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我國推行的二簡字,為何不到半年就被廢除,背後有何原因?
1977年我國推行的二簡字,為何不到半年就被廢除,背後有何原因?
在我國文字曆史的長河中,從早期的甲骨文再到魏晉時期流行的行書,這其中的演變過程曆經了千年,直到晚清以後,才進入了“繁體字”的時代。
不過繁體字的時代沒有持續多久,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對於全民文盲的現象,國內開始了文字改革熱潮。
在20世紀50年代的建國初期,國內正處於急需進步的階段,從經濟再到教育,都是領導人們要解決的首要大事,在當時,城市中的文盲就占三分之二,村鎮當中目不識丁的人數更是在十分之九,即便是有識字的人,也都是會讀不會寫的半文盲。

這種“全民文盲”的現況,很不利於之後的文化發展與傳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筆畫過於繁多,一來書寫起來麻煩,二來重新識字普及的難度也比較大。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1956年時,國家出台了《漢字簡化方案》,總數多達兩千多字,將生活中使用次數比較多的漢字,簡化成幾筆就可以搞定的簡體字,自推出以後就深受大家的歡迎,從這以後開始,越來越多人的擺脫了文盲的名頭。

眼看普及簡化字的效果很可觀,在1973年5月時,周恩來總理在一次會議中表明“文字簡化還需要多加努力,爭取全民脫盲”,自這以後,又開始了二簡字的改革。
在接到周恩來總理的指引後,文字改革委員會開始起草二次簡化漢字的章程,這一次相比一簡字的字數要少的多,僅有八百多個字,在推出後的僅僅半年時間內,就遭到了大眾的質疑聲,學習二簡字的步履也放慢了,眼看取得的成效沒有想象中的理想,甚至還掀起了抵製的聲音,在這之後沒多久,二簡字改革被迫終止。

從第一次的一簡字改革運動中,很明顯看出取得了重要成功,幫助了近一大半的中國人脫盲,在筆畫上來看,也更容易辨別和書寫,這也就是一簡字受歡迎的原因。
緊接著二簡字的推行同樣遵循著“簡單好記”的要點,將更多筆畫省略,某些字甚至不到十畫就能寫完,看上去更加好寫了,實則有利有弊,其中弊端大於利。
首先,二簡字與一簡字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少了些筆畫大家就會認不出了,即便是能認出,也會產生三個人三種讀法的歧義,這給後來識字的群眾們帶來很大壓力,畢竟剛學好一簡字,又要重新學習二簡字,不少人沒有空餘的學習時間。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過度簡化破壞了漢字原有的美感,就拿甲骨文來舉例,在古時人們會根據物體的特征來造字體,例如“火”字就與現實中火的樣子很像,不僅很好記,並且書寫的時候也很好寫,便於大眾練習。
反觀看二簡字的簡化過程,多少有些急於求成了,將不少字的偏旁部首、重要構成等部分省略,讓人看不出來原有的含義是什麽,愣是要翻字典才能讀懂字音。

並且去掉重要部分的二簡字,倒更像是日文中的片假字,失去了漢字原有的規整美感,有些字的確是很好寫,但丟失了中華漢字獨有的特征,在一次演變過程中丟掉沉澱了數千年的漢字文化,可謂是得不償失,隻能說二簡字的研發過於倉促。
同時二簡字從字數上也能看出,沒有經過專業人士的認證,就倉促的公之於眾了,想當初一簡字還有兩千多個字,而二簡字才八百多個字,那些沒被簡化的字體,又該如何讀如何書寫呢?由此可見,琢磨出二簡字的人,顯然沒有考慮周到。

在得到民眾們一致的否認聲後,二簡字於半年後便被廢除,不過好在在邁入新時代後,又掀起了一次簡體字的大改革,這一次的教育反響相當成功,也就是沿襲至今我們常用的簡體字,被定性為廣泛使用字體。
直到如今,有些字還深受二簡字的影響,譬如“蕭”姓被改為了“肖”,“傅”變為了“付”,都與現代化的繁體字,融為一體了,便利了後世人認字記字。
《當年,簡體字在北京是如何推行的?》北京新聞客戶端 2019.01.03.
《簡化漢字,曆史的積澱與選擇》 中國青年網 2021.07.11.
《新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的曆程與成就》語言戰略研究 2020年第6期