

每個宗教都是一條路》(Each Religion is a Path

 

所有宗教的“總和”,不意味著每人都得有一個先知,或崇拜上帝的某一個方麵。如果基督是真實的,那麽克裏希納(毗濕奴神在印度教的化身)和佛祖也是真實的。

 

讓我們有很多老師,有很多經文,讓我們有教堂,有寺廟和猶太教堂。每一種宗教都是要達到同樣目標的途徑 Every religion is a path to reach the same goal

 

當目標達到時,基督徒,猶太人,伊斯蘭,印度教和佛教徒們都會意識到,大家崇拜的是同一個現實。獲得這種領悟的人,已不再是某一個具體路徑或特定宗教的追隨者了。他已經成為神的人,是人類的祝福。

 

 

托馬斯大教堂

 

 

托馬斯大教堂全稱International Shrine of Thomas Basilica。裏麵存放著使徒聖托馬斯遺骨。最初由葡萄牙人建於1523 ,是一個羅馬天主教小教堂,後被英國人於1893年改建為現今新哥特式的大教堂。


 

全世界隻有三個教堂,是建在耶穌基督使徒的陵墓之上的:一是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of Saint Peter,二是西班牙聖地亞的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Cathedral of Santiago de Compostela 三就是印度金奈的聖托馬斯大教堂。它們分別建於聖彼得 ,聖詹姆斯,聖托馬斯三個人的陵墓之上。


 

印度的信徒們相信,聖托馬斯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在公元52的時候,從聖經中West Bank(今以色列)南部的Judea地區來到印度。他先在西海岸宣講布道,然後來到金奈,最後在城郊一個山丘上殉難(今日的“聖托馬斯山”)。 他的遺體就安葬在現在托馬斯教堂大殿所在的地方。


 

3-1 教堂入口處。牌上寫著大教堂的全稱。可見它首先是個陵墓。


 

3-2 教堂主體全景。印度佬喜歡白色,教堂也是全身雪白。


 

3-3 教堂主體側麵圖。那天那裏有個活動,我沒有進去。

 

高等法院

 

 

金奈高等法院High Court的地位崇高,是印度全國三大最早授予的高級法院之一。另兩個在孟買和加爾各答。

 

金奈高等法院所在地,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法院大院。它靠近海灘,位於城市的一個主要商業區。它建於1892年,是印度第一批出現的印度-撒拉遜風格的建築。

 

 

4-1 高等法院就在地鐵旁邊。

 

4-2 從車上遙望高等法院。

 

4-3 高等法院大門。一般人不得入內。

 

當天下午匆匆結束金奈之旅時,我想看而沒時間看的還有:

 

1巴薩拉席寺The Parthasarathy Temple,是印度教寺廟,也在地鐵沿線,但散離於其他景點,是計劃中的後備,沒時間去了。



2聖喬治堡,英國人最早建起的城堡,是英國在印度的第一大租界 ,當年是這個殖民地城市成長的核心,位於市中心的西北。現在是泰米爾納德邦立法議會所在地。


 

其他還有:3城裏全印第一個印度-撒拉遜建築的Chepauk Palace4馬德拉斯證券交易所,5著名的古典婆羅多舞Bharata Natyam表演,6金奈政府博物館,7獨特的市內國家公園Guindy National Park8稍南一點世界上第二長的城市海灘瑪麗娜海灘和愛德華·艾略特的海灘,9更多的德拉威風格印度教寺廟如:Mylapore Kapaleeshwarar寺,Triplicane 的巴薩拉席寺Triplicane等。

 

做整體計劃時我對金奈的低估與限時,迫使我不得不走馬觀花。遊完金奈後,雖存遺珠之憾,但想到南方之旅甚至印度之行都將結束,倒是很興奮。

 

從南方門戶孟買開始,我途經了海德拉巴,霍斯佩特Hospet,漢皮,班加羅爾,馬杜賴,直到金奈。其實我也去了賈爾岡Jalgaon,阿旃陀Ajanta和奧蘭加巴德Aurangabad,為的是看阿旃陀的佛教石窟,但是我計劃失誤,撞上星期一關門。在轉車的賈爾岡與奧蘭加巴德兩城市轉悠了一下,實在是乏善可陳,懶得動筆上圖了。

 

這一路南下,並沒有感覺出印度南北的顯著差異,甚至氣候都大同小異。大概正值夏末,秋意隨我一起南下的緣故。真要回頭細看細想,大概南方城市寬些,幹淨些,工業和科技發達些,西方化程度高些,印度教強勢些,而伊斯蘭則越來越“不濟”些,它到了金柰便幾乎止步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印度的國粹在南方,因為它受破壞小些,保存得更好些。

 

回到新德裏後,我隻剩下最後一站:去印巴邊境的阿姆利則。正是在那裏,我感受到了印度之行給我的最後感動。

 

 

(行萬裏路-寫萬言文-好天下事)

 

 

本篇景點及本人評分(1-5星):

1 凱卜裏威爾廟 Kapaleeswarar Temple 5

2羅摩克裏希寺廟Ramakrishna Mutt Temple 5

3托馬斯大教堂International Shrine of Thomas Basilica 5

4高等法院High Court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